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停战谈判内幕:韩国要求划三九线,美方请谈判代表要求很奇特

分享至

1951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战火纷飞的朝鲜半岛上,中国志愿军的加入让美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引以为傲的王牌部队遭遇惨败,伤亡惨重。就在世人以为美军会就此认输之际,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拉开了序幕。

然而,这场看似寻常的停战谈判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何美方在选择谈判代表时会提出如此奇特的要求?韩国方面坚持划定三九线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盘算?在这场持续两年之久的谈判中,双方又经历了怎样的博弈与较量?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谈判桌上的较量。

1951年7月10日,朝鲜开城,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谈判正式拉开帷幕。然而,美方代表们踏入谈判场地的那一刻起,就处处显露出他们的傲慢与偏见。

还记得那个闷热的夏日吗?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挑选首席谈判代表时,提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奇特要求。他对副手说:"咱们得找一位有超强自制力的高级军官,那人得能一连坐上6个小时,既不眨眼,也不想抽空解小便。"

听到这话,在场的军官们都面面相觑。这哪是在找谈判代表,分明是在找"铁人"嘛!可李奇微却一本正经地解释道:"跟共产党谈判,就得拿出这样的硬功夫来!"

最后,他们选中了乔伊中将。这位中将不仅满足了李奇微的所有苛刻条件,还有一副扑克脸,堪称"面无表情"的代表作。美方显然是想用这种方式给中朝方一个下马威。

可谁曾想,这个"奇招"反倒成了后来谈判陷入僵局的导火索。

再说谈判地点,美方一上来就耍了个小花招。他们坚持要把谈判地点从朝鲜开城转移到板门店。理由听起来倒是冠冕堂皇:"开城是中朝方控制的地方,我们会吃亏的。"

这话说得,好像他们真的在乎公平似的。其实呀,他们就是想借此来试探中朝方的底线,顺便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中朝方面对此自然是不买账的。他们坚持在开城谈判,理由也很简单:既然是停战谈判,那就得在战场上进行,开城正好满足这个条件。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仅仅为了谈判地点就争执了好一阵子。最后,美方不得不妥协,同意在开城进行谈判。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双方代表坐到了谈判桌前。中朝方派出了朝鲜的南日将军作为名义上的首席谈判代表,而真正说话算数的则是中方的解方、乔冠华和李克农。

美方的乔伊中将一坐下来,就开始施展他的"坐功"。只见他双手放在桌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对面的南日将军,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像。

南日将军见状,也不慌不忙。他悠闲地掏出烟斗,慢条斯理地装烟、点火,然后开始吞云吐雾。烟雾缭绕中,南日将军的目光却始终没离开过乔伊中将。

这一幕,简直就像是西部牛仔片里的对峙场景。只不过,没有拔枪,只有无声的较量。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谈判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美方的其他代表开始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偷偷看表,心想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可乔伊中将却纹丝不动,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尊雕像。他那副"铁打的屁股",倒是没辜负李奇微的期望。

就这样,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整整两小时零十一分钟后,乔伊中将终于开口了。然而,他说的话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我宣布,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说完,他站起身来,大步流星地走出了谈判室。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不禁让人感叹:原来美方的"坐功",就是为了这么一出戏啊!

第一次谈判就这样不欢而散。美方显然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施压,企图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小伎俩在经验丰富的中方谈判代表眼里,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罢了。

从此,双方你来我往,每一次谈判都像是一场无声的较量。美方动辄"休会",中方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拉锯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谈判桌上的争锋相对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愈演愈烈。当双方终于开始讨论实质性问题时,一个看似简单的地理概念却成了双方角力的焦点——军事分界线究竟该划在哪里?

中朝方面的立场很明确:恢复三八线。这条1945年美苏两国商定的分界线,在他们看来,是最合理也最公平的选择。毕竟,战争爆发前朝鲜半岛就是以三八线为界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青松曾在记者会上强调:"三八线是历史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可美方对此嗤之以鼻。他们的首席谈判代表乔伊中将在一次谈判中直截了当地说:"战争改变了一切,我们不能回到过去。"美方坚持,新的军事分界线应该反映当前的战场形势。

就在谈判陷入僵局之际,韩国方面突然抛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提议——划定三九线。

当时的韩国总统李承晚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站在首尔的青瓦台上,指着北方说:"我们要收复失地,三九线是我们的底线!"

这话一出,顿时在谈判桌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三九线比三八线北移整整一个纬度,这意味着韩国将多获得约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在报道中写道:"李承晚的野心,差点让停战谈判功亏一篑。"

面对韩国方面的突然加码,美方代表也有些措手不及。他们一方面要安抚盟友韩国,另一方面又不想让谈判彻底破裂。最后,美方想出了一个"妙计"——提出以"海空优势"作为谈判筹码。

美军总司令李奇微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我们在海上和空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应该在划定军事分界线时得到体现。"说白了,就是想用虚无缥缈的"优势"换取实实在在的土地。

中方谈判代表李克农对此嗤之以鼻。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写道:"美方的所谓'海空优势'不过是纸上谈兵,真正的战场在地面上,我们的优势更大。"

就这样,三八线、三九线、"海空优势"线,三种方案在谈判桌上你来我往,争执不下。每一次谈判,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有一次,美方代表又开始他们惯用的"静坐战术",想以此施压。可这回,中方代表学乖了。只见李克农悠哉游哉地掏出一本《红楼梦》,翘着二郎腿就开始读了起来。美方代表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这一幕被一位随行记者拍了下来,照片传回国内后引起轰动。美国《华盛顿邮报》甚至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评论,标题是《谈判桌上的中国智慧》。



随着谈判的推进,双方的立场都在微妙地变化。美方逐渐意识到,他们的"海空优势"论站不住脚。韩国方面的三九线主张也因为过于激进而被搁置。

最终,在经过无数次的唇枪舌战后,双方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以实际接触线为基础,进行局部调整。这个方案既考虑了当前的战场形势,又避免了过分激进的领土要求。

当这个方案最终确定下来时,谈判室里一片沉默。美方代表低头看着地图,韩方代表欲言又止,而中朝方代表则神色如常。

这场关于军事分界线的争论,不仅仅是一场地理位置的较量,更是各方政治智慧的较量。它告诉我们,在国际谈判中,寸土必争,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

然而,这仅仅是漫长谈判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随着军事分界线问题的暂时告一段落,新的争议点已经浮出水面。接下来,双方将在谈判桌上展开更激烈的较量,而这场较量的焦点,将会是让双方都头疼不已的战俘问题。

在朝鲜停战谈判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个场景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一个是美方代表乔伊将军的"铁打屁股",另一个则是中方代表南日将军的"闪电休会"。这两个看似滑稽的场景,实则是一场智慧与耐力的较量,折射出了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博弈。

话说那是1951年8月的一个闷热午后,谈判进行到了第28天。美方代表乔伊将军一如既往地施展他的"坐功"。只见他双手放在桌上,目光如炬地盯着对面的南日将军,一动不动,仿佛一尊雕像。

这一招,美方是有备而来。据说,乔伊将军为了这场谈判,特意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他每天坐在一张硬板凳上,从早到晚,不吃不喝,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坐功"。美方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打乱对方的节奏,施加心理压力。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中方代表早就洞悉了他们的心思。只见南日将军不慌不忙地掏出一支烟斗,慢条斯理地装烟、点火,然后开始悠然自得地吞云吐雾。烟雾缭绕中,南日将军的目光始终平静如水,仿佛在欣赏一幅山水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谈判室里的气氛越来越凝重。美方的其他代表开始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偷偷看表,心想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就在这时,中方的另一位代表李克农悄悄递给南日将军一张纸条。南日将军看后,微微一笑,突然开口道:"我宣布,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说完,他站起身来,带着中方代表团潇洒离开。

整个过程不到30秒,堪称"闪电休会"。这一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美方代表团目瞪口呆。他们辛辛苦苦准备的"坐功",就这样被对方轻松化解了。



这场"闪电休会"很快传遍了整个谈判营地。美方记者在报道中写道:"中国人用30秒的时间,就摧毁了我们精心准备的策略。"

从那以后,美方的"静坐战术"再也不管用了。每当乔伊将军开始施展他的"坐功"时,中方代表就会悠闲地掏出各种"道具":有时是一本《红楼梦》,有时是一盘象棋,有时甚至是一把折扇。他们的悠然自得,与美方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

有一次,美方代表又想故技重施。不料,李克农早有准备。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保温杯,倒出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然后慢悠悠地品了起来。那香气飘得整个谈判室都是,馋得美方代表直咽口水。

这一幕被一位随行记者拍了下来,照片传回国内后引起轰动。美国《纽约时报》甚至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评论,标题是《谈判桌上的东方智慧》。

面对中方的从容不迫,美方开始改变策略。他们不再一味地"静坐",而是尝试用各种方式来打乱对方的节奏。比如,他们会突然提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故意曲解对方的意思。

然而,中方代表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们采取的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美方如何变换花样,中方代表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

有一次,美方代表突然提出要讨论朝鲜的气候问题。中方代表二话不说,立刻拿出一份详细的朝鲜气候报告,从春夏秋冬讲到风雨雷电,把美方代表听得目瞪口呆。

这种应对方式,让美方代表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原本想用这种方式来打乱对方的节奏,没想到反倒是自己陷入了被动。

随着谈判的推进,双方的较量从"静坐"和"闪电休会",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智慧的角逐。每一次发言,每一个提议,都像是一步棋,需要深思熟虑。

李克农在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写道:"谈判桌上的较量,比战场上的较量更需要智慧和耐心。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

这场谈判桌上的较量,不仅考验着双方的智慧和耐力,也折射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美方的"静坐"体现了他们的直接和强硬,而中方的"闪电休会"则显示出了东方人的智慧和灵活。

然而,这场较量并非只有这些表面上的博弈。在这些看似滑稽的场景背后,双方都在为更重要的问题做准备。随着军事分界线问题的暂时告一段落,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战俘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双方的利益,更关乎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接下来的谈判,将会更加艰难和复杂。



当谈判桌上的硝烟稍稍散去,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浮出水面——战俘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牵扯着千丝万缕的人性与政治考量,成为了双方角力的新焦点。

1952年初的一个寒冷清晨,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将军踏入谈判室,抛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提议:"我方建议采用'自愿遣返'原则处理战俘问题。"这个看似人道的提议,实则暗藏玄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