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等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且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对于网络暴力,不能仅限于道德谴责,而应上升到法律制裁的层面。
道德谴责的局限性
道德谴责是指对某人或某行为进行道德层面的批评与指责,它并不涉及法律层面的处罚。道德谴责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不满和谴责,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缺乏强制性:道德谴责仅仅是一种社会舆论或个人对不良行为的批评,没有法律上的强制力,无法有效遏制网络暴力行为。
效果有限:道德谴责往往只能影响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看法和态度,而无法直接对行为人产生实质性的制约和惩罚。
法律制裁的必要性
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对于网络暴力行为,法律制裁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受害者权益:网络暴力行为往往会对受害者的名誉、权益和精神造成严重损害。通过法律制裁,可以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使其得到应有的救济和补偿。
遏制网络暴力蔓延:网络暴力行为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通过法律制裁,可以警示和遏制网络暴力行为的蔓延,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
提升公众法律意识:通过法律制裁网络暴力行为,可以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法律制裁的实践
近年来,我国在网络暴力法律制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并公布了一批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网络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多种网络暴力行为,体现了法律对网络暴力行为的严厉打击和制裁。
例如,在江苏公安机关侦破的章某雇佣“网络水军”网暴他人案中,章某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一审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这一判决不仅维护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彰显了法律对网络暴力行为的严厉制裁。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不能仅限于道德谴责,而应上升到法律制裁的层面。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加强部门协作和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和法治宣传教育等措施,我们可以更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行为的蔓延和危害,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稳定。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并伴随着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与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建立举报机制、加强网络平台管理以及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等措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