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者,对待孩子们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心胸和格局,真正彻底地尊重每个孩子的特异性。
作者 | 廖功兵
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三店校区党总支书记
原标题 | 《那个不进教室的孩子》
每次想到那个场景,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进入紧张的中考复习,每天晨读,每个班总有几个迟到的熊孩子,站在教室后排被老师批评。他,辉辉(化名),站在一群倒霉蛋中间,带着他那标志性的似笑非笑,眯着眼,目光迷离地听着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批评。我强忍着笑意从教室外走过,心里替他拟好了想对老师说的话:
老师啊,我7年不进教室,没有任何人批评我。现在我变好了,进教室了,只是迟到了,你却要批评我,我向谁说理去?
为什么一想到这个场景我就想笑呢?我一直不明白。
2021年9月,我担任了这所以进城务工子女为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3300多个孩子来自五湖四海,曾经有一个班的孩子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生活习惯和学业基础千差万别,中考成绩一直在全区倒数。抽烟喝酒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周边居民还因为不愿意孩子分到学校就读而群体上访过。
刚到学校的第二天早上,我就在学校的窝竹林里,看到一个上课期间趴在地上捉虫子的男孩。德育主任告诉,像这样从不进班上课的孩子,学校里有3个。
行为习惯差、学业水平差,这样的局该怎么破?我在学校开设了《午间谈话》。每天中午,我都会就某个主题,录制20分钟的视频,中午1:50在全校直播,学生们在教室里集中观看。谈话的主题很多,有品德教育,如《感恩是一切爱的基础》《爱国从尊重国旗开始》等。有习惯教育,如《损坏公物是“三无之人”》。有学法指导,如《康奈尔笔记》《用思维导图搭建知识图谱》等。有科普教育,如《长城是如何抵御敌人的》等。还有学生来信回复,如学生觉得受到欺凌希望校长帮助的回复等。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良好行为习惯的表扬,如主动捡拾垃圾的视频,以及学生自己的才艺展示。由于所有主题都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每天中午收看《午间谈话》,逐渐成为他们每天期待的事。
10月的一天,他主动来找我了。那天中午1点左右,我正在办公室制作《午间谈话》的PPT,光线忽然暗了。抬头一看,一个1米7左右的男孩子,两只手分别撑在办公室的门框上,像一个歪斜的“大”字,面带笑意地看着我。我请他进来,问了几遍,他才低沉急促又含糊不清告诉我,他叫辉辉。
想起来了,他就是德育主任告诉我的那3个从来不进教室的孩子中的一个。
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对我说:今天中午讲什么?
他不是从来不进教室吗?你现在进教室听《午间谈话》了?我问他,他笑着点了点头。他盯着我桌上的糖果。我让他自己拿,他挑了几颗,开开心心地走了。
我逐渐了解了他的情况。他父母从外县市到这里做小生意,他每天自己骑半个小时的自行车上下学。他是小学五年级转过来的,从小有点弱智,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上课完全听不懂。从来没有进过教室,一直在校园里闲逛。好在他性格还不错,不闹腾,不招惹他人,也不搞破坏,同学之间相处还不错,老师也对他没有什么要求,这些年也没有什么安全事故,所以他逐渐脱离了校纪校规和学业的要求,成了不受规则约束的方外之人。
他到我办公室的次数越来越多。大多数时候是看我做PPT,像一年级孩子告状一样告诉我某个人又违反了校纪校规,然后吃几颗我的口香糖再走。有一次他告诉我自行车的车胎破了,让我给他修,我也让总务主任帮他修好了。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办公,忽然听到楼下传来体育老师上课整队的声音。我看了很久,才发现是辉辉,他一个人站在大树底下,模仿着老师在上体育课。这孩子还有这本事!他拥有的,不正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语言智能吗?如果不是条件限制,这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主持人,或者相声演员。他还有多少被忽略的天赋?
第二天中午,当他来到办公室,我表扬了他,辉辉,你的课上得不错啊,以后可以当一个好体育老师。他的眼睛一亮,眯着的小眼睛瞬间张大,没说什么,但嘴巴笑得裂开了。
我又发现了他的很多优点,而且都在《午间谈话》里对全校进行了表扬。例如他节约粮食不浪费,每次都是光盘行动。
不知不觉就到了第二年,他九年级了。早上巡班时,我发现其他同学在大声晨读,他拿着黑板擦在擦着黑板,我也拍了下来,在《午间谈话》里表扬他为他人服务,就是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是有意义的人生。九年级上半年的期中考试,我发现他在座位上考试,我惊呆了。
一个从来不进教室上课的孩子,现在居然在考试?
他考得很认真,字写得工工整整,只不过是抄写的试题中的字。每个字都很工整,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没有任何逻辑。但我还是在《午间谈话》里表扬了他,因为他认真对待考试,每个字都写得很工整,而且,他考试的时候不睡觉,这是对青春的负责。
离中考越来越近,让我想笑的场景就这样出现了。有几个早上的晨读,迟到的辉辉背着大书包,站在几个迟到的孩子中间,目光迷离地含着胸,默默站在教室后面,听着老师的批评。我觉得这个场面很滑稽,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也克制了和老师探讨的冲动。
中考很快到了。因为放心不下,8月份,我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去了他家,和他见了面,帮助他进了一所特殊学校。
上个星期,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谈到老师的责任,谈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教,我又讲到了辉辉的事情。散会后,一个老师给我发了条信息:因为您总向我们提及辉辉,那孩子我整整带了三年,去年毕业之前,我曾经问过他,“你能不能谈两句你心中的廖校长”。他只回答了一句,“他把我当人”。
“他把我当人”,这句话醍醐灌顶,我突然明白了那个让我想笑的场景。黑格尔谈到刑罚的起源时说,刑罚既是对人行为的惩罚,也是对人自由意志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对没有自由意志的人,如疯子、小孩等,是不能惩罚的。不进教室的辉辉和迟到的辉辉,其实是两个人。不进教室的时候,他自己以及老师们,都把他当作一个没有自由意志的弱智孩子,所以没有用校纪校规去约束他。但进教室后的辉辉,老师们把他当做一个有自由意志的正常孩子,所以迟到以后会批评他。而他也把自己当作一个正常的孩子,所以才心安理得地接受校纪校规的约束,否则他早就可能拂袖而去了。
他是什么时候被塑造为一个“非正常人”的?又是什么时候完成从“非正常人”到“常人”的转变的呢?从对《午间谈话》感兴趣,每天进教室听《午间谈话》开始?从对他每个闪光点的放大和表扬?从“他把我当人”的日常接触?从我从来没把他当作“非正常人”的平等对待?
我不知道,但让我再次感到教育的神圣和微妙。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把一个理性门外的孩子,拉进了理性之门。作为一名教育者,对待孩子们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心胸和格局,真正彻底地尊重每个孩子的特异性。尊重比爱更重要。这太难了,但又如此重要。我不知道辉辉在新的学校,以及未来的生活里,是否能受到这样的善待。但我希望如此,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以尊重为前提的爱,哪怕他卑微到尘埃里。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