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到大清和英法互换《天津条约》的阶段,6月20日,新任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FrederickBruce)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Alphonse)奉命进京换约,来到天津大沽口外与先到一步的英法联军汇合。
清政府为防备英法联军重新夺取大沽炮台,要求公使在大沽北部的北塘登陆,由清政府派兵保护,进京换约。但遭拒绝,英法联军狂妄叫嚣:“定行接仗,不走北塘”。第二次大沽口大战一触即发。
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英海军司令贺布少将率12艘军舰,准备强行闯入大沽口。联军舰队黎明即行动拆除防御设施,下午15时发起攻击。然而,清军并未坐以待毙,他们早已在僧格林沁的精心部署下,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战斗打响后,清军迅速反击,利用熟悉的地形和伪装的优势,给予英法联军重创。多艘英法军舰受损,贺布亦受伤。晚17时,负伤的贺布下令强行登陆,但海军陆战队陷入淤泥,成为清军炮火下的活靶,伤亡惨重。
经过一昼夜激战,联军惨败,13艘舰艇中六艘丧失战斗力,四艘被击沉,英军死伤426人、法军14人,最终英法联军撤退至杭州湾。
清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这场胜利,除了僧格林沁战前一系列的部署,与他制定的“兵不厌诈”的策略有着极大的关系。僧格林沁深知若比拼武器设备的硬实力,清军绝非英法联军的对手。因此,他选择了让清军岸防部队全部隐蔽并进行伪装。
这种布置不仅让英法联军的脑海中依旧是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时炮台的布置和实力,难以摸清清军的实力,更让他们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之中。在英法联军看来,清军似乎并没有做出什么有效的防御准备,这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轻敌之心。
僧格林沁的智谋确实高明。曾参加过此次激战的英军士兵费舍的《在中国服役三年的记录》中描述道:“所有炮台像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听不到它们的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帜。”由此成功地迷惑了对手,为清军赢得了宝贵的战斗机会。
当英法联军再次按照旧策略备战时,清军却早已严阵以待。炮声一响,清军立即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将英法联军打得措手不及。
在6月20日,一个决定性的时刻终于悄然降临。那天,僧格林沁敏锐地观察到有两艘英法联军军舰正缓缓驶向大沽炮口。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战机,他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并迅速命令清军采取行动。清军利用英法联军所熟知的炮位,出其不意地发射了一记震惊海天的炮火,导致那两艘英法联军军舰在惊恐中仓皇逃窜。
事实上,自4月起,僧格林沁便背负着咸丰皇帝密令的重压,这道口谕授权他可以在适当时机偷袭英法联军。英法联军的按兵不动,让僧格林沁面临着来自朝中务实派的巨大压力,他急需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诚与决断。
在6月20日,一个决定性的时刻终于悄然降临。那天,僧格林沁敏锐地察觉到英法联军军舰正缓缓驶向大沽炮口。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战机,他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并迅速命令清军采取行动。清军利用英法联军所熟知的炮位,出其不意地发射了一记震惊海天的炮火。
这惊天一炮,犹如雷鸣般轰鸣,不仅瞬间打破了海面的宁静,更标志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正式爆发。此时,距离1858年5月20日的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已经过去了11个月。
关于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信息,来源于WJ百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条目。这一炮,不仅彰显了僧格林沁的智慧与勇气,更是他对咸丰皇帝忠诚效命的有力证明。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历史的洪流中,真相往往比人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而精彩。
那么,面对僧格林沁的这一英勇忠诚的举动,咸丰皇帝又会作何表态,形势将怎样发展,请看下文揭晓。本文是《帝王的决策压力》系列文章第十篇,谢谢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