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落魄死后,孙子发奋读书华丽逆袭:我的后代不靠鲁迅吃饭

分享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那个在月光下持叉刺猹的少年,最终却沦为一个贫苦交加的农民。但鲜为人知的是,"闰土"的孙子章贵,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从一个16岁还不识字的农家子弟,到后来成为鲁迅纪念馆的重要工作人员,甚至远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这段跨越三代人的故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那个被文学大师记录下来的贫苦家庭,是如何完成了命运的逆转?



一、闰土的悲剧人生

1893年的绍兴城外,章运水——人称闰土的少年,第一次踏入了周家的大门。那时的他,颈上戴着一枚银圈,这是他父亲章福庆用攒下的工钱为他打造的。章福庆在周家做工,凭借着一手精湛的竹编手艺,为一家七口糊口。



闰土15岁那年,周家老太太去世,正值年节,家中事务繁忙。章福庆便带着闰土来帮工。在这里,他遇见了13岁的周树人。两个少年很快熟络起来,在周家的庭院里,闰土向周树人展示着捉知了、掏鸟窝的本领。



那时的闰土,在乡下长大,对田野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能分辨出各种野果的成熟期,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哪里采摘;他懂得用芦苇杆做成陷阱捕捉黄鹂;最令周树人羡慕的是,他还会在夜晚举着火把去田间刺猹。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的阴云并未直接笼罩绍兴,但经济萧条的寒意却渐渐渗入了每个农家。章家的日子也开始变得拮据。闰土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各家各户帮工度日。



随着年岁渐长,闰土娶妻生子,膝下很快添了五个孩子。家中几亩薄田,年景好时勉强糊口,遇上歉收,全家就只能靠帮工维生。1919年,当鲁迅重返故乡时,再次见到的闰土已是另一番模样:身着粗布衣衫,面容枯槁,腰背佝偻。



1920年代初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闰土家的境况每况愈下。1928年的一场旱灾,毁掉了他们家的收成。为了救治生病的小儿子,闰土不得不卖掉了最后一块地。但这笔钱并未能换来孩子的痊愈,反而因为四处求医,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



1935年,年近六旬的闰土因长期营养不良,加上劳累过度,浑身生满了疮疖。没有钱医治的他,只能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那年冬天,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闰土走完了他57年的人生。临终前,他将几件破旧的农具留给了长子水生,这是他仅有的遗产。



闰土的一生,见证了清末民初社会的动荡。从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到中年时期的身心俱疲,再到暮年时的困顿难熬,这一切都深深印证了时代给普通农民带来的苦难。他的离去,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消逝,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千千万万普通农民命运的缩影。



二、父辈的艰难岁月



闰土的长子水生,原名章启生,1907年出生在绍兴城外的一个农家小院。他的童年与父亲闰土的晚年重叠,目睹了这个家庭从勉强度日到走向凋敝的全过程。



1920年代初,年仅十三岁的水生就开始跟随父亲闰土到各家帮工。与父亲不同的是,他没有一技之长,只能靠出卖体力来换取微薄的工钱。那时的绍兴,手工业开始衰落,传统的竹编手艺已经无法支撑一家人的生计。



1925年,一场蝗灾席卷浙江,绍兴农村颗粒无收。水生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杭州寻找生计。在杭州,他先是在一家丝厂当了搬运工,后来又辗转到了一家染坊做学徒。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杭州的许多工厂停工歇业,水生又回到了绍兴。



回乡后的水生发现,家中的境况更加糟糕。弟弟们相继夭折,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父亲闰土已经无力承担繁重的农活。为了维持生计,水生不得不挑起重担。他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还要到镇上的米行帮工,一天往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货抵制运动在全国蔓延。绍兴的丝绸业受到重创,许多农户赖以生存的蚕桑业陷入困境。水生不得不改行,跟着本地的脚夫学习挑担运货。那时的他,经常需要扛着百余斤重的货物,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十几里地。



1935年,父亲闰土去世后,水生继承了那几件破旧的农具,成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然而不幸接踵而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很快占领了绍兴。水生带着家人逃往山区,在那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战争期间,水生一家辗转于绍兴各个乡村。为了躲避日军的搜捕,他们经常在深夜转移,有时甚至要在荒废的祠堂里栖身。这期间,水生的妻子染上了肺病,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治疗,病情日益恶化。



1945年抗战胜利后,水生一家重返故乡,但等待他们的是一片废墟。原本的房屋已经倒塌,田地也荒芜不堪。水生不得不从头开始,重建家园。然而此时的他,已经过了壮年,常年的辛劳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水生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尽管生活仍然艰辛,但土地改革让他家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时的水生,虽然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总算看到了一线希望。他开始考虑让年幼的儿子章贵去读书,希望能够改变家族的命运。

三、新时代的求学路



1956年,16岁的章贵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当地新办的扫盲班。那时的他,与祖父闰土和父亲水生一样,是一个不识字的农家子弟。扫盲班的老师发现这个年轻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学习热情,便特别关照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多教他一个小时。

在扫盲班学习的半年里,章贵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就借着煤油灯的微光,一遍遍地默写生字。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他就掌握了五百多个常用汉字,这个成绩在当时的扫盲班里是最突出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