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展览是传播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与展览紧密相关,1979年9月27日,当中国美术馆馆内正在举办"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的时候,美术馆东铁栅栏外的小花园中却出现了在那时看起来奇形怪状、光怪陆离的油画、水墨画、木刻和木雕,展线将近四十多米。这场被称为"星星美展"的展览,被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星星美展"主要发起人之一黄锐表示,"星星"二字旨在强调"每一个星星是独立发光体,它能自己存在,为了自己存在",同时也寄托着这样的愿望:尽管当时当代艺术力量微小,但日后的发展潜力巨大。
由此可见,当代艺术展览是一种思想的表现形式,而展览简短的标题往往凝聚着策展人的思考、视野与某种期许,亦是一种宣言。或许四十多年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还带有着一种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因为那时部分艺术家已经与他们所认为的"传统"决裂。但是近年来依托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展览实践越来越多,特别是很多新媒体和新观念的展览,其名称的选定是文化自觉的反映。
展览"曹斐:潮汐宙合"
展览"曹斐:潮汐宙合"正于上海浦东美术馆与公众见面。"宙合"一词出自《管子·宙合》,是一种包罗天地又不为天地所限的状态,继承了老子思想的管仲用这两个字体上表示了一种超越的时空观;"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时空的涌动、绵延与变化。"宙合"二字并不是策展人要让冷门文献重见天日,而是与展览的结构与艺术家的创作状态相对应:此次展览虽然设有不同的板块,但是并没有固定的参观动线;而曹斐的艺术实践是包罗万象的,她始终保持个性和持续思考的问题。因此,"潮汐宙合"也蕴含当代艺术在社会体系中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和思想价值。
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理解当代艺术展览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困难,而这些使用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展览名称,更是让观众对于其主题的理解难上加难。将中国传统思想资源进行转化的当代艺术展览,并不是刻意谋求某种"中国性"或"本土性",也不是将当代艺术作品与古代思想观念进行简单地拼贴,而是策展人意识到现代文明的局限性与存在的弊端、西方文论与中国现实的脱节以及多元文化的活力与时代价值,以一种具有批判性的态度来借助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反思当代艺术。
前段时间亮相上海春美术馆的展览"怒而飞——张琪凯",标题出自《庄子·逍遥游》,形容鲲鹏展翅时的状态,而这则故事也阐述了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性与相对性。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始终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需要直面的问题,艺术家张琪凯告诉笔者:"近些年,我逐渐回归到对东方思想与美学的探讨与迷恋中,希望能从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发掘符合自己文化气质的精髓,再结合自身的感悟与理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虽然在欧洲的时候,有些作品也涉及东方文化与美学的范畴,但差别是:在欧洲时是有意识地强化,现在是自然地去表达。所以,这里边有一脉相承的东西,同时又有根本的变化。"
"怒而飞"相比"宙合"而言,显得比较易于接受,更多表现为一种意象,而后者则较为抽象,反映出中华民族不同的艺术思维方式。但是在展览现场,张琪凯的作品则显得抽象,他使用火山岩、竹子、钢丝等材料制作的作品带有强烈的形式感;而曹斐的作品都有着较为清晰的形象,她甚至高度还原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院的氛围感。因此将这两场发生在上海的展览相互联系,可以看到相对而又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力量,即阴阳思维。
展览"类聚"
再来看前不久于湖北省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类聚——傅中望作品展"。"类聚"二字如"宙合"一样简洁,但"物以类聚"已是一个脍炙人口的词汇,因此这个标题易于被观众理解与接受。湖北省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在这场展览的前言中写道:"‘类聚’,原指同类的事物汇聚在一起。《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傅中望通过作品赋予‘类聚’多重含义:共同主题或概念的聚合;文化、传统和时代的融合;多样性的呈现;社会现象和人类经验的集合;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联;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物以类聚"的思想源于《易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被尊为"六经之首",阐释了宇宙间万物万象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规律,穷变易不易之至理。《易经》也可以与当代艺术对话,并且能够赋予中国当代艺术一种文化的根性和韧性。虽然《易经》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并不意味其对于信息社会完全失效,其在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中的运用即体现出这是一门具有应用价值的学问。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再阐释,可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提出新的问题,还可能产生具有现实关怀和理论性的当代艺术话语。
上述当代艺术展览所使用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大都源于"轴心时代"——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历史时期虽然在政治上显得分裂动荡,但是却孕育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可见,只有思想观点的多元与碰撞,才会使得中华文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而当代艺术展览所呈现的也是艺术家个体或群体不断重新认识自我的思想实践,从哲学层面而言也带有一定的思辨性。让展览成为当代艺术与传统思想进行碰撞的场域,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可谓大有裨益。
传统绝不是利用文字制造迷雾,如果一个人拥有跨越千年的回望能力,那么他远眺未来的能力自然不会弱。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新事物,其发展需要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滋养,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会显得更具有识别性。对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虽然任重而道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空间特别是公共空间容纳当代艺术展览,将越来越有利于策展人实现延续中华文明的思想行动。
作者:于奇赫
文:于奇赫(东南大学区域国别视觉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