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即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
针对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热议的大数据“杀熟”现象,《通知》中具体说明本次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如下: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提升优惠促销透明度,清晰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等内容。客观如实说明优惠券领取失败原因,严禁以“来晚了”“擦肩而过”等提示词掩盖真实原因。
实际上,自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施行以来,中央多部门及地方政府、消保委已多次喊话治理大数据“杀熟”顽疾,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实生活中,新老客户价格不同、部分商品和服务短时间内再次购买价格却水涨船高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大数据“杀熟”甚至成为部分电商平台运营的潜规则。
今年8月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报告指出,一些平台通常以“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导致价格浮动”“新用户有优惠”等理由,为其行为开脱。
《报告》还指出,平台客服针对消费者的回应大多含糊不清,给不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而消费者以诉讼方式维权又费时费力,且囿于算法技术壁垒,举证极为困难。
浙江省消保委网络消费维权专委会委员曹磊表示,平台根据大数据来“杀熟”,背后的技术来源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的技术,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相应定价。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表示,大数据“杀熟”通常具有隐蔽性,用户往往不知情平台收集了多少个人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用户可能发现自己在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老用户的价格比新用户更高,但难以察觉具体的价格差异。此外,大数据“杀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企业可以实时更新用户画像并进行精准推送,诱导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可能会发现,即使在不同的时间点,商品的价格或优惠也会有所不同。这都大大提升了大数据“杀熟”的鉴别难度。
在最新的专项行动《通知》中,工作目标之一是“算法公平公正”,其中就包括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业界相信,本轮专项行动开展后,这些乱象有望得到系统性整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就此表示,网络平台因为大数据“杀熟”而被处罚或者被法院判处败诉的案例并不多见,为此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监管,事先做出算法审核,事后进行处罚,并且做成典型案例,告知其他经营者不能这样做。
采写: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