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地方媒体“出海”:我们为什么不远万里“走进非洲” | 聚焦第34届中国新闻奖

0
分享至

作者:黄利飞

来源:《全媒体探索》

导读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3件作品获奖。

即日起,《全媒体探索》围绕部分获奖作品,邀请主创人员及评审专家谈一谈创作、评审经历和感受,希冀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和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对地方媒体提出新任务、带来新挑战。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湖南日报社2023年4月派出3批共12名记者,奔赴6个非洲国家进行实地采访。在非洲,记者们耐心“抓活鱼”——以杂交水稻、中国基建、工程机械、丝路电商等湖南元素为切入点,深入采访中国企业、非洲民众及政要,生动捕捉湖南人为非洲基础设施改善、粮食安全、民生福利等带来的改变;用匠心讲故事——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语言,展现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中非合作交流的高度认同,充分展示中非合作中的湖南实践、湖南作为、湖南贡献。相关报道推出后,国内全网阅读量超10亿,并在非洲多个国家、地区平台刊播。

《出海记·走进非洲》大型国际传播系列报道荣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一等奖。

壮胆识,勇敢走出去

《出海记·走进非洲》之行,是从浏阳河到尼罗河、从亚洲大陆到非洲大陆的万里征程。湖南日报社首次组织融媒体报道团队共3个小组12名文字及摄影摄像记者,于2023年4月起,先后踏访马达加斯加、埃及、肯尼亚、贝宁、南非、莱索托等6个非洲国家,涉足区域涵盖了东非、西非、南非和北非,找到的都是“脚底板下”的故事、热乎乎的一手素材。

其实,以往对“一带一路”倡议、对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前两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的报道,湖南日报社的融媒体报道也是立体化、多元化、有声量的,为何一定要“兴师动众”不远万里走出去呢?


目前,国际话语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无法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相匹配。因此,媒体力量尤其是主流媒体“走出去”是时代之需,主流媒体势必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约1200年前,唐代长沙窑瓷器远销北非等地,留下了湖南与非洲往来的早期印证。如今,湖南已成为国内对非经贸合作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示范高地,是湖南奋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板块。地方主流媒体远赴非洲大陆,深入项目现场实地感受湖南人“闯”非洲的热血与激情,是湖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要。

国际传播的故事讲得好不好,取决于故事中的人物是不是个性鲜明、事项发展是不是有动人且跌宕起伏的细节。这就要求我们深度挖掘故事内容、呈现更多原汁原味的语言、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和亲和力,用更多真实的细节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可看性,与读者情感共鸣,进而实现“走出国门、走进非洲”、讲好“人民故事”、传播价值理念的目标。

赴非洲采访,不是简单的“出一趟远差”,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繁杂而琐碎。

一是硬件准备。设备是采访的“武器”,不同于在省内或国内采访,设备可以随时回来取用甚至向同行借用,海外采访若是少了一件设备,就意味着采访会打折扣甚至没办法完成既定任务。出国前,我们列出了必备物品清单,逐样准备,如文字采访需要的采访本和笔、录音笔、翻译笔,摄影摄像采访需要的无人机、照相机、摄像机、稳定器等。大到无人飞机,小到设备电池、内存卡,有条件的都准备“1+1”(即正用+备用)两套。

二是软件准备。此次非洲采访时间紧、路程长、任务重,因此大量的工作做在了出国前,比如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络、项目故事的挖掘、典型人物的选择、拍摄场景选取等,视频脚本都改了三四遍,除了一些只能在现场才能确定呈现的细节外,其他事项都尽量提前做好沟通。贝宁共和国与我们的时差为7个小时,大多数时候得等对方下午或晚上空闲时才能聊采访事项,因此出发前的几个月,几乎每天半夜(贝宁下午四五点或晚上七八点),我们都还在与采访对象沟通。


三是心理和安全准备。出海采访会是辛苦的、劳累的,难免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为减少意外风险,我们在外交部官网上充分了解目的地国家的国情和风土人情;专门请有相关经验的人士上课,讲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出发前夕,报社总编辑召集团队开了一次“安全教育会”,细说身在国外的安全问题、保密问题,甚至记下了目的地国家大使馆的电话……

细观察,耐心“抓活鱼”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对真相和事实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耐得住寂寞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很大程度决定了采访是否能够深入、是否能够“挖到好料、抓到活鱼”。

“出海”采访,人物同样是新闻故事的核心,他们的性格、语言、情绪和感情都需要记者耐心去观察。《出海记·走进非洲》报道对象是“出海”的湖南人、湖南项目,涵盖了水稻、基建、跨境电商、工程机械设备四大主题六大项目,人物链长而繁多,更需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特点。

比如,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西郊马义奇镇,我们与来自湖南安化的农业专家李德生聊他们带80多个水稻品种到马达加斯加年复一年在田间筛选的故事,去看当地的水田、看稻子结出的稻穗,也就读懂了湖南水稻人的专业与奉献。在埃及,我们遇到了大学专业学习汉语又在中国公司当翻译的埃及姑娘,耐心去了解她的求学背景、工作经历,观察她的行为习惯、语言风格以及与中国员工共事的点点滴滴,真切感受中埃双方的民心相通、互利共赢是真真切切存在于每个身在其中的人身上的。


人物之外,对环境的观察也需要足够的耐心。场景、设施、氛围,哪怕是一间民房、一家饭店,都是重要环境元素,为故事本身增添了更多的真实与生动。在贝宁,我们的采访地是贝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科托努,在贝宁地位相当于上海之于中国。但见到当地毛坯的民房、泥泞的道路、简陋的红绿灯,也就了解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理解了为何当地员工为何会抢着去湖南路桥上班、为自己能成为中国公司员工而骄傲。在肯尼亚,我们来到了三一重工肯尼亚有限公司,办公楼的有利位置、良好条件、诸多奖项的呈现,都充分反映着三一在肯尼亚的实力与被认可信任的程度。

有耐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往往能抓到“新闻活鱼”。去非洲前我们虽已做了万全准备,对在何地采访何人何事进行了精细规划,但很多“活鱼”还是现场抓取的。比如,在三一重工肯尼亚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一块由蒙内标轨铁路项目总经理部授予的“2016年度优秀售后服务商金奖”奖牌,起初我们只知道三一集团当时有120多台设备参与蒙内铁路项目建设,但细聊之下更多故事被挖掘出来。有一次,项目工地变压器起火,1台搅拌站的电子器件被损坏。不巧,当地仓库里当时没有这个配件。三一集团总部紧急安排专人,一天时间就从万里之外的中国把所需配件送达蒙内铁路工地。于是,一时传为美谈的“万里送配件”故事就成为文稿中的精彩片段。

赴万里之外采访,总有预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耐心细致、临场反应尤为重要。在贝宁,我们详尽的采访行程拟定为三天,但因科托努常务副市长的采访时间临时变换,打乱了整个采访节奏,于是我们在能调就调、能顺道就顺道、能合并就合并甚至有所舍弃的基础上,重新安排行程,最终顺利完成了所有计划内采访。

跨国采访中,我们还遭遇了很多小而重要的计划外“小事”。比如,我们由贝宁转机到埃及采访、途径埃塞俄比亚时丢失了行李,其中有大量素材、设备等,团队放平心态,积极与埃及机场工作人员反复沟通、申请;在埃塞俄比亚转机时是国内凌晨一点多,但签证发生了问题,于是团队反复联系国内办理签证的第三方公司工作人员,甚至找到了该工作人员的家人、朋友,最终搞定了出境手续,顺利踏上了接下来的采访行程。

精打磨,匠心出佳品

如果说写文章是建造房子,那么修改文章就是装修房子,给房屋通水电、搞硬装、进软装。如何撰写、修改跨国采访这样的“鸿篇巨制”?《出海记·走进非洲》团队认为,非须工匠精神不可。只有抱着工匠精神专注作品创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打磨出“上乘之作”。

《出海记·走进非洲》从2023年底开始策划至2024年6月推出,前后经历大半年,从背景材料、现场采访到后来的补充资料等,海量素材如何选取、初稿修改有什么原则?我们有几个大方向。

一是“大事小说”,从小切口入手,用一滴水去折射太阳的光辉。处理宏大叙事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国际传播一直以来的重要课题,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我们在埃及采访时,正好遇上当地的“闻风节”,按当地习俗,大家要在鸡蛋上画图案、涂颜色、写愿望。我们发现,土生土长的埃及小伙哈立德因为想去中国看看,在鸡蛋上画了一只正在啃竹子的熊猫。而他认真画熊猫的样子被他的中国“好兄弟”杨云佚描绘在鸡蛋上。另一位埃及员工画的则是一条碧绿的尼罗河,一只小船从河的一边——中国长城驶向河的另一边——埃及标志塔,在他看来,埃及新行政首都项目将埃中两个文明古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二是“官话民说”,用群众语言讲有温度的故事。我们之所以不远万里赶赴非洲,就是为了寻找更多鲜活的故事,可以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可以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出海记·走进非洲》写湖南工程机械时,选取了三一到非洲的第一台设备的故事;写中国基建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时,呈现了攻克特异型倒金字塔状的建筑结构——树形柱的故事;用一场沙滩边上的友谊足球赛、一次员工聚会、一次包饺子诉说中非友谊长青。

三是好话“他”说,用非洲当地人的见证和获得感佐证“一带一路”倡议成果。在非洲采访期间,我们联系了非洲的政要、群众、专家,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来反映中国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实力及友好。如肯尼亚副总统里加蒂·加查瓜说在过去10年间,肯尼亚已建成大部分道路网络以及大型水坝都由中国公司修建的;一家非洲大型企业CEO说,与中国企业打交道能感受到他们很真诚、工作效率高。

四是精雕细琢,力求尽善尽美。我们在进行标题制作时,尽管6篇深度文字稿涉及行业不同、地区各异,但为了达到更好传播效果、形成更深刻的记忆点,形成了统一风格——《一粒种子 万里遐征》《沙漠拓荒 新城崛起》《“云端丝路” 连接中非》《一脉清泉 引川归海》《高山筑坝 情谊绵长》《跨越山海 重器远航》;相配套的视频产品为了更有辨识度,标题又是另一种风格——《马达加斯加:一粒稻种的万里行程》《埃及:沙漠中崛起“非洲第一高楼”》《肯尼亚:湖南小伙,攀登非洲电商高峰》《贝宁:海拔1米,引水奔大洋》《莱索托:两代三人,50余载非洲情》《跨越山海的重器之旅》。

国际传播作品不能仅仅用中文,《出海记·走进非洲》系列产品坚持全媒体思维,将视频与深度报道相结合,视频画面精美、制作精良,文字精练流畅、生动可感,同步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而翻译这一环节,最是磨人。我们首先请专业翻译公司出第一轮翻译初稿,进而将翻译初稿转给项目商务翻译,让更贴近生活和项目实际的“实用”商务翻译去纠正一些常识说法、专业术语等。走完了这两道程序还远远不够。比如贝宁官方语言是法语,但采访时当地市民讲的是当地方言,所以还需要找到既懂方言又懂法语的本地人将方言翻译成法语,再将法语翻译成中文、英文。为了便于后期制作、剪辑,还需要对由采访人物所说话语翻译过来的文字一一拆解,逐一精准到秒。



五是下功夫,做好推介传播。《出海记·走进非洲》系列报道推出后,我们积极与省内外媒体沟通对接,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超30家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全程转发了这组报道,全网阅读量超过10亿。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幕当天,多个会场现场展播这组报道的视频。

这还不够,我们更要让国际受众看得到我们的作品、听得到我们传递的消息,所以策划和生产产品时,团队就思考了如何让外国观众所理解和喜爱、如何在国际传播平台广为发布。系列作品在马达加斯加国家电视台、马达加斯加《午报》、肯尼亚SwitchTV官方网站及其官方Youtube账号、南非媒体Engineering News网站及其X和脸书等社交平台账号、贝宁国家电视台ORTB TV等落地传播。其中,《一粒种子,万里遐征》在马达加斯加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午报》以法语整版刊发,《马达加斯加:一粒种子的万里行程》在马达加斯加国家电视台播放,《莱索托:两代三人,50余载非洲情》《贝宁:海拔1米,引水奔大洋》分别在莱索托国家电视台、贝宁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系列双语视频在海外的传播覆盖X、脸书等平台,累计触达和互动人次逾百万,有力扩大了海外传播声量。

(本文作者:黄利飞,湖南日报社经济频道记者、金融工作室主任,《出海记·走进非洲》主创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
356620文章数 4460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