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亲爱的小不点长大了,成了一名初二学生,而曾经遥不可及的人生第一次大考——中考已经近在咫尺。
可能是我无法忘却当年备考的艰辛,也可能是被当下高分云集的中考成绩吓破了胆,抑或是骨子里就对这种考试机制深恶痛绝,总之我是多么渴望让女儿逃过一劫,不要把大好青春、宝贵光阴浪费在刷题和卷分上。
于是,无需真刀真枪拼中考的“1+3”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什么是“1+3”?
针对初二的学生,从初三开始。所谓的“1+3”,实际就是1年初中+3年高中,只不过要提前1年结束初中,到实验学校(本校或外校)读四年高中。
学生仍需要参加中考,但只需中考分数及格,并不通过中考分数选择高中,而是通过面试录取。所以,走“1+3”项目的孩子不会再有中考复习的环节,而是提前进行高中内容的学习。
下面是官方说法,来源北京教育委员会官网: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去名校“1+3”力有不逮、高攀不起,上本校新设立的“1+3”又不明就里、心有不甘。
最初,当我把不想卷的意图一次又一次经意或不经意地暴露给女儿时,她极力反对:“妈妈,卷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不卷就意味着输,就好比战争时代,大家都知道和平比战争好,但不打仗就得死。”
不过说得多了,女儿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我的影响,直到有一天她下定决心:“妈妈,反正我早晚都要出国留学,就没必要把自己卷成书呆子,白白浪费几个月备战中考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多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呢。我觉得我们学校的‘1+3’就挺好的,还可以早点学高中知识,多腾出时间备战高考呢。”
听到女儿的话,我惊恐交加,第一反应竟是女儿“临阵脱逃”。由此可见,我这个做母亲的内心是多么矛盾,一方面希望她逃避中考逃避“内卷”,另一方面又渴望她通过中考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从普校的命运之手中挣脱出来,为自己争取一个更高的平台,毕竟中考是她人生中第一个有望实现逆风翻盘的机会,怎么能眼睁睁放弃呢?
本文来自花友真实投稿
静下心来研究“1+3”,才发现真实的“1+3”跟我心目中的“1+3”差了十万八千里。
之前耳闻目睹的“1+3”都是名校的“1+3”,初二就开始各种掐尖和收割。然而,今年北京城六区的头部学校全部退出“1+3”名单,开设“1+3”项目的普校数量翻倍,含金量大大降低,而且逐渐回归“1+3”的教育初心,更适合那些有体育、美术、科技特长但成绩相对普通的学生报考。
以朝阳区为例,很多重点北京中学取消了“1+3”
而女儿在科技方面几无所长,体育和美术固然不错,但我们仅仅视其为爱好,从未将其作为人生的发展方向。
三个真实故事
逃避了中考,高考也不一定就好
话说回来,当年那些令人羡慕的名校“1+3”和“2+4”精英们,他们避开了中考的鏖战,真的就感到自在轻松,真的就在高考中占得先机了吗?我没有大数据作为分析基础,身边只有两个这样的孩子。
一个是同事的女儿,小升初去了海淀名校的“2+4”,但高三不幸罹患了严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老师允许她每天中午才去学校,最后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功底超常发挥,考上了一所211大学;
什么是“2+4”?
针对小升初的学生,从初一开始。所谓的“2+4”,就是把传统的“3年初中+3年高中”变成了“2年初中+4年高中”。前期学习强度较大,需要2年学完初中知识、4年学完高中知识。
学生无需参加中考,直升本校高中,极少部分学生会在初二期末考后被淘汰到“3+3”班。选拔严格,学生往往需要在开学测试以及多轮校内大考中表现出色,长期保持在年级靠前水平。
十一学校:2+4初中段
目前北京实行“2+4”的学校有:十一学校,首师附、朝外、80中、二中、12中。
还有一个是同学的女儿,初二以本校第一的成绩被选拔到朝阳名校的“1+3”,结果被超前学习的天才同学降维打击,一度从学霸沦为学渣,痛苦了好几年,最终也仅考上一所211大学。
与之相反的是,好友的儿子初二时拒绝了某家名校“1+3”递来的橄榄枝,最后通过中考进入那家名校。我对此甚为不解,好友解释道:“不要避开中考,如果孩子是学习的料,一定能进入名校,如果不是,那就早做其他打算。而且中考是高考的预演,不经过中考的磨砺,就很难挺过高考的炼狱。”果不其然,她儿子备战高考游刃有余,已被学校列为清北种子选手。
三个真实故事
逃离内卷出国,回报率并不高
诚然,能够逃避中考的还有另一条路,就是出国。但中学出国,不仅对孩子是莫大的考验,对家长的钱包也是巨大的挑战。我认识的几个中学出国的孩子,留学的初衷和其后的表现又如何呢?
首先是我同事,她家里经济条件较好,但教育资源堪忧。她中学去了新加坡,后来又去美国读了本科和研究生,但是毕业后没有拿到绿卡,年近三十回国与我做了同事。
还有我们牙医的儿子,由于没有北京户口,又不甘心回老家上学,于是中学去了加拿大,现在美国一所名校读博,他告诉我女儿一定不要学他就读的土木工程专业,投资回报率太低。
女儿的好友,深陷重度抑郁的漩涡,处于半休学状态,也打算出国,换个不太卷的环境重新开始。
虽然我的样本少得可怜,但情况却出奇的一致,都是在国内没有好的出路才选择出国。至于新闻报道中的富二代、星二代,中学就走出国门,进入国外贵族学校,跟普通工薪阶层的孩子根本不是一个赛道,完全没有参考价值。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女儿有北京户口、朝阳学籍,身心健康、学业优良,而且家庭条件泛泛,貌似完全没有中学就出国的理由。
教育观发生了改变
一心想逃离"内卷",可能会被时代痛击并出局
自乱阵脚的我又求教于老同学,他告诫我:“千万不要用不成熟的想法绑架孩子,让孩子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而且永远不要给孩子留模棱两可的后路,别说出国太考验家庭经济实力,即便把出国的钱都备齐了也不要告诉孩子,要让她觉得毫无退路,唯有中考、高考这条常规路可走,她才能全力以赴,迸发出全部潜能。”
而且,他反复向我强调,看不惯“内卷”,妄图逆着时代潮流走,唯一的结果就是被时代痛击并出局,并以他自己的故事为例向我说明。2000年他南下广州找了一家美企,当时每年的收入可以在广州买一套房子。结果他无视改革开放大势,一意孤行出国留学,苦哈哈地学了5年自己不甚喜欢的专业,又苦哈哈地在美国干了5年,回到国内,才发现自己生生错过了中国高速发展的10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反观过去的同事,不仅在广州有若干房产,早已实现财务自由,而且事业也干得风生水起,而他除了教授美名,几乎一无所有。
同时,他告诉我,美国并没有国人想象得那么好,华裔美国人的生活也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光鲜,而且美国的精英阶层也很卷,否则他们就要面对下一代的阶层滑落。我想起早已成为美国人的小叔子也曾抱怨美国公立学校的自由散漫,以及孩子同他们之间莫名其妙的文化代沟,平心而论,两个儿子确实难以企及他们当年的学业成就和社会层次。
美国精英中学纪录片《再加把劲!Try Harder!》:Lowell高中的学生处在一个竞争残酷的教育体系内,他们面对的是比前一代人更高的期待和压力。
而我们面临的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我们这些抓住时代机遇的小镇做题家们,好不容易从小镇来到大城,但我们的后代可能无法复制我们的成功,甚至稍有不慎就会因为阶层滑落而反噬我们毕生的成果,毕竟我们没有实力为他们筑起人生的防火墙,这或许才是我们茫然和焦虑的根本原因。
但扪心自问,恐惧与忧虑又有何用,徒增烦恼而已。时代滚滚向前,不会因任何人而却步。虽然我们已经开始觉悟到“过度内卷”是不对的,然而我们的孩子已经被高速传送带输送到打磨机前,他们的逃逸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成本,绝大多数家庭做不到。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现实,不内耗、不纠结,不要过度解读“内卷”,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适度地参与“内卷”,用我们的人生智慧引领孩子,让他们走过这段必经的艰辛之路时,也能抬头看到远方的美景和满天的星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