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陆续写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系列文章。今天我试着来梳理一下中国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动——明初大移民。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的移民,比如东晋灭亡后的“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和靖康之耻后的汉民南迁,但从规模上来说,都远远不及明朝初年的大移民行动。明朝初年的移民涉及到的人口竟然高达1500万人,而明洪武年间,全国登记在册的人口才6000万人左右,移民的人数竟然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不仅如此,历代移民都是大致朝着一个方向迁徙,而明初的大移民却是“四处开花”,遍及大明朝的两京十三省。因此要梳理起来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明初大移民的背景
这次大移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长期战乱导致地处中原的河南和河北,江淮一带的安徽,长江中游的湖广等几个省人烟稀少,土地大量抛荒。
把蒙古人驱逐到草原以后,急需在长城沿线“移民实边”。
攻占云南,把云南纳入实际管控后,也必须移民实边,改变云南的人口结构。
朱明的起家之地,中都凤阳人口偏少,要移富户去繁荣中都。
为达到这些目的,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对全国的人口来了个“乾坤大挪移”,这就是历史规模对大的移民工程,明初大移民。
我们来看看具体有哪些大的移民工程。
移民充实“中都”凤阳
洪武二年(1369年),在把蒙古人驱逐到草原以后,朱元璋就开始兴建中都凤阳。为充实中都人口,朱元璋先后进行了六次移民中都的行动,最大的一次在洪武七年(1375年),“”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
移民凤阳人口的来源,不仅有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江南地区,还有山西真定(今河北正定)、山东等地。据统计,移民凤阳的总人数大约在50万人左右。
规划中的中都凤阳分为内、中、外三道城,外城周长30公里,开九门。总占地面积为50多平方公里,其内城宫城比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朱元璋还计划迁都于此,后于洪武八年(1376年)罢建,成了烂尾工程。
至于为何罢建中都凤阳,《明太祖实录》里是这么说的:“初,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费罢之。”实录的说法是朱元璋觉得太劳民伤财了,实际上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淮水很不稳定,一次大水就冲击了正在兴建的工地;还有一点,如果迁都凤阳,江淮集团的势力将进一步暴涨,不利于平衡统治。
移民充实北方边疆
朱元璋在把蒙古人逐到草原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与草原交界的地带实行军垦,构筑防线,防止蒙古人卷土从来。
《明史·志·卷五十三.食货一》:“徐达平沙漠,徙北平山后民三万五千八百余户,散处诸府卫,籍为军者给衣粮,民给田。”这次移民是把燕山以北的35800多户人移到关内,让他们脱离更蒙古人接触,直接转为军户,编入卫所。3万多户,人数应当在15万左右。
同样是明史《明史·本纪.太祖二》:“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两千八百余户屯田北平,置屯二百五十四,开地千三百四十三顷。”这次又是把内蒙古沙漠地区的汉民三万多户移到了关内,转为军户。
这种做法是否有点保守?不但不积极出击,还把汉人内迁?
当然,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不仅仅是把关外的居民内迁,也把大量的内地居民迁到长城沿线实行军垦,尤其是以山西居多。
《明史·卷五》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 赐之钞,复五年。
《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在《明史》里,关于迁移山西人到长城沿线,尤其是北京周边的记载多达十几条,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此,明朝初年的山西大移民,大部分人的去向是北方边境,东到河北东部,西到甘肃凉州卫。山西移民还有一部分去向是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安徽等省,我再下面将另有介绍。
充实边境的人口不仅来自山西,也来自其他省份。
《明史·卷七》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有意思的是,明初一方面进行“江西填湖广”,充实湖广人口,一方面又把湖广等地的“无业游民”统统绑到北部边疆,转为军户去当兵,为何不就地安置?莫非朱氏父子就喜欢折腾?
据统计,明初充实北部边疆而移民的人口当在300万左右。
江西填湖广
江西填湖广,从人口稠密的江西迁徙,到湖广布政使司(今湖南和湖北)和安徽等地。这在我上一篇文章《》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江西填湖广的移民大约有400万。
江浙移民到云南军垦
朱元璋在攻占云南以后,为了改变云南长期不受中央政权实际掌控的局面, 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移民滇贵的行动,总计移民300多万。这段历史,具体见我的文章《》,可以直接点击蓝字阅读。
指的一提的是,南京的柳树湾,是这次大移民的集散地。
明初有三大移民集散地,分别是江西的瓦屑坝,山西的大槐树和南京柳树湾。
另外,湖南宝庆府5万人在胡海的带领下,作为偏师进入云南,并带走了家属约二十万人在云贵屯垦。
迁山西人到到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在明初的人口大迁徙中,山西是输出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主要原因是因为,山西因为其“四塞之地”,受元末的战乱较少,人口比较稠密。
以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例,河南人口189万,河北人口185万,而山西人口达到了403万,超过了河北与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
山西移民的方向大致有三个:
1、长城沿线军垦实边,这是最主要的,今北京周边、陕西、甘肃都有。
2、到凤阳充实“东都”。
3、迁往河南(彰德、卫辉等府)、河北南部(大名等府)、安徽(凤阳和滁州)和山东(东昌府等地)等地。
山西是北方移民的主力。
明初湖广填四川
说到“湖广填四川”,大家一般会想到清朝的康雍乾三朝的向四川大移民行动。其实,在元末明初,也进行了一次湖广填四川,不过规模比清朝那次小的多。元末方国珍带入四川的军人加上家属大约40万,加上四川原本地人,明洪武五年,四川人口户数为8.4万户,70万人左右。
朱元璋占领四川以后,又从湖广和陕西迁入了几十万人。洪武初年,““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洪武二十年(1387年),“徙民垦成都田。”
到了洪武十四年,四川户数达到了22万户,十年翻了一倍多。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川民户在册人口已恢复至156.76万之多,加上军户,已经达到了180万人。
迁江浙人充实北京
明朝初年,为营建中都凤阳,朱元璋已经几次迁江浙人到凤阳。在中都停建以后,北京又成了移民的目的地,在《明史》上查到的就有两次。朱元璋时期,“又徙直隶、浙江民二万户於京师,充仓脚夫。”“成祖时,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充北京宛、大二县厢长。”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
明初大移民多数是由政府进行的强制性迁徙。从洪武初年就开始了,持续到永乐年间。以迁出人口为主的省份有:今天的山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人口迁出最多的省份,当属江西、山西、浙江和江苏这四省。以人口迁入为主的省份有:北京、河北、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几乎整个明朝的版图内,人口都在大规模移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明初的这次移民规模宏大,粗略统计,仅长江流域约700万,华北地区约490万,西南边疆有近300万,合计约1500万人左右,占到当时明朝在册人口的四分之一。
关于明初大移民,还可点击阅读以下文章:
三千字长文,原创不易,谢谢关注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