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ote莫特 FBIF创始人(微信:motechan)
提示:本文为121个全球食品企业出海案例的第19篇,文末可扫码一次性领取41万字的FBIF航海书《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
1983年的长城上,一张照片无声地记录了达能与中国的初次相遇。照片里,达能创始人Antoine Riboud(安东尼·里布)用勺子舀出一勺搅拌型酸奶,递给身旁怯生生的中国小女孩。这或许是中国人第一次与这种“洋食品”亲密接触。四年后,达能以这份酸奶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拉开了它在中国的商业序幕。
达能在1987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目前已经是达能全球第二大市场(前三分别为美国、中国、法国)。2023年达能的全球总收入为276亿欧元(约2169亿元人民币),按照同比增长了7%,其中中国、北亚、大洋洲的营收为35亿欧元。
安东尼·里布与一名中国小女孩在长城上
一、南粤起航,酸奶先锋
1987年,达能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成立了广州达能酸乳酪有限公司。达能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实体“达能亚洲私营有限公司”与广州牛奶公司合资,注册资本为262万美元,双方出资比例分别为77%和23%。投资方包括广州市乳品工业公司、广州市牛奶公司、日尔维达能S.A公司和达能亚洲私营有限公司等。
在80年代末,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广州,乳制品尚未普及,酸奶消费习惯尚未形成。此前,中国市场上主流的是北方流行的“老酸奶”,一种凝固型酸奶,用玻璃瓶包装,通过吸管食用,对冷链运输要求较高。
达能并没有遵循传统北方酸奶的“凝固型”工艺,而是带来了在欧洲大获成功的“搅拌型酸奶”。这种新鲜口感的酸奶在当时的中国市场颇为新奇。与传统的凝固型酸奶相比,达能推广的搅拌型酸奶是在发酵缸中完成发酵后直接罐装的。这种酸奶不仅口感更加丰富多样,营养价值也更全面,能提供更多口味选择。
尽管达能已经是全球酸奶界的领头羊,拥有60多年乳制品生产经验,但是要让中国的消费者迅速接受搅拌型酸奶,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为了赢得中国市场,他们依然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
当时,在欧洲,酸奶通常是配小勺食用的,这种方式也深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然而,中国消费者更习惯用吸管喝饮品。为了适应这一习惯,时任达能广州酸乳酪有限公司总经理,后来成为达能中国区主席的秦鹏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咱不能照搬国外,在中国卖的酸奶就得配吸管!”
1988年,第一杯配有吸管的达能酸奶在中国问世,这一创新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帮助达能在两年内占据了广东酸奶市场的60%份额。
除了这些调整,达能还体现出对消费者需求的坚持。例如,有一位法国客户在广东工作,非常喜欢达能酸奶。每天凌晨4点,达能都会从广州开车5到6小时为这位客户送酸奶,风雨无阻。这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精神,帮助达能深耕中国市场。秦鹏也总结道:“我们每一次成功,都源于我们理解消费者,踏实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每一次无奈的失败,都来自于对他们的不理解。”
二、合作与纠纷:达能的商业“战场”
达能在中国的扩展并不仅仅局限于酸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达能通过一系列并购和合作,迅速在饮料、乳制品等多个领域扩张。1996年,达能与娃哈哈合作成立了多家合资企业,双方共同出资组建5家公司,达能持股41%,并随后提升至51%。
然而,随着合资公司之外娃哈哈非合资企业的成立,达能对宗庆后的管理方式逐渐产生不满,最终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达娃之争”。
达能希望以40亿元低价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的股份,而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强烈反对,双方从资本纠纷发展到多国诉讼。最终,这场涉及29场诉讼的国际商战以2009年达能同意退出娃哈哈合资公司、出售全部股份告终。此役让达能的中国战略受到重创。
这场风波也成了达能调整策略的重要转折点。而在此之前,达能显然更加注重通过合资与并购的方式拓展中国市场。
此处列举达能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合资与并购动作:
- 1987年:广州达能酸奶公司成立。
- 1994年:达能与光明乳业在上海合作建立酸奶生产线,持股比例为45.2%。
- 1996年:达能扩展其在中国的业务,包括收购武汉东西湖啤酒54.2%的股权;与娃哈哈共同设立5家合资企业,达能持有41%的股权。
- 1998年:收购深圳益力食品54.2%的股权。
- 2000年3月:达能完成对乐百氏的收购,获得92%的股份,进一步扩大在饮用水和饮料市场的份额。
- 2001年: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对光明乳业的投资达到5%股权。
- 2004年:达能收购了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的50%股份。
- 2006年4月:达能将其在光明乳业的持股比例提升至20.01%。
- 2006年7月:达能以22.18%的股份成为中国汇源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 2006年12月:达能与蒙牛乳业建立合资公司,达能持股比例为49%。
- 2007年10月:达能正式撤出光明乳业的股份。
- 2007年12月:达能与蒙牛乳业的合资关系终止。
- 2009年9月:达能与娃哈哈的合资关系终止。
三、多元产品,迈向全新领域
达能脉动
在与娃哈哈的纠纷中,达能并未停下脚步。它继续拓展业务,在饮料领域推出了“脉动”。
脉动维生素饮料于2003年“非典”时期推出,不同于早先的功能饮料如“红牛”,脉动采用了瓶装设计。正是在当时,人们对于健康和免疫力的关注空前高涨,脉动打开了功能饮料市场的大门。在上市的首个月,脉动的销售额就达到了近1亿元。
这一维生素饮料迅速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成为许多年轻人喜爱的品牌。脉动开创了中国维生素饮料的先河,到2015年,脉动的年销售额接近百亿元,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1.2%,成为中国饮料市场上的一颗耀眼明星。
在价格上,脉动始终通过精确的策略调整,保持了市场的稳定性。2003年脉动刚上市时的零售价是2.9元,在当时的饮料市场中算是相对较高的。随着品牌的扩展,2007年零售价调整至3.5元,并在之后几年又上调至4元左右。在这期间,脉动通过合理调整价格差,保持了渠道和终端商的利润稳定。灵活的价格体系使得脉动在长时间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稳步前进。
除此之外,达能还涉足婴幼儿奶粉和辅食、儿科和成人医学营养品、矿泉水、低糖/零糖维生素饮料、电解质饮料、益生菌产品、中老年奶粉等多个品类。爱他美、诺优能、脉动、纽迪希亚、纽康特、能全素、依云等逐渐成为中国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四、新时代的达能:本地化与创新
今天的达能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达能加大了本土研发的力度,不断推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新品。除了脉动,达能还推出了“爱他美卓徉”、“诺优能诺优羊”等创新婴幼儿产品,满足中国家庭日益增长的需求。
从酸奶先锋到饮料巨头,再到全方位覆盖健康领域,达能在中国市场上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资本的角逐与本地化的探索。经历了“达娃之争”的失利后,达能愈加注重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和偏好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达能既是跨国资本力量的象征,也展示了适应本土市场的韧性。
[1]达能中国(达能官网)
[2]87年,达能初来乍到(达能官网)
[3]脉动(维生素饮料)_百度百科
[4]脉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5]达娃之争 - MBA智库百科
[6]达娃之争_百度百科
[7]达能中国:长于资本,殇于资本,加速本地化-36氪(2022年7月5日,节点财经)
[8]十一年间,看脉动如何稳坐霸主地位(2014年6月9日,华糖商业家)
五、FBIF航海书
《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发布!
策划:Mote莫特 FBIF创始人
为帮助中国企业更顺利地“出海”,我花了2个月时间,写了41万字,汇集了121个全球化与出海案例,涵盖了94个全球品牌。这些品牌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百事、达能、红牛、亿滋、百威英博、嘉士伯、日清、三得利、龟甲万、必品阁、三养食品、农心、海特真露、艾雪、澳优等。
他们是如何全球化?如何成功进入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欧洲、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市场的?
下方海报扫码一次免费领取121个案例,41万字的FBIF航海书《121个食品全球化与出海案例》(如需购买,499元一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