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是心衰患者的“救命神器”,然而,传统的心脏起搏器(CRT)只适合30%的患者,还有70%的患者不适合CRT。近日,公利医院完成上海首批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商业植入,为这70%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患者李先生(化名)今年82岁,其左心室射血分数仅为30%,而正常值在50%以上,属于晚期心力衰竭,随时可能出现心衰急性发作或因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需考虑器械辅助治疗。公利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许嘉鸿分析,李先生属于窄QRS间期心衰患者,无CRT适应证;然而,李先生急需增加心肌收缩力,同时又要器械辅助自动除颤,才能预防猝死,提升生活质量。
目前,心衰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复律除颤器(ICD)、心室辅助装置等。对于70%无CRT适应证的窄QRS间期心衰患者,之前并无较好的器械治疗方案,直到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的问世。2022年,上海首台CCM+ICD联合治疗手术在公利医院成功完成,此后,公利医院作为CCM植入术式的主要发起方之一,推动了CCM在上海的商业应用。
“李先生的病情需要一台CCM+ICD联合治疗手术,一站式解决两个问题。” 许嘉鸿表示。由于一站式手术需要在患者右心室内同时植入三根电极导线,如何精准放置这些导线是手术的难点。经过术前精心准备,许嘉鸿凭借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精湛的导线操控技术,首先从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一根除颤电极导线,随后又从右侧锁骨下静脉先后植入两根起搏电极导线。术中测试参数良好,手术耗时约2小时。术后第二天李先生就能下地活动,恢复良好。
许嘉鸿说:“相较于常规心脏起搏器,CCM可以在体外进行多次充电,有效减少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带来的更换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 CCM作为心衰器械治疗的全新手段,可以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填补了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随着它正式投入临床使用,为更多心衰患者带来了福音。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该院在心血管心衰介入诊疗技术方面达到了领先水平,为更多心衰患者带来希望。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