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李政道先生的骨灰安葬在了苏州物吴中东山,与他的挚爱夫人秦惠䇹永远相伴。
科学巨匠的足迹
李政道
李政道的童年并非在鲜花和掌声中度过。这位1926年生于上海的先生老家是苏州。他家和苏州大学关系密切,因为他的曾祖父可是东吴大学(苏州大学的前身)的创始人之一。
童年的李政道周末和寒暑假常在祖父位于苏州天赐庄的旧居度过,沉浸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世界。
这段经历或许并未直接塑造他的物理之路,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和思想,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李政道
动荡的年代求学之路注定坎坷
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初中部,浙江嘉兴、江西的高中,浙江大学、西南联大,年轻的李政道辗转于各个城市,在战火纷飞中追寻知识的火种。
在西南联大这人的物理才能慢慢显现,吴大猷老师对他刮目相看,还向他推荐去美国深造,于是他踏上了留学的道路。
李政道
1946年9月不满20岁的李政道踏上异国求学的征程,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未来科学成就的基础。
十年磨一剑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也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31岁成为了首批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学者。从此他的名字与物理学史上的辉煌时刻紧紧相连,也让他在国际科学舞台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李政道
这位专家荣获了众多国际荣誉,包括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以及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
这些头衔无疑是对其科学成就的最高肯定,也见证了他对科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然而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李政道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从未忘记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一直记着自己是中国人把对国家的感情落实到行动上。
从1972年第一次回国到2010年最后一次踏上故土,38年间,他49次回国,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奔走呼号,倾注了大量心血。
李政道
他常说:“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不仅是对故乡苏州的眷恋,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深沉热爱。李政道对祖国的贡献,并非停留在口号和理念上,而是落实在具体的项目和行动中。
1979年他启动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为中国培养了915名高水平物理研究生,为中国物理学界注入了新鲜血液。
80年代中期他大力推动下我国设立了博士后制度,从而丰富了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体系。2014年他提出创建李政道研究所,目标就是吸引全球最优秀科学家,促进物理学科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向前迈进。
李政道
这些举措无不体现着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远见卓识和拳拳之心。李政道推动的CUSPEA项目、博士后体系的形成,还有他创办的李政道研究所,这些都是他为中国科技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
他不仅着眼于当下更放眼未来,为中国科技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因此他始终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科研人才,希望他们能够接过前辈的火炬,继续为中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李政道
他曾反复强调:“如果有机会,给苏州留一份”,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更体现了他希望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馈给祖国和人民的强烈愿望。
为了支持家乡苏州的教育事业李政道于1985年设立了“李政道奖学金”,奖励苏州地区高考成绩优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30年来共有202名学生获得了这项殊荣,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更是李政道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李政道
为了纪念已故夫人秦惠䇹李政道和家人于1998年设立了“䇹政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优秀本科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迄今为止已有超过5000名学生受益于“䇹政基金”,成为“䇹政学者”。这些奖学金和基金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激励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李政道的家国情怀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家乡教育的持续关注中。
李政道
他明白科技是国家强大的基石,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他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何为真正的爱国情怀,何为无私奉献。
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许多人觉得科学很理性艺术很感性,感觉它们就像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但在李政道看来科学与艺术如同硬币的两面,彼此相通,相互影响。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充满艺术细胞的画家,对苏绣和中国画尤为喜爱。他认为艺术和科学的结合,能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李政道
2000年10月李政道邀请苏绣艺术家张美芳,希望她能将“金核子在真空管对撞的科学图像”用苏绣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张美芳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她对核物理的知识几乎为零,对如何用苏绣展现如此抽象的科学概念更是毫无头绪。
李政道耐心地讲解坚持不懈,终于让张美芳被他那份热情和执着打动了,于是她决定接受这个挑战。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这幅名为《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的苏绣作品最终完成。
李政道
这幅作品用亮丽的色彩和细腻的技巧,生动展现了金核子碰撞后产生的等离子体飞溅,美得让人惊叹。
这幅作品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苏绣艺术的一次大胆创新,被科学界和艺术界誉为苏绣创新的里程碑之作。
它证明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浪漫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李政道
另一幅根据李政道画作创作的苏绣《叶之恋》则透露出他对家人浓浓的关爱。那片红叶和蓝叶像一对亲密的舞伴,在风中轻轻摇曳。
李政道以蓝色彩绘自己而他的妻子秦惠䇹则是红色身影。这幅作品以简洁的构图和丰富的色彩,表达了李政道对妻子深沉的爱意,也展现了他细腻的情感世界。
李政道对科学的热爱就像苏绣一样细腻入微,每一针每一线都映照着他对家人的深厚情感。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他丰富而多彩的人生。李政道对科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李政道
2023年2月苏州六中的老师和学生们给李政道先生写信,介绍了学校用数字技术推进科学和艺术结合教育的成果,并且希望能在学校设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心”。
尽管身体不舒服李政道还是很乐意地答应了,给基地起了名字。这是他去世前最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研究项目,这也反映了他对科学和艺术结合教育的关心和期望。
家与根的归宿
李政道
李政道和秦惠䇹的爱情堪称穿越岁月的温馨佳话。他们相识于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共同经历了求学的艰辛和生活的磨难。
1950年俩人牵手在美国步入了婚姻殿堂,从此相伴左右,共度生活的点点滴滴。秦惠䇹不仅是李政道的妻子,也是他生活和事业上的重要伙伴。
在李政道频繁的回国行程中,秦惠䇹承担了大部分的安排和协调工作,默默地支持着他的事业。
李政道
1996年秦惠䇹因病去世,被安葬在苏州东山。李政道对妻子的离世深感悲痛,他将对妻子的思念化作对家乡的眷恋,最终选择与妻子合葬于苏州,叶落归根。
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安详离世,享年97岁。消息传来举世同悲。他的一生是科学探索的辉煌之旅,也是家国情怀的动人篇章。他为人类科学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
2024年11月24日李政道的骨灰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苏州,与他挚爱的妻子秦惠䇹永远地安息在一起。
李政道
这一天也是李政道的生日,选择在这一天归葬,寓意着他人生的圆满,也象征着他与家乡的永恒连接。
李政道说他对天堂的模样一无所知,但他觉得如果天堂能有一丁点苏州的美,那就足够美好了。如今他终于回到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回到了他心中的人间天堂。
李政道
李政道对苏州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的身后事安排上,也体现在他对苏州科技发展的关注和支持上。
苏州科技馆坐落在狮子山脚下,外形像极了玉如意又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无限符号“∞”,寓意着科学探索的无穷可能和人类对知识的不断探索。
这座科技殿堂将于2025年正式开放,成为苏州科技文化的新地标,也将成为李政道精神的永久象征。
李政道
李政道的一生是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是故土与世界的连接,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科学家和爱国者的本色。
他的精神将持续鼓舞着后人为科技进步、国家繁荣和人类文明添砖加瓦。他的故事让人记住了成了一段流传不息的佳话。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665677069631743&wfr=spider&for=pc李政道骨灰归葬苏州,与去世28年的夫人永远相伴,其子曾称: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合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