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3月,在上海格致中学教书的许志行获悉毛主席已进北平的消息后非常激动,立即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汇报了自己与毛主席分别20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当时,上海还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许志行冒着生命危险,怀揣着这封信到苏北解放区寄出。
毛主席收到信后,很快就给许志行写了回信,因为上海还没有解放,毛主席就找了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记者帮忙捎去。
不知道这位记者怎么搞的,信在途中丢失了。但这位记者也算机警,找到许志行后建议赶快躲一躲,万一这封信落到国民党反动派手里,怕要掉脑袋了。
许志行的女儿许定之后来回忆那天的情况:“那天父亲回家,神色特别严肃,和妈妈一起拿了一些东西跑到阳台上去烧。后来我们就跑到扬州农村的外婆家避了一段时日,回上海后倒也没事。我不知道烧掉了一些什么。”
那些烧掉的,自然是许志行保存的与毛主席之间的一些文字资料。
许志行既然能给毛主席写信,而且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回复,虽然回信丢了,却是毛主席特意托人捎来的,这也说明许志行与毛主席关系不一般。
但其实,许志行与毛主席最初相识只是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语出《王子安集·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是唐初著名的文学家。少年时便很有才学,6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又快又好,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合称“初唐四杰”。15岁应举及第,曾经担任参军(将军府的重要幕僚),后因罪免官。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王勃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王勃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乡之客。
不久,王勃离开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在渡海时遇难,死时才26岁。
萍是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许志行与毛主席的初见正是“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说来话长。
许志行本来不姓许,而是姓潘,原名潘祖圣,1902年5月21日出生在江苏吴县,有兄妹3人。7岁时随母亲迁居浙江海宁县袁花镇,同早在那里的父亲一起生活。许志行在镇上一所私塾读书,刚读了3年,家中发生变故,母亲身亡,父亲无力抚养,就让儿子入赘许家,从此潘祖圣改名为许志行。
入赘是一种旧的婚姻形式。通常女家无男子,或宠爱女儿,不愿其出嫁远离,便招婿入赘。入赘的女婿,可成为女方家庭成员,赡养双亲,传宗接代,并享有女家财产继承权。还有一种是岳父与赘婿为雇佣关系,待赘婿服役期满后,可携带妻子还家。有的“入赘”仪式,在一张纸上写上“小子无能,改名换姓,打死白打,弄死白弄”的契约,要在双方族长、家长的参与下签字画押,男人从此失去尊严,因此一般男人很少有愿意当上门女婿,除非自己家里特别贫穷,或者自身有残疾等实在没有办法。
许志行入赘许家后,起初在海宁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14岁时被迫辍学,被许家送至嘉兴一家酱园当学徒。关于这段学徒经历,许志行在其自传体小说《师弟》中有详尽的描写。许志行的师弟因为累得支持不住,在上门板时突然大口吐血,最后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死了。受此刺激,许志行愤然离开了这个黑心的老板。但回家后又被送至上海闵行一家酱园做了两年学徒。许志行多次不堪奴役,多次冲撞老板,最后逃了回来。
这个许家纯粹是拿许志行当奴役使唤,对许志行两次逃回家非常懊恼,就下狠心把许志行送到长沙一个亲戚家,在一家五金店里当学徒。许家认为这次离家很远,许志行就是逃也逃不回家,就会知难而退,老老实实在长沙打工。
从上面叙述可以推断,许志行的生父应该是与许家签订了“小子无能,改名换姓,打死白打,弄死白弄”的契约,要不然也不会让儿子受此折磨。
关于在长沙做学徒,许志行在1977年的一篇没有发表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这年正是‘五四’运动的一年(注:1919年),我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更加不愿做奴隶式的学徒,妄想继续求学,满腔不愿做奴隶的情绪,促使我进店只有三天,就硬着头皮,不顾一切,偷偷地从店里逃了出来,身上没有一个钱。沿着长沙到武昌的铁路逃到了汉口,情形十分狼狈。
无巧不成书,无缘不相逢。十分狼狈的许志行在汉口一家旅馆门口遇到了恩人毛泽东。
此时,毛泽东正率“驱张”(注:1918年3月,皖系军阀张敬尧就任湖南都督和省长,纵兵烧杀抢掠,搜刮民膏民脂,限制舆论,摧残教育,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给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1919年9月,毛泽东、彭璜等人在湖南发动驱逐张敬尧运动。)代表团赴京,想扩大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在路经汉口时,正好在这家旅馆住宿。
毛泽东见许志行衣衫褴褛、脸色憔悴,就主动上前打招呼。许志行说的是浙江话,毛泽东一口湖南话,两人都听大不清楚对方在说些什么,后来就采用笔谈的方法。于是毛泽东知道了许志行走投无路的窘困,并对其不愿做奴隶的精神及继续读书的愿望大加赞赏。
两个人素不相识,毛泽东为什么主动和许志行打招呼呢?这应该是缘于毛泽东的性格和当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