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客家人的商品经销
陈伟平 温涛 郭广辉
随着农业工业经济的复苏,四川客家的商业经营品类不断丰富增长,不仅充盈了本省市场,还大量通过跨省商道运到省外销售。这里主要记录几类与客家人关系密切或具有客家特色的大宗商品经营情况。
四川成都府图(选自《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供图)
一、粮食销售
清代四川产粮甚丰,为客家移民商人贩粮出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清雍正四年(1726)浙江巡抚李卫奏称 :“四川米价较各处颇贱,川江直抵湖广,水路盘运甚易,即或有风波之险,而十余船中损失一只,亦不致伤及原本。”清乾隆十七年(1752),在上年歉收且粮食大量外运,“以致米价比往时无不增长”的情况下,成都附近米价仍为“每仓石自一两一钱起至一两三钱有零不等”;而此时的“苏州城中米价一仓石仍须银二两三钱”。据方志记载,直到乾隆二十七、二十八年(1762—1763)间,四川仍“田米食用,无一不贱”。粮食价格的低廉,促进了四川余粮与全国其他地区间的区域间调剂。清雍正四年(1726),浙江巡抚派员携银 10 万两,入川买米运赴浙、闽等省。从此川米开始大量运销到东南沿海地区。清乾隆年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起义,为办军民食需,清政府曾从四川运米 20 万石至台湾,不久,乾隆帝又因台湾军务事宜,而“川省素为产米之区,连岁收成丰稔,积储较裕”,再向四川买米 30 万石。四川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显得日益重要。
四川粮食外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官运,一是商运。清政府对商运采取鼓励政策,准许米商在四川向集市、官仓购买米粮,严禁勒索阻止,能由商办的,尽量交其采办,并严禁官方遏籴阻商,严禁拦截商运米船出川。这样,往外省贩运粮食不仅利润丰厚,而且受到官方的保护,自然也就吸引了一批闽、粤客家移民商人从事米粮长途贩运。
清宣统《峡江图考》中的重庆府城
据民国《绵西张氏族谱》记载:张祥亭,祖籍广东龙川,其“开放钱号,粜籴江河,有屡中之才,积金万余”。江津《陈氏族谱》记载:陈苑章,祖籍福建永定,以贩米为业。清乾隆年间,“贩米运渝,与关中商交。彼误给钱数十千……(陈苑章)回寓始觉,随即送还。诸商咸颂曰 :‘诚信不欺’。”陈苑章能够通过重庆转运粮食至陕,其经营资本和规模想必不小。广东长乐移民曾秀清,清乾隆时随父入川金堂。金堂“有巨镇曰姚家渡,曰赵家渡,水陆辐辏,商贾云集。公稍长善贾,往来姚、赵之间,常与戚某合财,业屯粜,渐有盈余……”(民国《金堂县续志》)。此后,曾氏又乘动乱发生、乡人外逃之机,收买庄稼而囤积大量粮食,并在形势稳定、粮价上升之际抛售,从中牟取暴利,成为巨富,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贸易规模,走出四川,贩粮到湖北、湖南及东南沿海各地,财力益加雄厚。曾氏的发家史充分再现了入川客家人的机智、善断和富有冒险开拓精神等商品经济素质,说明了入川客家人能在四川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同时也表明了闽、粤客家人在四川米粮外运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烟糖销售
最迟在清乾隆时期,烟草已在四川种植,并推广开来。陆耀《烟谱》中记 :“以余耳目所睹记,如浙江之塘西镇,山东之济宁州,衡烟以衡州名,川烟以四川名。”陆耀是江苏吴江人,身处与四川相距万里的吴江,乾隆时就已闻“川烟”之名,可见当时四川生产的烟草不仅供给本省人吸用,而且已远销他省。闽、粤客家人,特别是闽西移民,就参与了川烟贩运他省的活动。
民国《续修资中廖氏族谱》记载,福建上杭的廖兴潮,“八龄即学贸易”,清乾隆四年(1739 )十九岁的他即奉母命入川,“始至金堂,鲜所获,继贩叶烟于资州,余息稍丰,东驰西骤,经营数载,积银四百两,尽数携归奉母,旋复来川生理,自是于蜀于闽,不遑往返矣”。乾隆戊寅年(1758)廖兴潮以贸易所积千金在“(福建)归山塘买祖业蒸尝,置祭田”。其子称 :“会公旋闽,路经空舲峡,风暴大作。公舟扬帆直下,怡然无恙。客有见者,谓公福人,可恃无恐,竟移装来公舟,愿附而东。”廖兴潮能拥有商船颗繁往来蜀闽之间,证明其贸易规模已相当可观。此外,还有部分福建商人在重庆开设烟行从事烟叶贸易活动。金堂、新都、什邡间的粤客民也多有贩烟历史。
蔗糖也是四川客家商人经营的大宗产品。福建龙岩州移民傅荣沐,清乾隆时曾“熬糖于赵家渡,发贩四方”(民国成都《傅氏族谱》)。民国《云阳县志》记载,该县的“卢牟,字晋三,清道光中随父从福建汀州来县……卢氏兼营烟、糖两店,大有所蓄……云牟性开敏弘绰,广交游,上达嘉、叙、泸、渝及资内诸县,烟、糖两业皆有乡人交贸,声气呼应,利率百倍”。
资州苏家场的陈氏家族祖籍福建龙岩州,从清同治年间起,家族中就有多人从事糖业经营,其中陈永金经营糖霜“利甚丰,故能以资取重乡里”。他考察了四川沿江的渝、嘉、叙、泸、夔五大口岸,经过权衡,在泸州创立了“太和春”商号,产业“骤至巨万”。其弟陈永同则于清光绪庚辰(1880)“携资贾于沿江各埠,初购片糖于资中麻柳河,继购水糖于两资球溪河、王二溪,而运粮米转售……数年颇操奇赢”(民国资中《陈氏星聚族谱 • 永同公寿序》)。后又合伙建立“裕泰生”商号,贩卖洋糖和开设冰橘坊,逐渐发展成为资、内的大糖商。
在富顺的牛佛渡,福建龙岩州移民卢氏经营的糖业规模最大。该家族于清嘉庆年间创立“天成号”,又于清道光年间创立“万兴号”,生意遍及川南,所获达万金以上。同为福建龙岩州移民后裔的陈新仁,也以经营盐、糖等业起家,在富顺一带号称巨商。其所创修的福源灏庄园,至今仍屹立于世。
在川南糖业重镇宜宾县,县内糖商分为岷江帮和金江帮,以金江帮势力较强。在金江帮中,又以广东客家人唐氏开办的“丽华号”最为闻名。唐氏祖籍广东长乐,始祖唐宗禧于清乾隆初年迁入四川,第三代唐学旺白手兴家,在金江边的柏树溪场开设了“丽华号”。其子唐应高“囤糖霜,大获厥利,三十年中买租二千石有奇”(民国宜宾《唐氏族谱 • 应高公传》)。“丽华号”极盛时,在金江两岸拥有糖房数十间,所产白糖、红糖大量运销重庆,获利倍增。
四川的蔗糖除在省内销售外还远销他省,其方式主要是用木船沿川江运往重庆、万县,再转到湖北的宜昌、沙市、汉口等地贩卖。清道光《内江县志》称川糖“通鬻远迩,利常倍称”。道光以降,甚至出现川糖与闽糖、台糖争夺国内市场的现象。因川糖成本较低,在市场上竞争占据有利地位,一度有“蜀糖利市胜闽糖,出峡长年价倍偿”之说(周宪文《清代台湾经济史》)。入川客家移民,特别是广东客家人,不仅从事种蔗榨糖,而且还从事糖的长途贩运,祖籍广东永安的陈迺升,就从资中、内江一带的乡村基层市场收购蔗糖,汇总后批量运至重庆等大城市,再顺江贩运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销售。陈迺升为此曾专驻重庆,设肆作为中转站。
三、食盐批发
清代中叶,大量客家人涉足盐业开发,渐成规模。随着“川盐入黔”“川盐入滇”和“川盐济楚”的开展,食盐的批发与运输,成为四川客家商人的重要业务。清嘉庆年间,祖籍广东长乐的周廷珪“接办宜宾计商盐岸,用数万余两为子孙长久之计”(民国宜宾《叙府周氏族谱》)。清咸丰年间,自流井客家盐商颜氏“桂馨堂”在重庆开设“太和贞”盐号,在湖北的宜昌、沙市、汉口设有分号,从事楚岸食盐的批发。颜氏又在重庆开设“恒兴隆”盐号,在江津、涪陵设有分号,从事省内计岸盐业的经营。清同治五年(1866),因楚岸竞争太过激烈,“桂馨堂”盐号总管颜觉吾决定停办楚岸业务,改为经营黔岸,在丰都县设立“乾丰泰”盐号,专销贵州东、北、东南部的几十个州县,获得巨利。自流井客家盐商李氏“陶淑堂”步“桂馨堂”之后,也设立盐号,经营黔岸业务。其经营的巴盐,除近销到贵州东北部各州外,还远销至湘西苗瑶少数民族地区。在滇边盐岸,祖籍广东长乐的客家商人杨伯龄在宜宾横江镇经营“捷安”商号,涉足盐业。抗日战争时期,“捷安”商号从宜宾盐务局取得了食盐专卖权,基本控制了横江下游地区的食盐批发和销售业务。
清末自流井的盐船
四、山货土产销售
入川客家移民来自于山区,山货自然是商业贸易中的重要组成。如《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中记载,重庆在清嘉庆六年(1801)曾开设牙帖 109 张,其中福建籍商人领帖 11 张,分别为山货行 3 张、烟行 3 张、种类不明者 5 张 ;广东籍商人开设山货行、纱缎行各 1 张,由此可见山货在闽粤商人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据《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 3 辑记载 :清代时,由广东运销洋、广货来渝的客商组建了“广帮”。该帮是重庆最早开始经营山货运销的商帮之一,其中历史悠久者为“粤庆祥”。清道光年间,在重庆的广东药材商成立“公庆会”,该会包括了附带经营山货的商人。清光绪年间,广帮又成立了“正福会”,专门吸收经营山货出口贸易的同业者为会员。山货小贩多将货物集中于东华观的“义源和”“天成公”两家栈房。当时著名的“古冈”“广南”“顺德”三家栈房都是广帮和山货药材业客商下榻之处,成为两业的唯一集市交易场所。本地贩运商的货完全依靠这三家栈房客商出手收购,别无其他销路。
时人一般把住在“古冈”“广南”“顺德”三栈内的广东客商称为“内广帮”,其他的广东客商则统称为“外广帮”。清乾隆年间,“内广帮”即与其他各帮商人在川从事青麻贸易。“外广帮”的生意也十分兴隆,如采自天然漆树的生漆,是漆制上等家具的主要原料。四川生产的生漆除满足本地需求外,一部分则集中到重庆、万县等地转运外省,据统计,清代时,外广帮及四川帮有生漆办运业务,每年输出数量计数千桶。清嘉庆以来,“外广帮”每年仅办运五倍子(一种山货)出川就达数百担,到清光绪十年(1884)之后,英商立德洋行也在重庆设庄收买。此时,广、川各帮纷起经营,五倍子由是成为川省重要出口商品。山货中的猪鬃贸易,本为内外广帮的附带业务,到清咸丰年间已愈发重要。他们一改过去的“附带收进”为专门营销,将收购来的白、黑猪鬃,经过加工运至广东,再由梳房二次加工,运销出国。
清同治年间,“外广帮”还贩运兔皮至上海皮货铺销售。清光绪初年,内外广帮又开始在川采办杂皮山货,杂皮包括虎皮、豹皮、獭皮、獾皮、狐皮等;与此同时,“外广帮”还收买杂骨之四肘骨,专为制造各种器皿之用 ;此外,白鹤毛、金鸡毛、鸭毛等也在广帮收购之列。以上货品皆销往国外。广帮还在渝设立字号,收购黄木耳等等。据民国重庆中国银行《四川省之山货》上卷统计,清代四川出口的山货共有 29 种,其中有内、外“广帮”独家经营的就有 6 种之多。
五、原乡特产经销
在对川外销售的同时,客家移民还将原籍的特产贩运到四川各地售卖,如潮扇的贩运便是典型。广东潮州、嘉应州等地盛产潮扇,其制作工艺精湛,种类繁多,颇受人们欢迎,所以能行销全国各地。据《兴宁东门罗氏族谱》载 :“制扇,族内如寨福岭扇、罗屋勖公岭坪上花螺墩蝙蝠形、郭袁岭大圳上高陂子等处多以此为业,扇之种类不一,就吾族各处所有出品,如十四根茶甲扇、宝员扇、七根如意扇、九根大甲扇、十一根栉甲扇、十四根分节甲扇、十六排伽扇、十八罗汉扇、二四赤纸扇、三六棕甲乌纸扇、三六全棕乌纸扇、三六全棕乌纸酒金扇等类。其施工程序亦繁,大概吾族工作,如削扇骨子、排骨子、锧扇、露扇骨、削甲子、出胚子、创梗子、削尾子、扎扇校、糊扇纸,各种为多。从前扇行生意旺时,各屋扇工非常忙碌,全家大小均劳动无暇。”扇庄生意兴隆之时,罗氏家族的“族人多在县城开办扇号,收买各商制成之扇,每岁运铺长沙、湘潭、常德、汉口等处,颇为大宗,扇已售完,往川办各种时令货物回粤批销。长沙、湘潭、常德、汉口各口岸均设有扇庄”。其族人还经常远商到四川的重庆、泸州、资州、内江、涪州等地经营扇庄及其他,因经营而“发迹落籍”四川者“藉藉有声”,如罗金莲即是“往处营生,落籍西蜀”。据罗氏谱载,该族自 21 世至 23 世入川支系达 15 人之多,主要定居于四川的涪州、泸州、内江等地。《巴县档案》卷 63 号记载 :嘉应州兴宁县人黄彩若“自幼随父母来川,在荣昌县置买房屋住居二十余年……向在荣昌县开扇铺生理”,并时常到“重庆来卖扇”。荣昌《范氏族谱》记载 :广东兴宁移民范龙祥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入川,“侨居于荣(昌),斯时行赀既竭,无可营谋,爰于邑之城西街,父子画扇为业”。兴宁龙田《陈氏族谱》也记载,其族人陈曰祥于清嘉庆年间至川,“贸易苎麻、纸扇”,在泸州开设“祥茂恒”商号,因获大利。由于潮扇在四川各地的行销,使四川本地制扇业有了较大的改进。
(选自《四川客家志》经济篇,新华出版社出版,2023年12月)
来源: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作者:陈伟平 温涛 郭广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