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清 北京报道
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青少年作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青少年科普创新,是事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及国家未来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话题。
11月18日,由中国经营报社携手中国三星共同举办的“科技点亮梦想 中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少年代表,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探讨。
激发兴趣 实现真正的“科技点亮梦想”
随着2024年全国科普日在全国范围内的火热开展,聚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这一主题,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项行动成为今年全国科普日的亮点和重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早通过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科创基因,提高青少年的科创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季为民在研讨会上指出。
“而孕育青少年的科技创新基因,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协同发力。而且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科普。”季为民表示。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也认为:“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培养创新思维,是科技教育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需要不断开创新思路、融入新智慧。“衷心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青少年科普事业,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学习科学、实践科学的机会和平台。”庞晓东说。
当前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各区域和城乡的科普资源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飞涛认为,在科普资源的普及上,仍然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做,尤其是面向那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
江飞涛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科学不仅是理性和实证的,更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探索过程。
这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晓龙的认同。他认为,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既需要扎实的知识积累,也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还要帮助青少年放下对结果的焦虑和恐惧,享受创新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杨毅指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核心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杨毅看来,科普教育是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基础。他认为,科普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递。科普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赋能与人 助力青少年奔赴科学的星辰大海
“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国家乃至人类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往往来源于从青少年时代的科学思想启迪,这是当前最为稀缺的资源。”中国三星副总裁张剑在研讨会现场表示。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中国三星在推动青少年科普创新方面早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不仅持续开展了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SFT科普创新大赛),还推出了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STEM GIRLS)等多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项目,为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十年来,通过SFT科普创新大赛,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了科研、科学的道路,成为科技青年人才。”张剑说。
“我们怎么做STEM呢?把它改成iSTREAMS,因为streams就是英文溪流,我们希望未来的教育就像山上春天的小溪一样能流进学生的心田,就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对记者表示。
在谈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时,人工智能青年学者张天昊进一步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动手实践对于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兴趣非常重要,同时榜样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
研讨会现场,中国少年儿童发展中心媒介与教育中心主任季琳则重点强调了在青少年实践教育中,社会力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各种科普项目及比赛,让孩子们梦想落地。其次是,对孩子的创新、尝试、实验等给予正向的回馈与激励,从而持续助力他们的身心成长与科学素养。
Solve for Tomorrow项目(SFT项目)是三星在全球开展的公益项目之一,2013年,三星将该项目引入中国,并携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启SFT科普创新大赛。历经十一年发展,SFT科普创新大赛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不断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已成为激发青年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平台。
作为通过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竞赛(白名单)之一,SFT科普创新大赛旨在培养和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发现身边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张剑说道:“通过这个竞赛,我们希望把国际现在通行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样的跨学科知识运用来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去赋予年轻人。这也是我们青少年教育的核心理念。”
作为大赛的参赛选手,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博士杨仕林的学业、工作乃至人生因为参加这次大赛,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杨仕林认为,正是因为参加这次大赛并获得全国总冠军,其之后的人生迎来了一个滚雪球式的发展。
他不仅因此被再次邀请参加“建桥筑梦”公益活动,还以一个本科生身份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如今已经博士毕业回国的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做一名老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更强大的“杨仕林”。“现在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变得更优秀。”杨仕林表示。
“三星在全球推进的一个公益理念,就叫‘赋能与人’,我们所有的公益项目都围绕这个统一的理念。”张剑表示,“未来,中国三星将继续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中国教育公益注入更多的温度和力量,助力更多青少年奔赴科学的星辰大海。”中国三星副总裁张剑坚定地表态。
各界支持 让更多女性站上科研的前沿
“女性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国女性科技人员已达4000万人,占科技工作者总人数比例超过45%,我们致力于帮助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让她们分享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能感觉到,她们得到的尊重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因为她们在科研上努力耕耘得出来的结果。”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南静在研讨会上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是北京市唯一的女子学校,建校至今20多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该校校长刘海霞认为,学校的女性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比如“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STEM GIRLS)”项目,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部分学生还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这些全球性或全国性的比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是有正向作用的。
南静也特别提到,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中国三星的合作项目“三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STEM GIRLS)”是基金会近年来在科研领域的核心项目之一。这个项目的起步并不容易,但它却承载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南静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到“STEM GIRLS”项目中,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她表示,科技教育的未来不仅属于男性,也属于所有有梦想的女性。通过这类项目的推动,帮助更多女性站上科研的前沿,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科技创新者。
研讨会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才也结合工作及生活实际,分享了他对于女生教育、女性科学家培养的观察。王永才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最关键的还是专注力,专注力对男性和女性都很重要。可能对女生来说,一直保持专注力这件事情更加困难一点,需要我们在培养、在家庭,以及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更多的支持。”
“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宽松的土壤。”刘海霞总结道,学校和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与环境,鼓励他们创新,对大胆尝试过程中的失败保持宽容。“始终仰望星空,抓到的一定不会是泥土。”作为教育者要始终保持这份理念与追求。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