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乡村新事记
“一村一景,新风新事,走进乡村看变化”,由甘肃卫视倾情打造的大型融媒体实践节目《乡村新事记》走进渭源,讲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中发生在渭河源头的奋进故事。直播中,以约20分钟的超长篇幅特写了“渭河源头话非遗”环节,详细的介绍了渭源县如何有效的保护、利用丰富的非遗资源,并努力使之与时俱进,代代传承的感人故事。
点击欣赏 贰 渭河源头话非遗
渭源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渭源的先民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大禹在这里疏导渭河,秦昭王在这里筑起了长城……早在公元前205年,渭源就已经建县,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流传千年、藏羌文化的活态载体羌蕃鼓舞,有高山仰止的伯夷叔齐祭祀,有活着的诗经--渭源花儿等等。目前,渭源县共有省级非遗5项,市级非遗37项,县级非遗96项,各类非遗传承人118名。
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打造陇中文化强县的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灵魂引擎的作用:
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渭河源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目前,已建立了完整的省市县三级96项非遗项目名录和非遗传承人体系,近两年成功申报市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3项,有14名非遗传承人被评为省市县级乡村工匠。保护传承方面,通过争取项目,对皮影花儿羌蕃鼓舞等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纪录、整理,已拍摄非遗纪录片12部,录制文化慕课50多节,抢救性录制濒危非遗影像资料近40多小时,整理出版了《渭源花儿集粹与研究》《渭源木雕砖雕图案》等非遗丛书14部。在全县建立各类传习所、乡愁馆12个,尤其是近四年来,文化馆统筹争取资金近300万元,建立了渭源县手工技艺馆、非遗展陈馆、皮影传习所、古桥文化展陈馆四大展馆和研学培训中心,总面积1100多平方米,把如颗颗珍珠般散落在渭源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物和声光电等方式进行集中展示,形成了集非遗展示、研学旅游、科普基地、美育教育、工匠人才创新传习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同时,加大对非遗的传承、宣传、推广,加大非遗传承人培训考核,尤其是授徒传艺的考核,促进非遗传承,营造全社会爱非遗、学非遗的深厚氛围。
另一方面,以非遗+研学、非遗+精品文艺创作、非遗+展演、非遗+工坊、非遗+文创、非遗+网络等“非遗+”的方式,让古老的非遗“活”了起来,“火”了起来,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把跳高跃、耍狮子、皮影戏等近20个非遗项目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让游客进行沉浸式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年来,累计接待研学游8万多人次。通过对羌蕃鼓舞进行二次创作,将它搬上了舞台,并两次获得甘肃省群星艺术奖。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将这些宝贵的非遗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它的创新性发展和持续传承。
来源 | 甘肃卫视
编辑 | 邱亚玲
责编 | 刘宇鸿 审核 | 张红彦
说明 | 当归定西旨在宣传定西市文体旅游。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