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杨浦区档案馆刚出的这本新书火出圈了!背后的原因是......

0
分享至


“1500本书,不到10天就发行完了!每天都有单位来向我要书,还有不少人想要买书,催着我们上链接。”杨浦区档案馆副馆长彭绍钧激动地指着手机说。

回溯到两周前的11月5日,上海市档案局(馆)和杨浦区档案局(馆)联合编纂的《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杨浦滨江正式对外发布,自那天起,杨浦区档案局(馆)天天收到四面八方的问询消息:“新书看了,还能给几本吗?”“在哪里可以买?我们想买。”……


“书一开始印了1500本,分发给各级部门、支持单位和企业等。没想到一经发布,不断有人打听要书,有机关、居委干部,也有企业老员工、社区居民,由于储备不足,仅剩几十本了,我们确需保留一部分以作备用。”区档案局(馆)长史英俊解释说,“这是‘甜蜜的烦恼’”。

为了能让大家看上新书,区档案馆第一时间联系出版社,把他们预留的一批样书挂到购书网站上售卖,同时也在考虑是否加印一批。近日,图书上线,每本实际售价50多元。3天就售出近百本,出乎了大家的意料。


怎样做一本“写给老百姓看的书”?

封面上一张阳光灿烂的杨浦滨江全景照,已经在先声夺人地诉说这座老城区的故事。

今年年初,上海市档案局(馆)计划联合各区档案局(馆)出版一套反映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系列丛书,而《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是该系列丛书的首本,该书以历史演进为脉络,记录了从上海开埠到建党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杨浦滨江开发建设这几个时期中,杨浦滨江地区市政建设、工业演进、工人运动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翻开书页,《萌发》《烽火》《新生》《蝶变——利民惠民的滨水岸线》《蝶变——“活”在滨江的百年工业遗产》《蝶变——活力四射的“四宜”滨水江畔》《奋进和展望》7个章节划分鲜明,从人物、建筑、产业和历史事件等细节切入,比如曾一度被工矿仓库、卖鱼市场占据的复兴岛如何“变”为如今的浦江绿洲,又如杨树浦路林立的工厂群如何从兴盛到衰落,再到二次利用焕发新生,以小见大地绘制出一幅幅不同时代的杨浦滨江图景。

作为一本“官方”出的书,要想让市民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还须写到人的心里去。被问起“怎么做一本‘写给老百姓看的书’?”这是所有编纂人员一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

第一就是语言质朴,记录真实。杨浦滨江蕴藏了“四个百年”的深厚积淀,全书超8万文字,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密、典型人物多,但在事实核实、文字校准上,编纂单位桩桩件件都不敢马虎。“编纂期间,我们涉及人员一直在调资料、查档案,还经常往其他相关单位、企业跑,查证情况。”一位编纂者说,“这是档案里的杨浦纪实,不是小说,不能夸张演绎,但要把故事说得有看头、有嚼头,这是不容易的。特别在后半部分的章节标题上,我们下足了功夫,仔细打磨,既要生动又要贴切,这样才能调动读者的兴趣。”


另一样是图文并茂。有编纂者介绍说,“这种与历史有关的图书如果仅仅用文字讲,读者与时代人物、事件的关联性太弱,就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全书随文插入了约250张图片,包括旧时的来往信件、政府公文、工作日记、人物肖像、媒体报道和大量新旧景物照片,从不同角度为时代留痕,让人读后就可身临其境,似乎与书中人事物面面相对。

彭绍钧既是组织者,也是写作直接参与者。他最喜欢的书中用图是一张在1993年杨浦大桥新建成、通车前大批市民上桥观光的照片。照片中的天空蔚蓝,崭新的大桥在阳光下尽显风采,市民们衣着朴素,笑容却很热烈。“这是上海市档案馆的馆藏照片,这样的活动、这样的场面,都很珍贵。像是一种新生。”


好的照片总能激起人内心的涟漪。江浦路街道又一村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李怡作为新书首批读者,也对这张照片尤为感动,因为照片所讲的也是她的故事。“那场大桥参观活动持续了好几天,我也去了,不过是在襁褓中被阿姨抱着去的。我家当时就住在大桥下,家里人一看到大桥建好了,赶紧带着我上桥看看。现在再读这本书,看到这张图,真的感慨万千,这本书记录的就是我的生活。”

正如李怡所说,《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记录的是杨浦百姓生活,也是一本杨浦的百年“日记”。历史的风云变迁,在书中展现,也为读者留下了一幕幕时代的剪影。

“一口气读了两遍后,我问能否买下来”

在杨浦住了60多年的冯慧丽是从居委会书架上看到这本书的。“先是看到封面上的书名,档案中的杨浦记忆,这说的不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一下子就很感兴趣。”

冯慧丽是一名社区党员志愿者,退休前的她是军工路上某老厂的档案管理人员。一本由市、区档案局(馆)编纂而成的书,是什么样的?怀着这样的疑问,她向居委干部借走书后,当天下午就一口气读完了。第二天,又读一遍,字字句句,让她心潮澎湃。


“这本书很真实,很好看。我年轻时工作的工厂就在上海理工大学附近,我了解这所学校的变化,也见证了一家家工厂的兴衰。还有杨浦滨江,几十年以前,我很少到杨树浦路去,因为走过去只能见到工厂和烟囱,没有别的。哪里能想象到,杨浦滨江现在变样了!我们还能走到江畔去,看一看江水,吹一吹江风。”冯慧丽激动地说。

读完第二遍后,冯慧丽辗转给彭绍钧发了一条长长的消息,希望再多要几本。“我们想买几本,有社区退休支部书记提出需要,我自己也想珍藏,能否让我买下来……”


这本书正在杨浦迅速流行起来。这几日,新开于杨浦滨江江畔的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素有“小故宫”之称的杨浦区图书馆也纷纷将《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放到了书架上的醒目位置,供市民参观、阅览。“这本书和我们的场馆一样,一起见证着杨浦滨江的发展,见证着杨浦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鲜活实践。我们希望更多人能读到这本书,看杨浦滨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工作人员杨静表示。

在编纂过程中给予了诸多支持的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也对书的顺利出版充满喜悦。“它是以杨浦滨江的发展为基础的,可以说与我们紧密相关。现在,我们公司上上下下都在读这本书,我们也要通过这本书向外宣介杨浦滨江!”公司副总经理韩亚芳说。


“书火了,让我们更能清晰意识到,上海、杨浦需要这样一本书。它本身就是一本‘档案’,留存过去,憧憬未来。”史英俊笑言,“我们也欢迎对杨浦不太了解的市民,把这本书当做旅游宝典,带着它来我们杨浦滨江走走看看,爱上这条美丽的江水。”

后续,杨浦区档案局(馆)正在考虑为杨浦滨江宣传再加油,计划在明年的国际档案日期间,举办一场杨浦滨江专题图片展览,让市民更加直观看到杨浦滨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丰硕成果。

此外,杨浦区档案局(馆)还新鲜出炉《档案见证杨浦科技创新跨越发展20年》视频短片,让更多人从历史的视角了解杨浦科创发展的重要历程和成果,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文字/图片:汤顺佳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

编辑: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杨浦 incentive-icons
上海杨浦
杨浦区人民政府官方平台
36482文章数 61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