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请见下面链接:
黑帮抗日、淞沪血战、孤军坚守:《八佰》没有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随着《八佰》的上映,淞沪会战这段充满争议的历史再一次被呈现在大家眼前,实际上淞沪会战并不是我们和日本人在上海的第一次交手,四行仓库也不是最悲惨的一战,前有斧头帮帮主奇袭日军,后有国军营长姚子青死守宝山城,这场战争远比大家想象的要惨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国军为何会主动发起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溃败的原因及影响
四行仓库一战为什么意义重大?
作为中日爆发的第一场大型会战,内容会比较多,我会慢慢地将事情梳理清楚,尽量为大家完整呈现这段悲情又壮烈的历史。
一、 前奏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之前一个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卢沟桥事变作为全面抗日的起点,被很多人看作淞沪会战的前奏。
实际上,淞沪会战的种子在更早之前,就已经种下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哀东北之沦亡,纷纷抵制日货。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重心,是反日声音最大的地方。
1930年的上海,每月的进口额有29%来自日本,而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一数据快速降到了3%,负责长江一带航运的日清轮船公司干脆全部停航,因为无货可运。
除了愈演愈烈的反日声潮,日本还有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要解决,在日本占领东三省后,用何种形式统治且把国际联盟(国联)的抗议降到最低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后,关东军参谋部拿出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内容就是以溥仪为首建立伪满洲国,用华人制华来堵悠悠众口。
日本内阁在拿到这套方案后,心里还是没底,毕竟美国国务卿还在门口嚷嚷着“不承认主义”,这时候顶风拥立溥仪风险还是太大。
为了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天皇的文官团体“十一人俱乐部”便策划了这场在上海的“假战争”,目的就是将英美的视线转移到上海,也可以给国联一个促成和平的机会,从而“给国联留些面子”,顺便扫荡一下上海的反日运动。
1932年,第一次淞沪战争打响,史称一·二八事变。国军被迫应战,很多民间人士也参与到了抗战中来,其中有一个叫王亚樵的人,对现代人来说,他最有名的事迹当属创建斧头帮。
王亚樵生平最恨的就是汉奸和日本人,而他最擅长的是暗杀。
在一·二八事变的末尾,他帮助韩国人尹奉吉混入日军控制的虹口公园,在日军举行阅兵庆祝天皇生日时投掷炸弹,炸死了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
这是日军在中国死亡的级别最高的将领,他死的时候就已官至大将,不像其他阵亡的将领,都是死后追封。
在这场爆炸中,还有一个叫重光葵的人丢掉了一条腿,日后他将拖着一条断腿在密苏里号上签署《日本投降书》。
侠之大者,当为国为民,国家危亡之际,必以身抗敌。
即便侠士以命相助,仍难改大局走势,1932年4月29日,中日双方正式签订停战协议,中国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不驻军队。
而日本却在战后把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提升到了4000人左右。一国的经济中心,本国不能驻扎军队,而侵略者却可大肆屯军,可悲可叹。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只有强者才能不被侵略,也不怕被侵略。
二、绝望
此时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中国大部分阶级都逐渐认识到,若进一步对日本屈膝妥协,中国的一切阶层都将面临毁灭。
然而民族灭绝之危就在眼前,国军高层却并不想发动全面战争,为什么?因为打不过。
当年中国的钢产量一年只有区区4万吨,而日本一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国军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钢来生产武器,即使不考虑飞机、军舰这些大家伙,国军连枪支弹药这些轻武器的生产都很难跟上战争的消耗。
这意味着国军虽有87、88师两个全部配备德系装备的德系师,但装备全靠外购,自己无法生产,在战时根本就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这些装备成了一次性消耗品,打没了就真的没了。
在打法上,国军还停留在一战时堑壕战的水平,不说德国的空地一体战和装甲突击战,也不说苏军的大炮兵主义、坦克突击战术和装甲波依次攻击战术等先进战术,国军连基本的步坦协同都没练过。
这也是为啥在淞沪会战里经常看到国军坦克孤军深入,成为活靶子,然后步兵冲锋死在日军重武器下,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啥是步坦协同,胸有报国志,却无杀敌力,这可能是当时的军人最大的悲哀。
既然单打比不过,那就只能打人海战术了。
1937年的国军序列,一共有182个步兵师,46个步兵旅,9个骑兵师,6个骑兵旅,4个炮兵旅,8个炮兵团,合计约达170余万人,后来因为阵亡过多又补充了30万人。
而日本实行的是征兵制,凡是17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除去不符合体检标准和特殊情况外,一律要服兵役,因此日本在战时可以说是举国皆兵。
1937年,日本虽只有38万现役兵员,但拥有预备役兵员73.8万人,后备役兵员87.9万人,合计200万人,高于国军的170万人。
这就是绝望,拳头没你硬,人还没你多,所以当时国军高层充斥着一股悲观情绪,唯恐和日本全面开战。
但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被压抑了许久的民意已经难以压制,谁不抗日谁就是罪人。所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对日一贯方针和立场》。
文中说道:
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端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更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便只有拼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认识到,抗战已经成了民心所向,违背民心,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也就不复存在,到时候自然会有李介石、孙介石出来代替他。
迫于压力,蒋介石决定开展对日作战,但他也没有放弃对国际调停的期望,所以他把战场选在了租界林立的上海,希望英美苏在看到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后出手打压日本。
而另一边日本也有意进攻上海。明明日本的军队都部署在北方,且华北战斗正酣,为什么要进攻上海呢?
因为法国,嗯,我没有在搞笑,就是因为远在欧洲的法国。1871年,普鲁士大败法军于色当城,之后一路深入包围巴黎。在包围了四个月后,法国就很干脆的投降了。
有了法国的前车之鉴,1937年的日本也想按照这个剧本演一遍。先取上海,再下南京(国民政府所在地),中国如果投降了,做梦都能笑醒,即使不成功,那也没关系,作为一个老赌徒,这点风险还是愿意承担的。
早在一·二八事变后,国军内部便对这场战争有所准备了。
随着一·二八事变的结束,国军开始重视防卫海洋方向的进攻,毕竟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很多制造业都在上海,四大家族的大部分资产也在上海,更何况上海的背后,就是南京。
另外,从日本四大军港之一的佐世保军港到上海,直线距离只有800公里左右,运兵过来就几天的事情,而且还有上海驻军的帮助。
这就好像你家对门住着一个强盗,在他的威逼下你睡觉还不能关门,你会不会担心强盗哪天揣着刀就过来了?
显然国军是怕的,所以在淞沪的第一次交手后,防御工事便提上了日程,吴福、锡澄、乍嘉、海嘉四条防线相继开工,用以防范来自长江和杭州湾的进犯。
1936年底,国军参谋本部还拟定了《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计划分为甲、乙两种方案,分别从消极和积极两种角度规划了未来抗日作战的战斗部署。
这两份计划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关于上海地区的作战计划:
总结一下就是,先把上海的日本陆战队赶回海里,然后打反登陆作战,如果打不过就退出上海,依托修好的防御工事拱卫首都南京,与日军打拉扯战。
既然都准备好了,那就打吧。
三、血战
1937年8月12日,张治中率领87、88两个德系王牌师和36师抵达上海,重炮兵亦已到达江湾以南,准备按照扫荡计划对日军据点进行突袭。
此时的张治中内心无比激动,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太久,所有中国人都已经等待太久了。
“自甲午一役,失地丧师,我同胞忍辱负重,而徒抱复仇雪耻之愿者,殆已四十余年矣。”
但战争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因为两个日本间谍发现了运往上海的三万个麻袋,而这些麻袋就是拿来修筑防御工事的,在间谍的提醒下,日本驻军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本土也在派兵增员。
面对日本人早有准备的防御战线,张治中发现完全打不动,因为中国军队虽然有数量优势,但日军有提前修好的钢筋混凝土工事。
特别是日军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基本就是一个大型碉堡,在缺少重武器的情况下,根本攻不进去。
为了加速战争进程,中央军王牌胡宗南第1军,罗英卓第18军,王耀武第51师,俞济时第58师,李延年第9师,李玉堂第3师,夏楚中第98师相继驰援上海。
这些人全部都是黄埔军校生,除王耀武是第三期外,其余全是黄埔第一期,可谓精英中的精英,此时中央军主力几乎全数派往了上海。
除了中央军,之前和蒋介石还打得热火朝天的各系地方军也派兵支援。川军20军和43军36师先后奔赴上海,桂军第7军和第48军被紧急调往前线,一直背负骂名的东北军也派出了第49军和第67军,此时大家已经不分派系,大家都是中国兵!
战斗空前激烈,日军的据点虽然一个个被拔除,但还是未能彻底清除。此时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日本援军在张家浜和吴淞口登陆了。
国军负责狙击登陆的教导总队第二团,几千人扑了上去,两天后连伙夫都战死了。
反登陆失败后,国军只能转入战略防御,而日军想拿下罗店,切断上海与江苏的交通联系,罗店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这场战斗,可以说是淞沪会战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了。
罗店被中日近十万部队反复争夺,易手几十次,打到十月份时,几乎找不到一人以上高的墙体了。
后期负责防守的黄维67师,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两人重伤,师部连文书和炊事员都拿枪上了。
当然日军也不舒服,在罗店一处,日军伤亡就达8000人,要知道,整个淞沪会战,日军死伤也就四万人,仅在罗店一处,死伤将近总数的五分之一。打到最后,很多日本兵已经心生退意,罗店血肉磨坊之名也由此而来。
随着罗店的失守,国军颓势渐显,但对日军的抵抗并没有减弱。
8月31日,98师的姚子青营长率600余人防守宝山城,此时宝山城的防御工事已被日军火力摧毁,姚子青致电旅部立下军令状:“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抱着这种决心,姚子青击退了日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最后日军通过重炮轰击城墙,炸裂缺口攻入城中,只剩下不足100人的姚子青营被迫和日军打起白刃战。
打到最后弹尽粮绝,姚子青腹部中弹,壮烈牺牲,跟随他的600名军人也全数阵亡。
后人评价道:“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为了纪念姚子青,宝山县一度改名子青县。
一寸山河一寸血,所言非虚也。即使城已破,身已亡,但我的意志与人民同在!
四、 败退
打到这个份上,国军退出上海只是时间问题,白崇禧去过一次上海后,就果断建议蒋介石别在上海耗下去了,耗下去也是白白死人罢了。
前方的国军也在准备按照《国防作战计划》中的策略撤退,四行孤军就是这时候的事,原本蒋介石打算让整个88师留下来,目的是让列强看到国军在上海的奋战,说不定会伸出援手。
88师的师长孙元良表示你这不是让我送死么,于是他找到了第三战区副司令顾祝同,说留一个师就是送死,委员长不就想给外国人看么,留一个团就行了。
顾祝同是有名的和事佬,让他一忽悠就答应了,于是孙元良留了400人给团副谢晋元,自己先跑了。
四行仓库的交火过程没啥可说的,因为日军大部队已经去追国军主力了,而且四行仓库隔着河就是租界,擦枪走火也不好交代,所以日军的进攻比较克制。
最危险的是第二天,日军攻到了楼下,准备对仓库进行爆破,一个班长绑上一串手榴弹从楼上跳下,据说炸死了几十个日军。
10月30日,应租界的要求,谢晋元带领士兵退居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随后他们就被租界缴械关进了孤军营,直到太平洋战争开打,日军进入租界,把这几百人送去做了苦力。
谢晋元被关进孤军营的时候,撤退的国军主力也没好到哪去,原本要按照计划撤退回预设防线拱卫南京,蒋委员长却惦记着11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会议,为了取得列强支持,他下令让军队再死守两周。
这两周偏偏就坏了事情,11月5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对国军形成包围之势,原本有序的撤退变成了溃败,之前准备的四道防线也没发挥作用。
如果仅从战事本身来看四行孤军,明显是不合适的,甚至整个淞沪战场也是这样,因为战争双方实力悬殊,结局在开打时便可知晓。
但失败并不能影响他们成为英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才是他们能被国共两党认可,甚至世界认可的原因,这种精神放到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值得尊敬。
虽然上海我们打败了,但这场战争应该打,也值得打,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一直被压抑的民族血性,在这一战中打了回来。
四分五裂的国度在外夷面前也团结在了一起,日本人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之前还互相打得热火朝天的中国人会在这时候团结在一起。
因为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人,几千年以来,无论什么样的困境和强敌,都没能真正征服我们,当日本人打进来时,黑社会也可以奋勇杀敌,军阀们也可以团结一致。
当“国之将亡”时,中华人民终会站出来,哪怕知道一去不回,这些千千万万的无名之辈,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舍生取义,才铸就了我们绵延千年的文明。
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
当年,日本人没有把我们打倒,在朝鲜,美国人也没有把我们打倒,未来,我们也不会被任何人打倒!
全文完,感谢阅读。
原创不易,还请顺手点个转发吧~
本文首发于“不良博士”公号,敬请关注抢先收看。
参考资料:
《八一三淞沪会战亲历记》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对华作战纪要》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
《中国抗日战争史》 军事科学院
《国民党政府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