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01
去年印度在中国边境侵犯的的视频经过新闻发布以后上了热搜。事件发生在去年的6月份至9月份,经过是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因为印度军队多次非法越线,造成了中印边境局势紧张起来,双方经过多次谈判,达成了共识互不侵犯。虽然达成了共识,可小摩擦仍然不断。
对于中印边境冲突,令我想到了50多年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对中印边境领土发生冲突的一次英明决定。
图:毛泽东
02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又是邻居,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特别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关系承担着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照理说以前的印度跟中国是友好的,不应该有冲突的,怎么会发生战争呢?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印度政府的关键人物尼赫鲁,他的全称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年11月14日出生于克什米尔的一个富裕的婆罗门家庭。
图: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由于从小家庭富裕,在他的童年、少年时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05年入英国哈罗公学,一开始年纪虽大但不懂拉丁语而被编入低年级,但尼赫鲁天资聪颖进步神速,一路升班。1907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虽主修自然学,但因剑桥环境而得以接触更多关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后来在1910年获荣誉学位。1912年在伦敦内殿法学会取得律师资格,回国担任律师。
尼赫鲁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1952年印度第一次大选获胜,连任总理,他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参与人,主张印度要从大英帝国独立,这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领袖了,在当时的印度威望很高。
当时印度提出一个口号“秦尼印地,巴伊巴伊”,这是什么意思呢?印中是兄弟的意思,这在印度反应非常强烈。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印关系有多好,就像现在的中国跟巴基斯坦的关系一样,我们经常说巴铁,就是用铁形容中国跟巴基斯坦的关系牢不可破。当时印度的关系跟这也差不多。
中印边界战争的缘起很大程度上与这位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尼赫鲁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尼赫鲁访华成功回到国内后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极大的膨胀了尼赫鲁大印度联邦的野心。再加上自己从小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外国求学经历,所以他想把印度变为亚洲的政治文化中心,让印度成为亚洲的领头人,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
当然中印边境的领土纷争不过是一个引子,他只不过想通过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大国的地位与自己的政治阴谋。
其实尼赫鲁的这种野心早有端倪。早在1934年,在自传中他写道:“我个人对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尼赫鲁的野心有多大。
后来他又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作了修正,把大印度联邦定格在印度洋地区、东南亚、和中亚、西亚,而印度必将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尼赫鲁的野心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而在中印边境问题的解决上,只不过是一个开端罢了。
图: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访印,中间的人为尼赫鲁
中国跟印度也是有蜜月期的,那是1949年中国刚建国以后,印度尼赫鲁政府热情地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成为了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于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是非常可贵的。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恩来总理也先后4次访印,共同明确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则。
03
自古以来,按照中印两国实际控制区域划分,中印之间有着一条传统边界线,在东段喜马拉雅山脉构成了天然屏障,而喀喇昆仑山麓则是西段的天然分界线。然而上个世纪初,当时作为印度殖民者的英国官员、一个叫亨利·麦克马洪爵士改变了这一界限。
1914年在印度的西姆拉会议上,亨利·麦克马洪爵士这位不受人尊敬的英国官员,在一张很老的、不精确的地图上,划出了一条粗大的红线,表示了所谓西藏和中国的界限,然后又以一条粗大的蓝线,表示西藏地区和英印的界限。这个红线就是“约翰逊线,”而蓝线就是“麦克马洪线”。
图:亨利·麦克马洪
“约翰逊线”的来历是1865年,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一个叫约翰逊的英国人认为沙俄当时必然会占领新疆的西部地区,为了与沙俄争夺中亚的势力范围,约翰逊在地图上越过喀喇昆仑山,将中印的边界线往北划到了昆仑山脉,这条线即“约翰逊线”。而这条线在这次会上确定下来,但这只是画在地图上的一条线,没有起过实际作用,印度从未在此派驻一兵一卒。
图:“马克马洪线”的位置
那“麦克马洪线”就是以亨利·麦克马洪爵士的名字命名的。
在西姆拉会议上,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同英印当局以私下换文方式承认,而中国历届政府从没有正式承认过,如此随意荒唐的“约翰逊线”、“麦克马洪线”竟然成为印度口中的国界线。这也为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埋下了祸根。
做个通俗化的比喻,这就相当于农村两家盖房子一样,两家邻居在自家宅基地盖房子,盖房相接部分面积有争议可以邻居自己商议,不可能让一个不相干的外人指手画脚,这在哪里也说不通的。只不过这里是两个国家领土面积的争议。
早在英印统治时期,1937年英印政府就派军队越过中印之间的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并在1942年至1943年对日作战中占领了瓦弄、邦迪拉等地。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这些侵略成果,还继续向北推进,1951年解放军进藏前,印军已然推进了达旺,并将实际控制线基本推进到了“麦克马洪线”一带。
由于当时西藏地方当局在边境没有守备,印军长驱直入,顺利完成了其入侵计划控制,中印边界争议地区的东段,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被印度占领。
图:中印边界领土争议西、中、东三段位置
就这样,中印边境领土争议被分为三个部分,西段、中断还有东段。西段有争议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左右,中段有争议面积2000平方公里左右,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争议最大的是西段还有东段,争议面积加起来大概12.5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04
中国对于印度领土争议地区的原则是互谅互让,就是相互让步相互体谅,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方案。可是印度对于这个方案是不认同的,认为是没有领土争议。这就没得谈了。
1962年发生的扯冬哨所僧崇事件,可以说中印边境冲突的导火索。事发之后,印度借此摆出一副要大打一仗的架势,紧急调集大批部队增援东线扯冬地区,这就导致了冲突的不可避免。
开战前夕,中国政府也正在做着努力。中国政府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两国可以再讨论一下边界问题,可印度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
1962年,印度侵犯中国领土(之前几年就有侵犯、这一年是发生战争的导火索),在中国多次警告后,依然置之不理,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为了自己的领土完整与不容侵犯,毛主席下定决心对印度发动了自卫反击战。
0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打的就是钱,打仗打的就是人跟武器装备等,谁的装备好,相对就占优势。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一场胜利的战争有着很多因素在里面所以在这一点上,咱们先看一下中印两国当时的力量对比。
中印自卫反击战当时中国的情况:
一是中国经济比较困难。1962年是中国极其不平常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国家财政困难,人民生活艰苦,亟待休养生息;
二是在国际上失去外援。当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
三是武器方面。中国军队的步兵武器多为50年代进口的苏式装备或国内仿制品,比印军要先进一代;
四是交通运输方面。中国没有通西藏的公路,随着快要临近反击战的时候,随着部队前进才有了一条公路。
图:藏族人民支援部队
五是弹药、粮食方面的运输。光有路,靠谁运输呢?这主要是西藏人民给提供的援助,这主要原因一个是地理位置熟悉,另一个是这一带的人常年生活在这里,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因为西藏是高原地区,内陆的人去西藏会因为缺氧而造成身体不适,严重的话会丢掉性命。
那么当时印度是什么情况呢?
一是军事方面。印度派出了最强的部队,这其中包括印度最精锐的第七旅,这个第七旅属于第四师,第四师曾经被带到北非战场跟德国军队打过仗,按照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的评价,在阿拉曼之战中间,印度第四师是表现最好的一个师。可见印度对于边境冲突是下了功夫了;
二是武器方面。印度轻重武器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的装备,还有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武器援助东西两段还有少量坦克;
三是交通运输方面。印度在喜马拉雅山一侧,建有一条公路,直通东北部的城市提斯浦尔,而且在中印边界附近,印度已经建有几个机场,这就为印度空投物资提供了便利。
四是国际援助方面。印度有美国、德国、英国的武器援助,还有其他的先进的汽车。(这里有日本援助的车)
毛主席经过两国各方面的力量对比,认为可以一战,自己国家虽然比较困难,也不是一点胜算也没有。
随后在1962年6月上旬,代号藏字419部队成立,这个419部队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52师154团、155团和53师157团组成,由阴法唐担任419部队政委。这也是中国最精锐部队。
图:阴法唐
由于作战地点常年封雪,不利于作战部队行动。西线都是5000公尺以上高山,越往上空气越稀薄,吃饭、休息都困难,有的就在雪窝里休息。
那么东线什么地理环境?周围都是高山、密林、峡谷,山上是冬天,穿着棉衣,到了山下就是夏天,就需要穿单衣,特别不利于行军。
总参经过慎重考虑,不打则已,要打就一定要打赢,这次自卫反击战的目的就是打掉印度的一个营就够了,也就是教训教训一下就可以了。可司令军委张国华认为可以把越过“麦克马洪线”的一个旅,也就是四个营,全部吃掉。
图:张国华
后来二次向总参谋报告,都没有同意,认为不切实际,有点胃口张的太大,不过精神可嘉。
后来把这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报告,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打。毛主席说:“让他们打,打坏了大不了重来。”
后来毛主席又指示:“假如印军向我军进攻,则要狠狠的打他一下,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才可以。”
06
随着事件的发展两国都在边境上布防了部队,战争一触即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图:中国部队进入作战区
第一阶段的战争首先在东段爆发。1962年10月20日,中军的炮火突然向克节朗的印度军队阵地开炮,很快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克,被俘虏的印度士兵有的居然还穿着睡衣。
中国军队用了大概一天就吃掉了印度最精锐的第7旅,不过也付出了惨痛代价。首个克节朗战役是整个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最为艰苦的一战,打到最后吃剩下一个人,所以以后国防部授命这个班为“阳延安班,”正是为了纪念这位班长而命名的。
图:中印战争印度投降士兵
中印自卫反击战打响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中国军队在自卫反击战中,不再受“麦克马洪线”的约束。同时中国军队以三个团的兵力从扯冬地区越过“麦克马洪线”转向东南,逼近自1950年印度侵占中国西藏边界重镇达旺。
就在东线出击的同时,西线自卫反击战也迅速打响,新疆军区部队一举拔掉了印度37个侵略据点,收复大部分领土。
10月24日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其最主要内容:双方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脱离接触。但是印度却还是摆出一副和以前一样坚决不肯谈判的态度。印度人觉得虽然自己打了一次败仗,但是真正的战争还没有开始,总理尼赫鲁在全国发表广播演说:“我们一天赢不了,我们就将继续斗争下去”。
雪域高原再一次战云笼罩开来,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作战进行了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失败的原因是轻敌、布防有漏洞,第二阶段印度军队在在达旺地区印军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由高到低沿着达旺、色拉、德让宗、邦迪拉等展开了梯形布防。
图:印度的第二阶段战役布防示意图,红线部分表示印度的布防线示意
梯形坚固的布防和多于第一阶段几倍的作战人数投入,火力支援,甚至还有十二辆轻型坦克。
印度的布防是为了中国军队大路进攻,在他们看来,这一地区属于喜马拉雅山麓一侧,自然条件恶劣,山路崎岖难行,中国军队的推进也只能依照大路推进,显然印度军人想错了。
这样的布防虽然很坚固,可也有缺点,这些火力却被分割在三个主要地段,彼此相隔六十英里,再加上山路狭窄,所以难以快速推进。
针对印军梯次布防的特点,西藏军区制定了多分路向印军侧后方穿插迂回的计划,最后确定了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方案,争取将印军第四师分割成数段加以歼灭。
打头打的就是色拉的重要关口西山口,解放军的三个炮兵通过突击,打通了简易公路到了前沿,用火力压制,形成了战场的火力优势,有力掩护了步兵攻击。
剖腹则是由山南分区部队,迂回包抄到德让宗,悄悄地切断驻守德让宗的印度第四师师部的后路。
而结尾则是由西藏军区十一师的两个团携粮食弹药,由千余名藏族民工支援,沿小路向印军深远后方,进行距离达一百六十公里的大迂回,其他迂回部队也分头出发。迂回包抄是自卫反击战第二阶段制胜的法宝,但是要迂回到敌人后方,部队就必须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高强度急行军。
开战之初,印军判断中国军队的进攻只能沿公路轴线一路推进,绝不可以穿插。但中国军队经藏民指点,找到一条穿插的小路,这就是贝利小路。贝利小路是沿着一条由北向南的直线,翻越高达四千八百多米的山口,就可以直接下到一个能俯视着色拉和邦迪拉之间的主要河谷。
被切断的印度失去了指挥,丢弃了全部车辆和重装备,各自分散向深山中奔逃。
四天三次大捷,把尼赫鲁气坏了,立刻请求美国的帮忙。根据印度的请求,美国肯尼迪总统立刻下令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编队紧急驶向孟加拉湾。
图:关于停战的报告
可就在此时,北京突然发布了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声明:自1962年11月2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并宣布9天之后,即12月1日起,中国军队后撤到开战前的实际控制线,并从这条线上再后撤二十公里,重新恢复中印边界自1959年中国单方面宣布并保持的状态。
为什么中国政府此时做出这样的决定,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当时的经济环境,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西藏运输也比较困难,对于边境打仗也是一种经济消耗。另一个原因,从军事上说见好就收也是有利战场需要的。据统计,印军死亡4000余人,中国无一人被俘,战争结束了。
图:优待印度战俘
对于印军的俘虏跟伤员,中国是优待的,没饭吃的给饭吃,有伤的治病。几天之后,当中方向印军移交缴获的武器时,尼赫鲁给整懵了。
结语
1963年年初,全军政工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前线参战的阴法唐也来到了北京。阴法唐和其他前线指挥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提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牺牲的口号,就是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打出来的。
图:照片前排中间的人为阴法唐,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战争结束了,对于1962年那场发生在雪域高原世界屋脊上的战争,战场条件之恶劣,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西藏人民积极支援前线,是这场艰苦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当然也离不开将领的正确指挥跟战士们的浴血奋杀,中印反击战正是人民支援出来的。
中国人不惹事,可是也不怕事,惹急了也是不好办的。
在以后复兴的路上还会崎岖的走很长的路,不过不用怕,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相信凭着中国人民的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正所谓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靠着人民的努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实现伟大的复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