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入朝作战,出征前提出三个要求,毛主席为何只应允了2个?

分享至

世人皆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际,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当时,面对美军的咄咄逼人,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这个重担最终落在了彭德怀元帅的肩上。

就在彭德怀即将率军出征之时,他向毛主席提出了三个关键要求。这三个要求,事关志愿军的作战成败,事关数十万将士的生死存亡。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毛主席只同意了其中的两个要求。

究竟彭德怀提出了哪三个要求?毛主席为何没有完全应允?



彭德怀临危受命

1950年10月初的一天,中南海西花厅内灯火通明。毛主席正在与几位军事将领商讨入朝作战的统帅人选。当时的形势已十分紧迫,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已经突破三八线,朝着鸭绿江方向快速推进。

"粟裕同志,你觉得如何?"毛主席开门见山地问道。

粟裕将军面露难色:"报告主席,我的病情最近又严重了。"说着,他艰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脸色苍白。自从淮海战役结束后,粟裕将军就一直在与胃病作斗争,有时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

"那就好好养病。"毛主席轻轻拍了拍粟裕的肩膀。粟裕将军是我军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之一,但此刻他确实无法承担如此重任。



几天后,毛主席又召见了林彪。林彪曾在东北战场屡建奇功,对当地地形和气候都十分熟悉。但林彪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席,我认为现在出兵时机尚不成熟..."

这番对话后不久,一个紧急电报发往西北局。彭德怀正在西北主持工作,接到电报后,他立即乘专机飞往北京。

"彭总,形势紧急,志愿军需要一位统帅。"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

彭德怀沉思片刻,抬起头说道:"主席,我愿意去。"

就这样,在1950年10月8日,彭德怀正式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当时的情况容不得半点耽搁,他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中。



第二天一早,彭德怀就在司令部召开了第一次作战会议。会上,他明确提出:"我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美军,必须充分认识到这场战争的艰巨性。"

在随后的几天里,彭德怀马不停蹄地进行战前准备。他先后接见了邓华、洪学智等将领,详细了解部队情况。特别是在得知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等部队都是从辽沈战役中走出来的精锐之师后,他的信心更足了。

10月13日,在出征前夕,彭德怀再次来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当面提出了三个关键性要求。这个谈话的内容,直接影响了之后志愿军的作战方式,也为后来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此时的彭德怀,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带领志愿军创造怎样的奇迹。因为就在几天后,他就将率领这支铁军,与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这一天,注定要被历史铭记。因为它不仅是一位老将出征的日子,更是新中国面对强敌、挺直脊梁的重要时刻。

出征前的三个要求

1950年10月13日的傍晚,彭德怀再次来到中南海。此时距离志愿军入朝仅剩不到六天时间,每分每秒都显得尤为珍贵。

"主席,我有三个请求要向您汇报。"彭德怀开门见山地说道。当时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

彭德怀首先提出的是指挥所设置问题。"指挥所应该设在朝鲜境内,这样才能及时掌握战场动向。"彭德怀说这话时,手指正在地图上比划。



"可是美军的空中优势太大,他们的轰炸机能飞到东北,指挥所安全令人担忧啊。"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我们可以把指挥所设在鸭绿江边的安东,这样既安全又能指挥战斗。"刘少奇提出了折中建议。

但彭德怀坚持己见:"在后方指挥前线作战,就像隔着一层纱布看戏,战机稍纵即逝啊。"

接着,彭德怀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建议对志愿军入朝一事严格保密。现在麦克阿瑟正在准备感恩节大餐,认为能在节前占领全朝鲜,我们正好来个措手不及。"



当时的会议室里一片赞同之声。这个建议确实切中要害,因为美军确实表现出了轻敌心理。就在几天前,麦克阿瑟还在东京总部扬言:"中国军队如果敢来,我就叫他们血本无归!"

最后,彭德怀提出了第三个要求,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希望能得到苏联空军的支援,我们的部队需要制空权的保护。"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请求涉及到的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斯大林虽然支持中国出兵朝鲜,但对于直接派遣苏联空军参战却始终态度暧昧。

"如果苏联空军直接参战,性质就变了。"周恩来说道,"这很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

就这样,经过反复商议,最终毛主席对彭德怀的三个要求作出了决定:同意在朝鲜设立前线指挥所,同意对军事行动严格保密,但暂缓苏联空军直接参战的要求。



这次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当彭德怀离开中南海时,北京城已是万籁俱寂。但谁都知道,一场改变历史的战争即将爆发,而这三个要求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这场战争的走向。

几天后的10月19日凌晨,第一批志愿军部队悄无声息地跨过鸭绿江。正如彭德怀所预料的那样,由于行动保密,美军情报部门完全没有觉察到中国军队已经进入战场。这为后来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没有人知道,当时的彭德怀在率军入朝前,曾在鸭绿江边驻足良久。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见证了一支军队的悄然北上,也见证了一个国家的重要抉择。



就在彭德怀向毛主席提出三个要求的同一天,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和邓华也带来了前线的最新情报。他们刚从鸭绿江边回来,带回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消息。

"彭总,前线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韩先楚拿出一份手绘地图,"美军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向清川江以北推进。"

邓华则指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我军与朝鲜人民军的协同作战存在障碍。首先是语言不通,其次是作战方式差异很大。"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当时的朝鲜人民军习惯于正面进攻,而志愿军则擅长运动战和游击战。如何协调两支军队的作战方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有后勤补给问题。"韩先楚指着地图上一条蜿蜒的补给线说道,"从安东到前线,整整三百多公里。而且只有一条主要公路可以通行。"



这条补给线,后来被志愿军战士称为"生命线"。它不仅要承担运送弹药、粮食的重任,还要经受美军飞机的轰炸。更糟糕的是,朝鲜的冬天即将来临,大雪可能会随时阻断这条补给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彭德怀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韩先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可以在关键路段设立'人力运输站',由民工接力运送物资。"

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民工,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用肩膀扛起了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重担。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