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开锁刻章店内工具满满当当。
邻里公坊裁缝店的陈秀琴正在改衣服。
福慧制衣的老赵正在补衣服。
中午临近,老军营菜市场内福慧制衣店铺内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人们来买菜的时候,顺便把要改的衣服、要撩边的裤子拿来缝补、裁剪。菜买完了,活儿也正好做完。
在迎泽区,像这样贴近群众生活的“小修小补”店铺日益增多。迎泽区大力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政策引导下,“小修小补”服务资源更加多元,不仅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捷,让居民真切地感受到家门口的便利。
福慧制衣店铺面积不大,约6平方米左右,安放了两台缝纫机。店主老赵平日的活儿不断。缝纫机的嗡嗡声,现在的年轻人听着陌生,但对老一辈人来说,却是最熟悉不过的“生活旋律”。
发现老赵的铺子后,居民刘师傅成了这里的常客。他说:“我们小时候过年的新衣裳都是母亲亲手做的,但现在很少见到有人自己做衣服了。有时候衣服需要修改一下,我就来这儿,挺方便的。”
老赵的活儿简简单单,居民生活也少不了缝缝补补。在菜市场的这个角落,不时响起的嗡嗡声,让初冬的小区多了几分温馨和暖意。
菜园西街上,老王开锁刻章店内的工具满满当当,一边是配钥匙工作区,一边是复印打字区。“附近有好几所学校,有些学生要打印学习资料,到外面又不方便,我的店里有地方,就添置了一些设备。”老王的铺子不仅方便了学生群体,也增加了自己的经营收入。
初冬的户外略有寒意,迎泽街道并州路二社区的邻里公坊内则是暖意融融。
恒创·邻里坊是太原市首家邻里公坊便民中心。并州路二社区引入该服务品牌,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现在的邻里公坊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务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延伸。
邻里公坊的商户不多,主要以居民生活服务为主,不仅解决了居民“小修小补”的日常需求,也解决了部分手艺人的就业需求。
邻里公坊裁缝店内,店主陈秀琴正在改一件衣服。她来太原30多年,与不少顾客成了朋友。店铺搬到邻里公坊后,不少老顾客从远处跟了过来。“很多人处得跟姐妹一样,只要一有裁缝活,就都找到我这儿来了。”陈秀琴说。
在邻里公坊,还有修鞋、配钥匙、理发、房屋中介等店铺,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并州路二社区负责人介绍,“随着城市发展,‘小修小补’的需求没有减少,但从业人员却越来越少了,新建的社区没有为此预留场所,不少老旧小区在改造升级之后取消了原来的摊位,为了‘小修小补’,人们不得不四处寻找。”
秉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建设思想,邻里公坊为小修小补留下了经营生存空间,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
位于菜园街的永新电器主要修理小家电,偶然的机会,也开始涉足“汽修”行业。“有个邻居的汽车仪表盘不亮了,4S店不给修,只换仪表盘总成,要1000多元。”店主老李就帮着邻居动手修理,拆下仪表盘后,换了两颗LED灯珠,用不到10元钱的成本,问题完美解决。从此,老李开始接一些汽车电路修理的活儿,还拓展出手缝方向盘套、氛围灯安装等业务,让自己的小店经营项目更加丰富。
离永新电器不远,陈师傅的五金店也是居民常常光顾的地方。去年,陈师傅增加了水电暖维修服务。“人们来买东西时,都打听有没有上门维修人员。”陈师傅说,店里的顾客大多是街坊邻居,担心外面找的维修人员靠不住。顺应这种需求,店铺增加了上门维修服务,生意比以前红火多了。
“小修小补”不仅是一种经营业态,还承担着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迎泽区通过简化审批、合理布局,腾出更多空间,让“小修小补”回归群众生活,在提高居民生活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展现了城市的人文情怀,让曾经的流动小手艺人更安稳地工作。记者 王勇 文/摄
来源:太原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