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拒绝了两次毛主席求见,第三次求见却被主席的才华折服

分享至

世人皆知毛主席"三顾茅庐"的典故,却鲜有人知在民国初期,年轻的毛泽东曾三次登门拜访一位文化名宿。这位名宿,便是当时享誉湖南的大儒夏默庵先生。头两次,夏默庵都以"不见外客"为由闭门谢客。第三次,毛泽东带着满腹经纶再次登门,一场惊艳的对联比拼,不仅打开了夏府的大门,更让这位傲骨铮铮的老先生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这位让毛主席三顾门庭的夏默庵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与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夏默庵其人



咸丰七年,湖南安化县羊角塘大岩塘迎来了一位注定不平凡的新生命。这个婴儿出生在当地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教书先生,祖父曾任清朝州府幕僚。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夏默庵。



夏家世代耕读,家中藏书丰富。夏默庵自幼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开始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他年幼时就已深深植根于心。七岁时,他就能背诵《论语》全文,十岁便能对《左传》《史记》等经典著作娓娓道来。



十三岁那年,夏默庵考入安化县学,成为一名童生。在县学期间,他勤奋好学,常常通宵达旦地研读典籍。一次,他在研读《诗经》时,发现了一个前人未曾注意到的训诂问题,写成文章呈给山长。这篇文章引起了山长的高度重视,被誊抄存档,传为佳话。



十七岁时,夏默庵考取秀才,获得了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机会。在众多书院中,他选择了名震两湖的"两湖书院"。这所位于武昌的著名学府,与岳麓书院齐名,是当时南方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



在两湖书院求学期间,夏默庵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张翰臣。张翰臣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学大师,更是一位关心时政、心系天下的开明学者。在他的影响下,夏默庵的学术视野开始超越纯粹的经学研究,逐渐关注起实际的社会问题。



光绪十年,二十五岁的夏默庵在乡试中考取贡生。按照常理,这个身份足以让他谋求一官半职。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甲午战争的惨败,八国联军的入侵,让这位年轻的知识分子深感忧虑。他决定放弃仕途,专心投身教育事业。



回到安化后,夏默庵在家乡创办了育英学堂。他提出"明德新知,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既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新式教育的引入。在他的教导下,育英学堂不仅开设了经史子集等传统课程,还增设了算学、格致、外语等新式科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