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
《光明日报》头版《中国好手艺》栏目
刊发文章《麦杆剪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麦秆剪贴代表性传承人聂远征
讲述麦秆剪贴的历史和做法。
全文报道如下:
【中国好手艺】麦杆剪贴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麦秆剪贴代表性传承人 聂远征
我是麦秆剪贴的第五代传承人,这门手艺的家传要从清朝年间说起。
一年冬天,聂老先生去赶庙会。刚把地摊摆好,就来了一位长相清癯的布衣,盯着麦秆画看了大半天,眉头皱得像打了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聂远征
“恁给指指道?”聂老先生赶忙搭话。对方捡了根小木棍,在地上比画着:“这竹叶有讲究,得形如梭子,叶尖要细长……”从没见过竹子的聂老先生听得直点头。后来旁人相告,那人正是县官郑板桥哩!这个故事,在家族中代代相传。
麦秆剪贴,也叫麦秸画。用黄河边的莛子麦作画——割完麦子后,取中间的麦秆,高温蒸后,用剪刀小心剖开,铺平晾干水分,再用刀片正反打磨,直至薄如蝉翼,就得到了合适的画材。
取材不难,可剪裁大有门道:粗略裁剪,依据图案的大致形状,剪出块状或长条状;精细裁剪,得沿着线条一气呵成地修剪,麦秆的边缘才显丝滑;镂空裁剪,用刀小心镂刻,让细节更精细耐看。譬如做一幅牡丹图,先粗剪枝干,再精剪花瓣,使其饱满圆润,接着镂空叶片脉络,最后拼接黏合。
上色的步骤最关键。诀窍在于“深煳、中煳、浅煳”,就是用烙铁烫出淡黄、金黄和棕色。要给牡丹花上色——先是底色铺垫,把烙铁温度调至200摄氏度,轻轻滑动,烫出淡黄的牡丹轮廓;再是层次塑造,调高50摄氏度,用烙铁头侧锋点烫或滑烫,花瓣有了褶皱阴影;最后是色彩过渡,从花蕊处向外烙色,每隔一段距离升高20摄氏度,做出渐变颜色。这一朵朵牡丹便盛开了!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周佳雯
责编:刘向敏
审核:韩 波 孙 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