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众所周知,新中国经济腾飞最为关键的一步棋,在于改革开放,引进和利用外资。
但少有人知的是,毛主席早在1936年全面抗战前夕就已经预见到,中国独立后会大规模引进外资。
而建国后,我们获得的第一笔外资就是苏联提供的3亿贷款。
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的外资窗口很快就中断了。
直到改革开放的实行,彻底让中国人民睁眼看见了世界。
毛主席的预言才真正得以实现。
那么,主席为何会想到引外资?
最终又是如何实现的?
新中国的第一笔外资
1936年,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到达陕北。
然而,已经瘦得脱形的毛主席并没有放松下来。
他仍在为中国的未来殚精竭虑。
在缭绕的烟雾中,他睿智的双眼已然窥见中日存亡之战。
这必然是一场持久而艰苦的斗争。
届时,搞根据地需要钱,打仗也需要钱。
一穷二白的共产党要从哪儿获取充足的资金呢?
这时,一个大胆而睿智的想法在脑海应运而生——利用外资。
我们知道,毛主席看问题通常都比常人早看几十年。
既然有了这个想法,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抗日。
高瞻远瞩的主席直接想到了建国后。
在一次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毛主席谈到了外资,说出自己的预见:
中国欢迎外资投资,在取得独立之后,将会把大量外资用于生产事业。
别小看这句话,它可是直接预见了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
而且对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也已有了对策。
其次,此举还暗示了毛主席对日本、蒋介石以及新中国的建设都有着必胜的信心。
即使身处满是风尘的山坳坳,也阻止不了伟人闪耀万丈思想光芒!
等到1944年,毛主席其实就已经开始付诸行动。
当时,他向美国提出了引资发展抗日根据地的要求。
那时候,苏联老大哥在二战战场自顾不暇。
毛主席不拘于立场,选择与美国合作,正是因为他看到的是双方长久的利益。
他与美国外交官谢伟思谈了自己的展望:“中国必须工业化……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合作。”
可惜,美国仍是选择支持国民党。
毛主席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其利用外资的思想并没有中断,而是愈发的坚定。
1949年10月,新中国在欢庆中诞生。
然而,人们头顶的五星红旗虽高高飘扬,脚下的道路却步履维艰。
一百多年的战火与动乱已把我们的祖国摧残得面目全非。
农业凋敝、经济停滞,老百姓苦不堪言。
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曾估算,在1950年之前的37年里,中国经济皆呈负增长状态。
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一百多倍!
而官僚资本与帝国主义此刻还来火上浇油。
他们搅乱市场、封锁禁运,国民经济濒临全面崩盘。
那段时间,我们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又哪有剩余的条件下靠自己集资搞建设呢?
1950年初,毛主席和周总理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踏上了访问苏联的旅程。
毕竟,在美国的敌视与封锁政策下,中国连主权都不被外国承认。
更别说通商贸易、获取投资。
当时能对中国伸出援手的也只有苏联了。
当时,别以为苏联慷慨。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斯大林绝不会做亏本买卖,而且捉住中国的痛脚,傲慢无比。
一开始,大家谈得很顺利。
斯大林愿意以设备、机器和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利息1%,为期5年。
其实,毛主席对年息1%的优惠条件还是比较满意的。
但转眼,他就笑不出来了。
斯大林随后便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附加条件。
比如,每年给苏联两万吨橡胶。
饶是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低头接受。
因为弱者没有说话的权利。
虽然说这是一场令人为难的交易,但毕竟达到了争取援助的预期。
50年代,是中国经济死而复生的时期。
我们依靠这笔外资开始了轰轰烈烈地生产建设,为祖国的工业化逢山开道。
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五年计划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引路的关键作用。
1953年,中央提出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发展重工业。
通常来说,传统工业化道路都是从农业到轻工业,最后过渡为重工业。
眼下的中国还是个农业落后的大国,就想一步登天直接跨越到重工业,这是为何?
前面提到,新中国面临的困境,没有钱就无法发展工业,没有重工业基础就搞不起国防。
新中国虽然站了起来,但这副弱小的身躯随时都有再次跌倒的可能。
尤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的蔑视与挑衅,让中国人民被安全威胁的乌云压得透不过气来。
而我们跟苏联借的贷款,还没收拾几下经济的烂摊子,就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拿去进口军事物资。
并且再次向苏联借了几笔钱。
我们的领导人深知,中国必须尽快拥有震慑帝国主义的国防重盾。
如此才能真正保障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
这也是后来我们为什么要跳过航天,直接发展航空事业的原因。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决定走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工业的起点虽然仍很低,但至少恢复了历史水平。
这还得归功于苏联的贷款与援建。
建国至1952年底,属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那时,我们的建设,就是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第一批而展开。
在中苏合作下,中国很快恢复了急需的煤、电、钢铁、化工、军工等部门的重点项目。
截至1952年,全国新增固定资产金额59亿元。
因此一年后,我们才有底子谈走重工业路线。
中国人民不怕穷,就怕看不到希望。
在冉冉上升的朝阳下,大家鼓足干劲往前冲。
这种势头也延续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一五计划仍然以苏联援建项目为中心,大力发展重工业。
而后,因为众人齐心协力的奋斗,中国甚至提前完成了主要指标。
中国有了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各式各样的工厂样样不缺。
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以及33条铁路……
5年间,中国积累资金突破900亿。
到1957年,全国城市储蓄存款余额已有近300亿元。
“一五”计划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中国的独立工业体系就是在这时奠定的基础。
我们仅仅用了几年,就远远超越了前100年的所有经济成果。
这种不可思议的起飞速度,叫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决心。
同时,也极大振作了中国人民的信心。
然而,对于中国想要尽快实现的强国梦来说,这是远远不够。
于是大家就想再快点,再快一点,结果反倒弄巧成拙。
同一时期,中苏因意识分歧而关系恶化。
苏联撤走了所有对中国的援助。
原本建国后,我们引进外资的方式,除了苏联的低息贷款,还有发展双边贸易,建办中苏合营企业,开办合股公司等形式。
这些公司随着中国对纯粹公有制经济的追逐,而昙花一现,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
60年代后,中国进入特殊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雪上加霜,外资的窗口基本关闭。
到1970年,含有“资本主义经营思想”的公司已经全部撤销。
这是充满遗憾的二十年,中国贻误了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
直到1977年邓小平的复出,为我们带来一个改革开放的春天。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才得以撕开一道口子。
改变中国经济的火锅宴
1979年1月,北京城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
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却温暖如春。
里面的五位客人此时满面含春,神色难掩激动。
他们分别是胡子昂、胡厥文、古耕虞、周叔弢、荣毅仁。
年纪最大的已有88岁,最小的也63岁了。
他们可都是中国工商界的元老,人称“五老”。
就在不久前,五位老人同时接到了中央的通知:邓小平同志要会见他们。
上次一别,已是10多年前的事儿了。
这些年祖国走过风风雨雨,他们也经历了沧桑变化。
在那场劫难里,他们是首当其冲的一批人。
但比起自身的不幸,更令人痛心的还是国家经济遭受的重创。
在无数个煎熬的夜晚,他们坚定信念,期待历史得以摆正,建设得以恢复,一切都能重见光明。
如今,这一天终于来了。
当邓小平朝他们笑着走来,并伸出手。
五位老人都激动得与他紧紧相握,距离感立刻消融于无形。
落座后,邓小平开门见山,向五老介绍了20多天前刚结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是党的伟大转折。
其将我们的重心重新拉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
今天,邓小平就是要听听五位工商界的“狠角色”对建设经济的建议。
话音一落,五老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开了。
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早就有备而来。
胡子昂首先提出:“要把工商业者头上资本家的帽子摘掉。”
邓小平同志深以为然,只有这样才能打消人们的顾虑。
这样他们手中的钱也才能用起来。
说到钱,荣毅仁表示,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对此,邓小平颇为赞同道:“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能拿来为我所用。”
接着,他就着这个思路往下说:“先搞资金周转快的,如轻工业、补偿贸易、旅游等,多换取外汇。”
别以为这次会面就是简单聊聊天。
其实,小平同志的真正意图在于请回这些元老主持工作,动用其经验与资源为建设献力。
尤其是在国际颇有影响力的荣毅仁。
谈得差不多了,邓公直接“点将”荣老板,让他一面搞实业,一面引外资。
闻言,荣老板欣然答应。
他当时才63岁,还有精力再开创一番事业。
事情敲定了,邓公这才幽默地说自己饿了,请大家吃涮羊肉。
这顿火锅宴,被称作“一只火锅,一台大戏”。
它重新点燃了原工商业者心中的热情,成为改革开放启程盛宴。
此后不久,五老纷纷办起了公司,成为新时期国民经济的探路者。
其中,荣毅仁在国务院的批准下,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进行国际外资融资。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大手一挥,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成立经济特区。
但很快,他与荣毅仁都遇到了尖锐的批评反对的声音。
当时很多人说,经济特区是租界,荣毅仁是资本家。
这些都与当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冲突。
可邓小平破釜沉舟,硬是杀出一条血路,势必要改革开放贯彻到底。
而每当荣毅仁遇到难题,邓公都会让有关部门为之开绿灯,亲手扶持培养“中信”这个外资窗口。
“中信”不仅是融资发展,也是让国际社会观察我们,释放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号。
荣毅仁亦不负重托。
在80年代,中信公司就成为世界知名公司。
随之带动的是,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民营与外资企业。
外国人对此十分惊异。
他们根本想不明白,早已陷入僵局的中国经济竟然没同苏联一样走向崩溃,而是突然一个大转型,闯出了一条生路。
中国政府究竟做了什么?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出了答案。
他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
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呢?
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利用外援不是崇洋媚外。
市场自由了,国门打开了。
中国人民在睁开眼看世界后,自然会自发主动地去创造、生产,
这才会为国民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而历史也已经证明邓小平思想的正确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年年登上新台阶,且以年均9.8%的增速(至2012年)坐着火箭飞窜。
此举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结语
中国经济发展的70年,虽然走过弯路也走过错路。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一个落后的农业人口大国实现工业化,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
毛主席利用外资的思想,对建国之初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邓小平身为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更是为新中国的经济崛起立下不世之功。
对于先辈伟大的奋斗精神,我们应铭记传承,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接过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任务,继往开来!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如何利用美国资金发展根据地经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史知识|“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爱辉区人民法院
邓小平点将荣毅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建丽.新中国利用外资70年:历程、效应与主要经验[J].管理世界,2019,35(11)
:19-37.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9.014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