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宋氏水声学脉诊》新书发布研讨会在济南市举行。此次会议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主办,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协办。
“科研重大发现有两个途径,一是使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二是有全新的科研思路,第二个途径更加考验科研工作者的‘灵性’。”1988年,正在山东医科大学(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宋鲁成,牢牢地记住了自己导师的这句话。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11月20日,已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千佛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的宋鲁成带来了他和他所带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宋氏水声学脉诊》。
“徒手号脉诊病是中医大夫的绝活,但因脉诊操作教学难以直观展示等原因,脉诊绝学很难大范围传承,只能成为极少数中医大夫特长。”宋鲁成介绍,中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对当代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价值,但传统中医药的绝学、精华,需要集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量化的思维和方式,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宋氏水声学脉诊,即基于水声学原理来诊脉断病,以现代微观脉诊和传统脉诊为基础,结合现代水声学和声呐学,利用人体动脉里层流血液在疾病和特殊生理状态时可出现异常低频可闻声波的原理,为传统脉诊的量化测量和初步诊断疾病提供了可能。目前,他研发的水声学脉诊试验已成功检测出十五个疾病和特殊生理状况,受试者达1668例,并获得一项脉诊发明专利和一项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脉诊技术是中医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际上,印度有五千年历史的阿育吠陀医学也有很精妙的诊脉技术,同时当前日本、韩国也在使用和研究脉诊,中国人如果不努力研究脉诊,则上述其他国家有可能在脉诊领域超越中国,因此,作为中医人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创新中医脉诊。宋鲁成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日本、加拿大等地学习、行医,这一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中医在国外的尴尬处境。他介绍,中医虽然在民间被部分华裔和少部分西医认可,但由于中医的地位一直处于补充医学的边缘状态且市场狭小,极少被主流医学和国外民众认可,中医的四诊和治疗确实有着西医所不具备的长处,但中医的大部分优秀的内容没有用现代科学解读,使得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员有理说不出。对此,宋鲁成抓住中医的关键技术之一脉诊作为突破口,致力于如何让中医脉诊方式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抢救”中医药财富,这一过程,从国外一直到他回归国内,持续了漫长的几十年。
此前,国内外探索脉象机理,尤其是脉象形成的基础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的领域。目前,国内外脉诊研发和市场应用的脉诊仪的传感器,也多为压力传感器。一次偶然机会,宋鲁成发现患者的涩脉触感像极了喉结发声时的感觉,而涩脉又是大部分疾病都会出现的脉象,涩脉与声波是否有关联,若有,是否可以用来推测疾病?
在此直觉的促使下,宋鲁成说干就干,他在全国各地购入了各种型号不一的微音器。微音器是用来监测声波的传感器,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成功改造出一种微音器装备到脉诊仪上,可以检测出桡动脉五层中每一层的异常低频声波,根据异常低频声波出现在桡动脉不同的分部和分层,可以初步诊断出一些疾病。经过反复的临床诊断学试验后,他从此打开了一扇新的脉象探索大门。
宋鲁成介绍,利用声波和脉诊之间的关联来检测患病脏器和组织,相当于在动脉管壁上放置了一个缩小版声呐,声呐可以检测出海洋中的各种质地的物体,而他研制的新型脉诊仪也可检测出寸口脉里不同层流的异常低频声波,从而起到诊断疾病的作用。
迄今为止,宋鲁成和团队已发表4篇有关“宋氏水声学脉诊”的研究文章,其中SCI1篇,影响因子为7;中文核心期刊3篇。以“低频可闻声波脉学研究”为课题,宋鲁成指导至毕业了16名研究生。经查新,该研究证实未见同类报道。“宋氏水声学脉诊”成为了脉诊领域中的新发现,也为脉诊的理论及技艺传承和脉诊仪的研发增添了更多可能。
宋鲁成的研究,为中医药财富的“抢救”开了个新药方。
(大众新闻记者 胡伟 黄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