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5年的夏天,我在石岭村的广播站当播音员。
每天天不亮,我就要骑着永久牌自行车来到村部的广播室,打开那台老式的播音设备,用自己的声音给全村人带来新闻和政策解读。
那时候的广播站就是全村的文化中心,农忙时播放《东方红》《歌唱社会主义祖国》,农闲时放放《绣金匾》《小白菜》,乡亲们都说我王建国的声音和央广的播音员有得一比。
2
那天下午天色阴沉,乌云压得很低,空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我刚念完《人民日报》的社论,擦了擦额头的汗,就听见窗外雷声轰隆。
闪电在天空划出一道道银蛇,没多久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我赶紧收拾好设备,用去年母亲特意缝制的油布把它们仔细裹好。
这可是全村的宝贝疙瘩,要是让雨水打坏了,可就罪过大了。
"建国,快来帮忙,这姑娘都淋湿了!"就在这时,母亲焦急的声音突然从院子里传来。
3
我急忙跑出去,只见母亲正搀扶着一个年轻姑娘往屋里走。
姑娘穿着蓝格子连衣裙,已经湿透了,头发上的水珠不停地往下滴。
她个子不高,瘦瘦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眉眼很清秀。
那双手紧紧抱着一个包袱,想必是装着重要的东西。
"这是陈秀兰,大沟村的民办教师。刚从县里开完会回来,碰上这场大雨。
这么大的雨,天又快黑了,让她在咱家住一晚。"母亲一边给姑娘擦头发,一边向我介绍。
母亲就是这样,见不得别人受苦,村里人都说她热心肠。
"给王阿姨添麻烦了。"姑娘低着头说话,声音很轻,但很好听,像春天里的小溪水。
她的口音带着一点本地方言,但又透着书卷气。
母亲连忙说:"有啥麻烦的,我看你就跟我闺女似的。你这衣服都湿透了,哪能就这么穿着。建国,快去你妹妹屋里找件干衣服来。"
我赶紧跑去妹妹的房间。妹妹去年嫁到邻村,房间里还留着她的一些衣物。
翻了翻旧衣柜,找出一件米黄色的确良布衣裳和一条深蓝色裤子。
这可是妹妹最爱穿的一套,平时连我都不让碰。
4
那晚的雨下得特别大,豆大的雨点打在屋顶的瓦片上,噼里啪啦地响。
隔壁张大爷家的老黄狗也不停地叫唤,想必是被这突如其来的暴雨吓着了。
母亲让秀兰住在堂屋里,还特意熬了姜汤给她喝,说是怕她着凉。
锅里的姜片沸腾时发出的香气,混合着雨水的清新,让整个屋子都暖融融的。
"秀兰啊,你一个人在村里教书,住得习惯吗?听说你们学校条件不太好。"母亲一边收拾碗筷一边问。她总是这样,见着年轻人就忍不住嘘寒问暖。
"习惯的,王阿姨。虽然教室是土坯房,但孩子们都很可爱,村里人也都很照顾我。现在学校还添了一台收音机,每天都能收听教育节目。"
秀兰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能看出她是真心喜欢教书育人。
借着煤油灯的光,我看见秀兰换上了妹妹的衣裳,整个人显得更加清秀。
她说话细声细气的,充满了知识分子的书香气。
原来她是去县里参加民办教师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听她说,现在国家很重视教育,要求每个民办教师都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我偷偷看了她一眼,发现她正低头喝着姜汤,长长的睫毛在灯光下投下一片阴影。
不知怎么的,我的心突然漏跳了一拍。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前几天放《甜蜜蜜》时,总觉得歌词写得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