盖达尔的《学校》俄文版封面
在查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版插图时,我们常常能搜索到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映同一时期、看起来构图非常相似的美术作品,那就是苏联作家盖达尔小说《学校》的插图。
在《学校》的插图中,也有表现主人公在学校里学习的场景,与神父老师冲突的画面,之后,还有铁甲列车的场景,有骑兵冲杀的厮杀场面。
《学校》不同版本
很好奇盖达尔的《学校》写的是啥。
在家里翻箱倒柜,从旧书堆里找出两卷本的《盖达尔选集》。
此书为少年儿童出版社1959年版本,是南京的一位网友赠送给我的。
当年,与他结识在一家苏联文学的网站,那时候,他向南京大学的俄语老师学习俄语,能够阅读俄文书籍,翻译了许多俄文资料,这种对苏联文学的热爱程度,令我异常佩服。
我当时说自己买了苏联的著名的农业合作化小说《磨刀石农庄》1—3卷,第4卷因为印数太少,网上标价太贵,而没有买成,当时的价格也就是在一百多元左右。
这位网友说他有一本多出来的《磨刀石农庄》第四卷,要把这本书寄给我。
之后,他给我寄来了一箱苏联文学方面的书籍,其中就包括《盖达尔选集》上下册。
这也是我首次在互联网上收到一位陌生网友赠送的珍贵书籍。我也多次在文章中,向这位网友表达过感激之情,2023年,我还与他聊过一会天,他有了孩子之后,上网时间明显减少,我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联系。
现在到旧书网上,《磨刀石农庄》第4卷最低标价为1000元,已经没有单独的第4卷出售了,1—3卷标价在150元左右,那么,《磨刀石农庄》第4卷的价格大致在850元左右。
《磨刀石农庄》四卷本,是我认真读过的苏联小说,这本书的译者金人,正是《静静的顿河》的早期版的译者,也是目前该小说最好的译本,所以看起来非常舒服。
尽管文学史对《磨刀石农庄》评价不高,但这部小说却真实地记录下苏联合作化时期的社会矛盾冲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苏联社会在那个时段究竟发生了什么。
而在这位网友同时寄来的《盖达尔选集》因为挂着少儿图书的标签,所以一直没有读过它。
这一次,把《盖达尔选集》找了出来,在第一卷中找到了《学校》。
《学校》描写的时间线,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非常吻合,从1916年写到1918年,而主人公的经历,与保尔的人生历程也很相似。
《学校》里的学校,实际上指的是“革命的熔炉”这样的一个大学校,小说中的主人公,父亲参加革命,被反动政府枪杀,他离家出走,寻找他学校里的从事革命的老师,就像保尔与朱赫来的关系一样。
《学校》里的主人公找到了他的老师,一起经历了十月革命的历史转折时刻,之后,又参加了红军队伍,迎战德国人及盖达马克的傀儡军队。
这里提及的重要历史事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均一一经历过。
《学校》里描写,小说主人公的父亲从德国前线当了逃兵,进行反战宣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也写到了保尔家乡的火车站上,不断有士兵逃了回来,并在车站上进行反战演讲。
《学校》插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演讲场景
后来沙皇被推翻,《学校》里的主人公与保尔一样,经受了小城的巨大变化,社会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还有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小城里从开初的相安无事,到最后的水火不容,终至临时政府开始动手,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学校》里的小主人公的老师不得不撤退小城,到他地开始革命斗争。
之后,《学校》里的主人公同样与保尔一样,因为支持革命活动,无法在家乡呆下去,背井离乡,寻找自己的的老师。后来在十月革命后,他加入了红军,开往乌克兰顿巴斯地区,迎战德国军队及盖达马克的傀儡军。
《学校》插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也有他参军的描述。但保尔的战斗经历在小说里写的非常简略,日后这也是导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被质疑没有参加红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质疑者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当时15岁左右,怎么可能参加红军队伍?
但盖达尔以其亲身经历,描写了他也是在15、6岁左右的年龄,参加了红军游击队,最初他在步兵连中作为一名士兵,后来成为骑兵侦察队的一员。
《学校》插图
这里,我们在对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与《学校》的作者盖达尔两个人的履历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盖达尔,都出生于1904年,都在1918年加入红军。
因为经历相似,所以他们写出的以个人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才会出现如此相似的描写。
《学校》插图
盖达尔出生在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州,与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在乌克兰相距甚远,两者距离,大致在340公里,相当于南京到徐州的距离,但是,当时,这两块地域同属于沙俄帝国,所以两个地方的不同少年都会有同样的人生体验。
《学校》里的主人公后来参加的红军队伍,也开拔到乌克兰顿巴斯地区,迎战德军与白匪军,这与保尔的战斗经历已经高度重合了。
《学校》插图
但是,描写了同样年龄的少年经历,并且基本描写了同样一个地域战事的小说《学校》,为什么却没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知名?
盖达尔的小说在文学性上,肯定要强于奥斯特洛夫斯基,但是,盖达尔的小说也有着它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正反衬出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体现出的长处,正是这种长处,使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经历了时间的浸润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饱受争议、质疑甚至非议的风刃霜剑依然钢铁般屹立不倒的原因。
《学校》插图
这个长处,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动作性。
盖达尔的《学校》,从小说标题看,就是平面化的,静态化的,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标题,就隐藏着一种金属冶炼的专属动作,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过程,一种进展,一种冲击。这就是动作性标题带来的不一样的效果。
《学校》插图
而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本中,作者在每一个描写段落中,都没有平铺直叙地交代事件,而是着重突出事件中的冲突性,也就是动作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开头中,一开始就把保尔与神甫的冲突,化成可见的具体冲突动作,也就是放烟丝这一强烈的报复性动作。
相对而言,《学校》中也写到了主人公与神甫老师之间的理念的冲突,但作者没有设计出富有节奏的动作,因此,整个描写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学校》连环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写到保尔与冬妮娅段落,本来应该是带着小布尔乔亚的绯红色泽,但是在两个人的接触之间,始终弥漫着强烈的动作性。
保尔与冬妮娅的初见段落,就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导致的言语冲突,之后又遇到两个追求冬妮娅的街痞的挑衅,导致保尔直接出拳相向,一举打出了保尔在冬妮娅心目中的地位。
直到保尔与冬妮娅在修铁路段落的相见,也是一次言语的激烈碰撞,充满着浓重的火药味,可以看到即使是一对曾经产生过美好情感的男女之间,也被作者置于剑拔弩张的冲突与动作性的氛围之中。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是动不动就是拳脚相加。保尔与丽达乘火车时怒打群氓的描写,充分褒扬了保尔用拳头打出生存空间的处世之道。
可以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平凡的情节中,作者放弃了那些对情景与环境的冗长描写,而是始终捕捉具有动作性的场面与冲突来加以抒写。
在小说里三段冗长而看似无关情节的描写,也就是:一是屠犹段落,二是波兰边界巡视段落,三是列宁去世段落,在这些作者看似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描写中,也被作者赋予了一种强烈的动作性。
保尔的哥哥重新振奋了精神
屠犹段落对暴力残杀场景的直面与渲染,波兰边界段落在平淡的描写中,刻画了边境两边的士兵在各自防区里的暗战与较量,列宁去世段落,给保尔哥哥带来直接的精神的升华,小说都在这些抑制性的平淡情节中,突然迸发出现实的动态与变迁,都反映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有兴趣按部就班地、平静地叙述场景与事件,而是略去任何平淡的背景介绍,直接接轨上动作性的冲突过程,使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叙事节奏上虎虎生风,刀刀见血。
俄罗斯文学不乏“傻大笨粗”的叙事风格传统,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抛开了那种传统的叙事手法,在作品里,以一种追求动作性的叙事手法推进事件进程,甚至在保尔与冬妮娅之间关系进入稳定性的时候,还要让保尔与冬妮娅来一场疾跑比赛,用动作性来终结两个人的初期龃龉,而小说对凡是没有动作性的段落,直接跳过,从而让小说产生一种明快如剪、疾如旋踵的节奏基质。
因为这种节奏,完全适应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期待,会让读者感觉不到作者的有意识的存在,从而会产生一种作者丧失自我的错觉,实际上,作者对读者的阅读心理的掌握与了解达到了一种有意让读者感到舒服的共振频率。
只有我们停顿下来,仔细地辨识一下,才能会发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阅读过程中,会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没有违和的舒服感。
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带来的一种矛盾的评价与定性的原因。
一方面,很多论者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有艺术性,没有文学性,另一方面,又认为作者写不出这样的小说,这两种矛盾着的观点,往往会交织在同一个论者的言语之间,形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评价中的一种荒唐可笑的自己掌掴自己嘴巴的怪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它的叙事上的长处,这才是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依然保持活力的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