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钻裤裆,活命不与屠夫争斗。
说法一
一种说法是韩信年轻时有两种爱好,一是钓鱼,二是剑,当地一个屠夫要他的剑,他不给,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这种,为了一把剑,剑是现实,而胯下之辱只是名誉,韩信不要这个虚拟的名誉,要剑,这算是一种虚拟与现实的盘算。
说法二
第二种说法是一次经常周济韩信的漂母生病了,韩信为了给漂母弄点肉吃,到屠夫那里赊肉,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这种,救恩人漂母,做这事,也情有可原,韩信也愿意,也觉得这是无所谓的。
说法三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说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就不要了,在韩信做了大将军之后,还去看过这个屠夫,不但没有报复他,还让他做了手下的中尉。这,也算理所当然,钻了就钻了,普通人认为是侮辱,但是韩信是个盘算谋划的人,他非常清楚,在众人眼中的价值,可能在他那里毫无价值。
牛人都是不要面子的,只强大自己,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这跟现代社会差不多,每个层次的人,都会认为有些东西有价值,而另一个层次的人,则认为那毫无价值。
对于胯下之辱,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韩信是一个盘算的人,不断的盘算着各种价值。
韩信在刘邦骗他伪游云梦泽的时候,他相信了刘邦,他认为刘邦不会害他,这或许又是韩信的一次权衡,或许跟胯下之辱的权衡是一样的。
他认为,只要认输,伏低做小,这是就过去了,但是他忘记了一件事,屠夫不是刘邦,刘邦的智力比这屠夫高多了,目的性也更明确,也深刻的认识到了韩信的能力,
话说回来,如果屠夫知道后来韩信会发迹,做如此大的事业,这屠夫不放过韩信的概率更大,因为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就是当年您欺负我,过后我发达了,就要灭了您。这种事是发生过的。
韩信可能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与项羽一样,有些道义,有些规矩,他不理解的是,刘邦并没有这些规矩,刘邦的目的只有一个:胜利!然后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刘邦是皇帝,他要解决一切后患,比如,韩信就是他的后患,还有各种各样的异姓王,都得死。
那么,在历史上,有些帝王不解决这些异姓王,是什么后果呢?
就是让这些异姓王做大,做强,最终尾大不掉,不听中央号令,导致最后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山河破碎,黄泉旁落,当然,也有一些有能力的皇子会重新拿回自己的家业。
这韩信同志,大概就是错误的估计了刘邦将要对他采取行动。他还是太侥幸了。
这种事情,历史上有一个将军处理的好,他在外带兵,不回去见皇帝,而见的时候,都是有自己的安全措施保护的,也听从皇帝,但是并不让皇帝把自己的羽翼都剪掉。
这或许就是能力达到一定的阶段,要自保的唯一出路吧。
不过韩信之死,他所想象的这条路能走得通吗?或许能通,但是,他必须让刘邦彻底的信任他,百分百信任他,他才可以免于一死,否则,他必死无疑。
刘邦游百分百信任的人吗?或许有,但是,韩信好像是半路跟着刘邦的,能力又大,刘邦大概率不能完全信任他,所以,韩信除了自保,有筹码以外,我觉得,他的出路是没有的!除非,他真的愿意大旗一呼,三分天下,最后来个一统江山!
韩信的出路,要么是自己做点小生意,要么三分天下!
跟着韩信,学帝王将相、人生决策,学管理,学人性,学人际关系,看成败得失。
韩信这个人的名气极大,
大概是因为他是一个极其贫穷,又非常有才华的人,
他一直在找机会,找平台,而且能忍辱负重,
他是一个典型的靠智谋逆袭的人。
而且,一出手,就惊艳所有人。
也就是说,这人从未带兵打仗,但是,一旦给予实权,就能马上正确运用的人,这个人就是个神人。
但更可悲的是,他最后失算了,
被刘邦老婆,吕雉所杀,
这人的人生非常冲突,
很多人认为韩信有翻盘的可能,也有三分天下的实力,
甚至,可以击败项羽、刘邦
自己一统江山,
而,却被刘邦游云梦泽,用一个大力士就被清理了。我很奇怪的是这些计策并不是张良出的,好像张良同志不出什么阴险的计谋,他的计谋,大概多是杨谋。
但我觉得,张良也参与了一些阴谋诡计的设计,只是不太往这方向使力。
韩信的家庭贫困,他老爸死的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他刚到二十岁的时候,他母亲又死了,
他母亲死的时候,
他既没有钱葬,也买不起棺材,更买不起墓地,下葬的地方也找不到。
于是,韩信就把他母亲拖到野外,找了一个自己觉得高、宽、平、敞的地方埋了。
韩信就是这么穷,
但是,他穷的可是非常有志气,他发表言论,
说,他找的这个地方,以后能有万家人给母亲守墓,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后一定是个万户侯,
有意思吧。
他只想当侯,只想当臣子,
这或许就是一个人的心智模式。
大家还记得项羽、刘邦,见到秦始皇外出的仪仗队的时候,说了什么话?
项羽:“无甚稀奇,彼可取而代也!”
这是什么话?这是一种藐视,攻击的话语,
是可以击败对方的一种话语,灭秦也几乎是项羽的功劳。
再看刘邦。
有一次,办差途中,刘邦正好赶上秦始皇的帝驾出巡,其威仪盛势见所未见。
当时刘邦就看傻眼了,于是忍不住赞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刘邦没有什么攻击性,就是觉得我也可以如此,我也应该如此,这是一种旁观的赞叹,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绪,理想舒展,
没有什么恶意,就是想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感觉。
看刘邦、项羽这些人,其心智模式,就是要成为皇帝,
再看韩信,其行为,思想就是人臣。
一个人的志向、心性,心情的舒展方向,
几乎也决定了一个人大概的走势!
刘邦、项羽、韩信,不同的结局,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
不同的心智模式,不同的志向!不同的人性,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的脑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