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时隔三年回归,让无数观众再次沉浸在她用镜头讲述的中国传统技艺之美中。无论是漆器的制作还是竹子的搭建,无不展现了她对自然与技艺的深刻理解。
追溯这些技艺的源头,不得不提到一本三百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天工开物》。这本书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对古代工艺与生产智慧的全景记录,被誉为“东方科技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民国武进陶氏涉园石印刊本
李子柒在谈及学习漆艺时说:“它像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才有的东西,外表低调谦逊,内里包罗万象”。这份对于自然与技艺内在联系的体悟,恰与《天工开物》所蕴含的精神不谋而合。
“天工”代表自然造化,“开物”则是人类加工创造,二者共同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本古老著作所记载的技艺与哲思,依然深刻启发着今天的我们。
一、天工+开物
探寻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秩序
按照《宋氏宗谱》的记载,宋应星是个少年天才,他学习文章往往看过一遍就能背诵。青年时代,宋应星就开始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相当博学,尤其倾心于张载的学说,这对他后来宇宙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其胞兄宋应昇在南昌府乡试中一同考中举人,时人称赞两兄弟为“奉新二宋”。
中举后,宋应星到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学习。当时,白鹿洞书院是传播明代大儒王阳明思想的中心,他所主张“知行合一”的观点对宋应星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代初年书院一度衰落,王阳明当时仍支持书院制度,所到之处,广收门徒,遍建书院,曾受邀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图为清朝所编《江西通志》中的白鹿洞书院。
看到这里,敏锐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问题了:宋应星既非工匠世家,亦非技术型官员,而是以读书做官为目标的传统文人,而《天工开物》也不是一部容易被传统读书人认可的著作,那么宋应星为何要耗费心力写作这样的一部书呢?这就不得不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说起。
图/《典籍里的中国》
晚明时期,持续上百年的繁荣与和平,刺激了各种消费活动,也持续激发人们的欲望。整个社会渐渐形成了崇尚奢侈的风气,宋应星生活的南方尤其如此。
仇英《南都繁会图》(局部),展现了明晚期江南陪都南京的市井生活风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举个例子,江南文人喜好结社,当时吴江巨富吴甑之,一席宴饮就掏出四百两白银、一千五百斗粮食,几乎抵得上农家数年的粮食开销,不由得令人想到《红楼梦》中刘姥姥对贾府螃蟹宴的感叹。
更可惜的是,人们一边带着攀比的心态追求奢华,一边却又对公共事务与慈善救济毫不关心,甚至嘲笑那些敦厚俭朴之人。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多次流露出的对俭朴的尊重、对奢靡的反省。他反复强调以五谷为贵而以珠玉为贱,这种关心劳动生产而不以珠玉为贵的态度,可视为宋应星对那个浮躁时代的冷眼反省。
与竞奢之风相伴的是官场的混乱与腐败。任性的万历皇帝皇帝以从此不再上朝、不理朝政表达不满,结果造成国家中央管理系统的长期瘫痪。甚至有官员因迟迟得不到任命,群拥至朝门外号哭。
刻“大明万历年制”的御用毛笔
天启五年(1625)三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粉墨登场。贤人君子则或主动或被动地退出了政治舞台。自此,阉党与东林党的党争一直延续到了明代灭亡。
《天工开物》中不时透出宋应星对此的反感,在讲制陶工艺时,宋应星提到宦官监造御器逼使陶工跳入火中自焚的惨剧,在讲到采矿时也提到上饶的地方官因惧怕宦官剥削而禁采水晶矿等。
乱自上作,官逼民反,以李自成为首的数支农民军渐成风起云涌之势,干疮百孔的大明王朝陷人风雨飘摇的境地。
小说版画中的李自成
崇祯七年(1634),宋应星放弃应举,开始担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崇祯九年暮春,宋应星有感于时弊,写下长达万言的《野议》,描述了他眼中的时代环境:官员们尸位素餐、腐败从生,百姓们穷困潦倒,读书人丧失了道德节操,在奢靡浮华的社会中醉生梦死。
晚明的社会现实让宋应星这样的下层文人感到无力。可宋应星还有想做的事——他希望通过探究“物”与“事”的知识,由本及末地探寻世界的秩序,从而找到改变世界的方法。
《天工开物》在技术描述的背后,还有作者宋应星的哲学思想。这本书在世界文明史上不仅具有科学技术上的价值,更有科学文化与思想上的贡献。
薛凤教授在理解宋应星关于寻找“物”与“事”之规律、探索“天”与“人”之秩序的基础上,认为《天工开物》超越了仅以搜集知识、描述世界为目标的狄德罗式的“百科全书”。
当时的人们,或许会讥笑《天工开物》的不合时宜,但后人会明白,这本书寄托了宋应星作为读书人真正的责任感。
二、古代技术大百科
古人衣食住行背后的大智慧
春秋时期,子路随孔子周游列国,掉队在后,遇到一位肩上挑着除草农具的老人,便问他是否见过自己的老师孔子。老人没有回答,反问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呢?”
老人的话是在讽刺周游列国的文士不务实际,而自己甘愿做一个自耕自给的隐士。可惜,后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往往都“五谷不分”,更不必提如何种植、加工五谷了。
诞生于晚明时期的《天工开物》,一反读书人不事生产的常态,把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粮食生产问题放在卷首。
第一卷“乃粒”,依次介绍了稻、麦、黍、稷、粱、粟、麻、菽的种植,以稻、麦为主,详述了作物的种植流程,包括浸种、栽秧、插秧、播种、施肥、锄草、灾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通过阅读,我们能够系统地了解各种粮食在登上我们的餐桌前经历了些什么,切实地体会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
耕地、碎土、培土、拔草
书中还总结了种植工具与水利设施的使用,提及诸如砒霜拌种、肥料施放、水碓使用等,即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先进的生产经验。
我们形容治理天下的才能会说“经天纬地”,形容有才学会说“满腹经纶”。那么你知道“经”“纬”是什么吗?
这其实和中国的纺织文化有关,织布过程中,较长且平行排列的线称为经线,经线主导布匹的长度,与经线垂直排列的线则被称为纬线。
第二卷“乃服”,就讲了丝、棉、麻、皮、毛等原材料的取得与衣物的织造。以丝为主,作者从蚕的养殖讲起,从蚕的产卵到蚕浴,从蚕的种类到喂养中的各种禁忌,涉及种种细节。
关于蚕的杂交育种与蚕病防治等知识,经由法国汉学家偶莲(Stanislas Julien)的翻译,在欧洲广泛传播,达尔文(Charles Darwin)将其收入《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
山箔图,蚕在筛席上结茧
书中配合文字描述,绘制了提花机这样能织出巧夺天工衣料的机械示意图,让我们得以想见千年前的纺织现场。一代代织工的形象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模糊,但不绝的缕缕丝线仍穿行于织机之间,串联起人与人、人与时间。不然,《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何偏偏在纺车面前驻足呢?
提花机
此后诸卷,《天工开物》介绍了制盐、制糖、陶瓷、金属、车船、矿产等相关技术,真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相信其中总有令你好奇的部分。
三、传承发扬、继往开来
这本书今天看来仍不落后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面对晚明混乱时代的“孤愤”之作。宋应星通过关注技术,试图寻找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秩序,这种选择在当时可能不被人理解。那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又如何评价这本书呢?
今天,流水线式的工业、现代技术辅助的农业,更适合人口密集、土地集中的地区。而在民间,尤其是资源不那么密集的地方,很多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生产工具依然发挥着作用。
“耙”“筒车”“踏车”“拔车”等,仍在粤西等地使用;“腰机”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可见其身影;石碾、风车、水碓、水磨、杵臼、小碾等工具使用的地区就更广了。
筒车
即使是已经被取代的缫车、花机等纺织机械今仍在博物馆或文化馆中发挥着文化功能。作为或者“看得见的乡愁”,承载着中国人宝贵的文化记忆。
在《乃粒》卷开篇,宋应星提到人类需要食用五谷才能生存,五谷需要靠人类播种培植才能生长。这个朴素的道理其实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状态。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环境变化导致的“现代病”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以困扰北方的大风沙尘天气为例,也许不是我们种的树不够,而是干旱地区本就降水不足,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地种树,反而可能破坏稳定的地表,抽干地下水,形成新的沙源。“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科学发展观念,可以说是永不过时的思想。
此外,宋应星既能审慎地运用书本知识,同时格外重视定量的实践研究。《天工开物》中,有一些段落直接摘引自《本草纲目》,可是一旦发现文献记载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宋应星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到他所观察到的事实一边。
书中更随处可见宋应星对建材尺寸、对原料配比与用量、对质量、对体积的详细描述,比如《陶埏》卷中计算瓦片与木材的量化关系,《五金》卷讲铁矿石与焦炭的量化关系。
书中详细描写了制造陶车的各项数据,图为造圆形瓷器陶车及过利。
提到量化,很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理性的科学意识呢?
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在李约瑟看来,中国古代学者总是受到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以等级秩序的思维方式理解世界。
那么,宋应星有没有突破这种儒家传统呢?宋应星所从事的基于实践与量化的研究,已经使他获得了更为科学也更具有普适性的哲学思想,他以“气”的概念来解释世界的运行,认为无论是农业、手工业、矿业还是社会的运行,都是这一普遍规律的具体显现。
这一解释相对客观,没有受到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认识不啻为对“有机唯物论”的冲击,在客观上也具有了启蒙的现代意义。
你了解过《天工开物》这本书吗?
你还知道中国古代哪些科技成就?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经典
天工开物(译讲)
(明)宋应星 著 诸雨辰 译讲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透视中国古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荐阅读
-End-
观点资料参考:《天工开物(译讲)》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在这里看见古人的巧夺天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