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坎坷,仕途波折不断,历经无数的失意与困境,然而正是这些失意的时刻,催生出了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
这些诗,虽浸透着他人生的苦涩,却拥有着神奇的治愈力量,温暖并鼓舞了世世代代的人。
公元 1074 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对新法不满且无力改变,于是自请调任密州。次年,他派人重修城北旧台,并命名为 “超然台”。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当时的苏轼怀乡思故,心情郁郁寡欢。然而登上超然台后,他看到满城春花烂漫,千家万户在烟雨朦胧中若隐若现,内心逐渐开阔澄明。
我们不要一味沉浸在烦恼中,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把握当下,乐在眼前。
公元 1075 年,苏轼在密州期间,当时他虽已至白发渐生的年纪,且不被朝廷重用,但心中仍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密州围猎时,他以孙权自比,牵黄擎苍,锦帽貂裘,率领千骑席卷平冈,尽显其侠气与豪情,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愿屈服,渴望能够驰骋沙场,为国立功。
人生宛如一场漫漫的长途跋涉,其间必然会历经诸多起起落落的波折。
要知道,当下所面临的困境绝非意味着会被困于此,永远无法突破。
只要我们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并且持之以恒地努力拼搏、不懈奋斗,那么便极有可能迎来命运的转机,进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公元 1079 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 获罪,被贬黄州,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80 年,他在游蕲水清泉寺时,看到兰溪溪水西流,这一与常规水流方向相反的景象,让他感悟到即使人生如流水般一去不返,但也可以从这看似平常甚至不如意的生活中寻找到别样的乐趣和向上的动力,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失意不失志的乐观精神。
时光匆匆而逝,如白驹过隙,人生亦在不经意间迈向衰老。然而,切不可因年事渐高便陷入消极悲观的泥沼。
要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怀揣着希望的火种,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人生的每一个转角都有可能潜藏着转机,处处皆能绽放出新的生机与可能。
公元 1082 年,此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两年有余。作为一个有着满腔抱负却一直被朝廷打压的文人,他心中愁绪万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但当他来到赤壁矶时,并没有沉溺于自己的悲惨处境,而是将个人的情绪置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遥想当年周瑜的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如今自己却早生华发,不禁感慨人生如梦。
通过这种古今对比,他领悟到名利权势皆如镜花水月,从而超脱了个人的得失,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
公元 1083 年 3 月,苏轼被贬到黄州已有三个年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由于被贬无俸禄,苏轼只能靠耕种荒地自给自足,生活十分艰辛。
然而,在沙湖道中遇雨时,他却能在同行皆狼狈的情况下,保持内心的从容与豁达,吟啸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毫不畏惧风雨。
他以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豪迈气概,表达了对人生风雨的坦然面对,以及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扰的坚韧精神。
公元 1083 年夏,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幽居乡村,寄情山水。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幽远的乡村雨后景象,乱蝉、衰草、白鸟、红蕖等自然景物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平和惬意的氛围。
尽管被朝廷弃用多年,但苏轼的字里行间却没有丝毫怨恨,反而体现出他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在这看似平凡的乡村生活中,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公元 1083 年深秋苏轼在东坡雪堂饮酒,喝得大醉,醒来后又继续喝,直到深夜才归来。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写这首词时,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已愈发平和洒脱。经过几年的磨砺,他已不再像初来黄州时那般锋芒毕露,而是变得更加圆融通达。
他常常怨恨自己的身体不能由自己支配,被世俗的名利所牵绊,渴望能够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像那一叶小舟一样,自由自在地飘荡在江海之上,寄情于山水之间,度过自己的余生。
公元 1083 年左右寓居黄州定慧院。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初到黄州不久,当时他心境极为孤寂落寞。在定慧院寓居时,他以孤鸿自比,通过缺月、疏桐、寒枝等清冷意象,渲染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在黄州时不被理解、无人问津的孤独心境以及坚守内心本真、不愿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约公元 1085 年左右,此时苏轼虽已离开黄州。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此时苏轼历经诸多变故的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他深感世事如梦,人生凉薄,然而却并未因此而陷入消极悲观之中,而是能够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容颜变化和人生经历,在凉薄的世事中保持一份清醒与淡然,这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深刻感悟,使这首词具有了治愈人心的力量。
公元 1101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后,苏轼踏上北归途中,路过金山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历经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在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后,他踏上北归途中,路过金山寺时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
此时的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将心比作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虽有自嘲之意,但也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坦然与超脱。
他把自己的功业归结于黄州、惠州、儋州这些被贬谪之地,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有所作为,在失意中创造出别样人生的坚韧与豁达,让人们看到了即使一生坎坷,也能在逆境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失意、面临困境时,不妨翻开苏轼的这些诗篇,让他那豁达、坚韧、细腻的精神,透过诗句,注入我们的心田,治愈我们内心的伤痛,鼓舞我们继续勇敢地面对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