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守卫者不是武警而是解放军?背后故事令人泪目

分享至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顺利落成,并对外开放,自此,所有人都有机会来瞻仰领袖的遗容。

但令人疑惑的是,纪念堂站岗的不是平时负责安保工作的武警,而是持枪的人民解放军。这是为什么呢?而毛主席纪念堂又有何玄妙之处呢?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随即,中央领导召开会议,决定建立纪念堂,让全国人民能够永远悼念毛主席。

在中央的指示下,全国各地的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以及雕刻技师,都前往北京。

而具体负责纪念堂建设的是,国家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和北京市建委主任赵鹏飞。

可一上任,孙部长和赵主任就开始犯难了。这倒不是因为技术和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给毛主席纪念堂选址。



最开始,他们和选址组的成员,想给毛主席设计一个“水上日出”的方案。

因为主席南征北战,操劳一生,现在应该找一处日暖水美的地方让他幽静安息。

理想状况下,这地方在每天清晨,都有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在浩浩碧波上,泛起阵阵金光。

但选址组的人跑遍了北京,接连查看了中南海,昆明湖,都没找到合适的水域,总觉得这种方案不能表达人民对毛主席的崇高心意。

于是在审慎思考后,他们又提出了“山顶红星”的方案。因为选址组觉得,毛主席应该安心地躺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的白云深处。



并且纪念堂在夜晚的山上,其灯光就像一颗高悬的明星,指引着我们走前方的路。

于是选址组的成员,接连跑遍了北京周遭的众山,但把香山、景山、玉泉山走完后,他们总是觉得不妥。

因为把毛主席纪念堂修在山上,太远了,而且人民群众悼念也很困难。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原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耐心地启发大家。

说像毛主席这样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他征战的过程中,早就看淡生死。大家的这种设计方案怕是不太符合主席的思想与地位。



这番话让选址组的众人深受启发,于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上,摆脱了“陵墓”的概念,去除了悲伤的调子。

最后众人觉得,毛主席一生都都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所以将他安卧人民群众之中,才最合适。

不过问题又接踵而至,要安放在人民群众中,那放在哪?

有人提议把纪念堂修建在北京的午门,没位置的话,把午门拆了就行。

不过拆掉午门这种古建筑,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哪怕主席在世也不会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于是有人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把纪念堂修在瀛台。

瀛台自明清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修在这里不妥,而且这里还是中南海的所在地,是党政机关最高的领导机构。

于是选址组又召开了座谈会,吸收各方意见,初步决定将毛主席纪念堂修建在天安门广场。

当这一消息上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后,政治局作出指示,将毛主席纪念堂,修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

虽然大致方位确定了,但具体位置又让选址组犯了难。



因为如果纪念堂靠近纪念碑,那么就会让两个不同的纪念物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失去它们各自的含义。

而如果纪念堂的位置偏南,远离纪念碑,那么就会挤占正阳门的位置。

其实为了给毛主席修纪念堂,拆了正阳门也行,而且纪念堂居于正阳门这个位置,恰好和天安门南北对称。

但这个位置也有很大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受到南面交通的干扰。

思来想去,纪念堂的位置还是被选在正阳门,不过这个位置并不和正阳门重合,它在正阳门附近,更靠近华中门。



这里交通便利,位置也好。不过纪念堂在这里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被正阳门抢风头,因为正阳门足足高42米。

设计人员为此颇费心力,因为他们要求站在天安门下、金水桥畔正视纪念堂时,要避免纪念堂正面被正阳门的阴影所覆盖。

这让纪念堂的高度条件变得极为苛刻,因为这个高度一方面要能遮住正阳门的房顶,不能让人一眼看过去就把纪念堂看岔成了正阳门。

同时其高度又不能过高,否则将要压倒纪念碑。



不过最后设计师成功完成了这一任务,最终设计出的毛主席纪念堂高33.6米,完美符合要求。

在毛主席纪念堂内部,最重要的的物件,那就是安放着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了。全国人民都可以来这瞻仰毛主席的面容。

但其实最开始,毛主席是想把遗体火化,那为什么最终遗体被放进了水晶棺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