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路原名东兰胡同,位于昌邑区主城区辖区的北侧。可能是我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印象中这里尚是平房区,并没有多繁华。这条道路所处的兴华街道辖区原本是吉林城外五区,1954年1月才成立隶属哈达湾区的兴华街道,十年后方最终划归昌邑区(解放后属哈达湾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里只算是工厂边的普通居民区,繁华程度很难与南侧的通江街——松江地区并论。
尽管没有松江地区繁华,但东兰路一带的开发历史却很久远。所谓“东兰”是因为这里位于“依兰岗”的东侧。史载“依兰”是满语“三”的意思,山岗位于老城东北八里许,北邻密什哈官渡口,西达哈达湾大桥东侧。因旧时洪水冲刷,山岗水土流失,最终形成东西两个漫岗,其中位于中兴街一带的山岗被称为东依兰岗。
在历史上依兰岗还有“一厘岗”、“一拉岗”、“一龙岗”等名称,可见其不大的规模和蜿蜒的形状。至于“依兰”称呼的由来,说法不一,虽有“第三道山岗”的解释,但也有传说与一个叫“常三”的人有关。
话说常三是清乾隆年间吉林将军衙门的银库主事,民间称其为“常三大人”。这个常三偶尔听说与密什哈站隔江相望的山岗有卧龙盘桓之征,腾达振起之势,风水最适福荫后人,于是借权势、使手段,占了这条依兰岗,东岗建为宅院(东兰路西侧),西岗辟为坟茔(后来的造纸厂门前)。因其名中有“三”字,山岗于是叫做依兰岗。
依兰岗一带在民国时期原本属于永吉县的辖区。1932年,日寇在东依兰岗南侧修建了哈达湾机场,阡陌田园于是开启了开发的历程。1940年日寇在西依兰岗兴建了“满洲特殊造纸株式会社”,并于1941年7月投产,这便是后来吉林造纸厂的前身。到了1942年,日伪当局扩充了吉林市的管辖面积,在昌邑、朝阳、通天、德胜、船营之外,增设了白山、江南、江北、龙潭、兴隆等“外五区”。依兰岗随兴隆区正式被划入市区。
新中国成立后,依兰岗东侧区域成为造纸厂等新兴工厂的职工住宅区。1956年,中兴街贯穿东依兰岗,松江大桥飞越松花江。大规模的城建快速改变了原有地貌和历史形成的居住区格局,坡度本就不大的依兰岗随即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不过,作为历史的非物质遗迹,东依兰岗地区的一条胡同,却简化了满语,以“东兰”之名得以留存。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东兰胡同东起兴江胡同,西到中兴街,是一条只有140米长,6米宽的土路。当时的中兴街西侧,一幢幢造纸厂家属楼拔地而起,映衬得东兰胡同有些寒酸和简陋。不过,由于居民住户日渐密集,东兰胡同一带的开发只是时间问题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松江家园南区和北区相继建起楼房,两区恰以东兰胡同为界。也就是在那之后,东兰胡同向东取直,抵达了四川街,长度也达到了近400米。由于地处两个居民小区中间,加之中兴街西侧还有面积较大的造纸厂厂宅,东兰胡同就成为了一处市场。从那时起,临街商铺鳞次,街边摊位栉比,胡同西口叫卖声尤甚。
如今,东兰胡同已改称东兰路,是昌邑区主城区北部一条重要的饮食街。这里南北风味汇集,民族特色亮眼。每逢“饭口”时间,市区内许多饕客慕名而来,在此推杯换盏,大快朵颐。只是谈笑间,许多人竟误把东兰之“兰”联想成花香,进而与酒菜之香勾连,浑然不知这“兰”本为“依兰”,至于“依兰”的含义,更是少有人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