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二五一医院的病房里,弥留之际的蒋维平对看望他的抗战时期老战友说:“帮我搞清楚,志刚不会投敌的,一定不会投敌的……”
1964年7月12日,蒋维平老人最终没有扛过病魔不幸逝世,享年86岁。
蒋维平的葬礼有千余人参加,送灵车队长达5华里,沿街自发送灵的有数万人。
这位老人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爱戴?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志刚”又是怎么回事?
蒋维平绝对是中国军史上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1955年,中南海怀仁堂授衔时,蒋维平已经是77岁高龄,被称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中校”。
他在人群中辨识度最高,因为脸上垂下的大胡子很长。即使在授衔仪式上,他的长胡子也没有剃掉,那可是毛主席特批的。
这位“大胡子中校”可不简单:
现在人到60岁就该退休了,而蒋维平却在花甲之年参加了八路军。
他曾是王震将军的爱将,谢觉哉给他写过诗,毛主席多次嘉奖他,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为他拍了纪录片。
他先后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民党军、八路军并得到解放军授衔,堪称是中国军人的“活化石”。
他采集百草制药,是位“神农”;他妙手回春治病,是位“神医”;他在“大生产运动”中开荒的粮食最多,是边区的“劳动英雄”。
这位神奇的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蒋维平,1878年出生于河北阜城蒋庄村的一户贫苦人家,后来父母带着他逃荒来到了房山县石楼村。
他父亲本来给他取名“蒋顺发”,希望他能走出贫困。如果是太平盛世,凭借蒋维平后来悬壶济世的本领,不说发财,起码也是衣食无忧。
然而,那时的晚清政府腐败透顶,外国列强践踏掠夺,中国底层的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别说发财,保条命都很困难。
父亲期盼儿子有出息,省吃俭用让蒋维平读了几年书。后来家中实在困难,蒋维平只能辍学做工。
他先后做过裁缝店的徒工、地主家的长工,也曾到北平城里做过苦力。
蒋维平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亲眼目睹了外国人的横行霸道,年轻气盛的他因此愤愤不平。
1897年,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新军招兵,19岁的蒋维平认为从军可以救国,于是满腔热血地加入了李鸿章的满清军队。
可是,无论是在李鸿章的淮军,还是后来在袁世凯、段祺瑞的北洋军,蒋维平都没有找到报国之门,最后他看穿了,这些武装不过是军阀们争权夺势的工具罢了。一次次转换门庭,带给他的只有失落。
转眼到了1916年,这时38岁的蒋维平已经在军旅“混”了快20年,他对军阀队伍的胡作非为越来越无法忍耐。
这一天,街头上传来百姓一阵阵欢呼声:“打得好!打得好!”
只见北洋军的一位副官被蒋维平拳打脚踢,一顿胖揍。
原来,这个副官在街上强抢民女,让身为副团长的蒋维平撞见。一向仗义勇为的蒋维平顿时怒火中烧,立刻施以拳脚。
哪知授意副官所为的北洋军的团长气急败坏,他对蒋维平咆哮:“你不识好歹,我让师座马上撤你的职!”
“他娘的,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祸国殃民的王八蛋!老子不干了!”蒋维平愤怒地脱下北洋军军服,扬长而去。
既然从军报国无门,那么干什么好呢?
蒋维平一想,干脆学医吧,既能养家糊口又能为百姓解除病患痛苦。
他先后自学了《医学大全》《西医手术指南》等医书;同时向有经验的老中医求教并广集民间中药验方。
蒋维平在老式部队中阅历丰富,本来就懂得一些医药知识,现在沉下来钻研,上手非常快。
他不仅对处理骨折和皮外伤得心应手,而且还陆续治好了一些疑难杂症,几年之后,蒋维平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神医”。
蒋维平虽然耕田行医于乡里,但救国救民的理想依然没有泯灭,始终关注着时事政局的变化。
1931年,“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蒋维平非常气愤。他在北洋军时曾长驻东北,对东北军的实力非常清楚,他骂道:“那么多军队白吃饭的,为什么不抵抗?”
1935年春,蒋维平听说通州潞合教会中学有组织宣传抗日的活动,便赶去参加。在这里他结识了中共北平地下党员李向前。
李向前本是东北大学生中的一位地下党,“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人追捕,组织上便把他调到北平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蒋维平被李向前抗日救国的演讲所感染,尤其听说李向前刺杀日本兵的经历后,对这个年轻人非常钦佩,于是两人成了忘年交。
这一天,李向前带来了一个孤儿,告诉蒋维平,这个少年的父母都被日本人杀害了。蒋维平毫不犹豫,马上把这个孤儿收为义子,并改名叫“蒋志刚”。
蒋维平只有一个女儿,他收下义子很开心。虽不是亲生儿子,但蒋志刚的悲惨遭遇,让蒋维平对他更为关爱有加。
到处流浪的蒋志刚,终于有了家,他对义父蒋维平感恩不尽。蒋志刚非常懂事,手脚麻利,成了蒋维平种田行医的好帮手。
蒋志刚对日本人的仇恨一直没有忘却,有时梦中还在喊:“我要杀鬼子!”
蒋维平看在眼中,疼在心里,对日寇的愤恨之情也随之高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蒋志刚要去参加抗日队伍。
蒋维平对儿子说,我多年当兵,经验丰富,咱们家中没有男人还不行,所以我去抗日,你负责照顾家。
就这样,59岁的蒋维平参加了抗日前线宋哲元的国民党队伍。
由于他年岁已大并不适合行军打仗,于是当上了“弼马温”,被任命为第二十九军第三师管马处主任。
但没多久,宋哲元的部队便战败南撤,管马处也被撤销,蒋维平只能抱憾回家。
1938年4月里的一天,儿子蒋志刚兴冲冲地跑回家,对蒋维平说:“八路军到房山啦!”
原来,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的东进支队准备越过平汉线铁路进入冀中,陈正湘率领的“老一团”为了协助房山地区的抗日政权消灭这一带的伪军,特意将行进路线往房山拐了个弯。
蒋维平早就听李向前讲过共产党的军队与国民党军队不一样,是真正抗日的队伍,他一听八路军真的过来了,也是兴奋异常。
他知道蒋志刚要去参加八路军,于是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去吧,好好干!”
蒋志刚一听忙说道:“爹,这里将是和日本鬼子拉锯的地方,你还能行医卖药吗?不如和我一起参军。”
“我这把年龄了,部队肯定不会要我的。”蒋维平回答说。
“部队缺医生,你一定会有用武之地的!”儿子鼓励说。
这句话让蒋维平茅塞顿开,他马上和家人一起将所有药品和医疗器械打包,然后父子俩扛着包裹就投奔八路军了。
蒋维平父子两人到了部队就分开了。
蒋志刚被分配到“老一团”二营(后来的“狼牙山五壮士”就出自这个营的七连),然后随着队伍继续东进。
蒋维平一开始果然被“老一团”婉拒,后来他又找到南窖包森支队。支队长包森见他抗战态度坚决,便请示纵队宋时轮司令员,终于得到批准。
60岁还能参加八路军,蒋维平喜出望外,他当即把自己“蒋顺发”的名字改成了“蒋维平”,意思是:保家卫国,维护和平!
蒋维平最初被分配到南窖包森支队卫生院,后来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不方便随部队机动作战,于是房良联合县县长焦若愚便把他调到地方,担任抗日救国会医院院长兼任九区救国会主任。
蒋维平参加革命后,工作热情极其高涨,仅一个多月,他就诊治伤员和驻地百姓数百人,两个月后便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儿子蒋志刚随部队东征,一走几个月,毫无音信,蒋维平非常惦念。
1938年10月,八路军宋时轮的队伍又来到了平西,蒋维平误以为蒋志刚就在这支部队,就去拜访宋时轮将军。
由于是不同的两支队伍,蒋维平自然没有见到儿子。但蒋维平见到宋时轮手臂负伤,身边又没有医生,便主动留下来为其治疗。
1939年2月,八路军组建冀热察挺进军,蒋维平成为了挺进军宋时轮支队的军医。
不久,宋时轮因故离开挺进军,蒋维平随着他来到了120师著名的三五九旅。
王震旅长亲切接见了蒋维平,并任命他为七一九团军医。为照顾他的生活与工作,还特意让团里为他配备一 匹军马。
蒋维平随七一九团转战晋西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60多岁的老人彰显了他的价值,他利用精湛的外科手术,救治了众多伤员,为保护部队的战力立下汗马功劳。
1941年春,部队进驻陕西省米脂县,担负保护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光荣任务。
那时的边区遭到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封锁,药品极其缺乏。王震发现蒋维平是难得的人才,于是任命他为七一九团制药厂厂长。
蒋维平不负众望,他领着人在深山野林与沟坎河边采集药材,用简陋的设备制造出多种药品,大大缓解了药品紧缺。
实际上,蒋维平入伍以后,配制药品一直没有停歇。
在战争年代,他为我军研制出了麻黄丸、疟疾丸、疥疮膏、复方氧化钙、眼药膏等几十种药物,覆盖了战场外伤、病毒感染、各种流行病等等,为此,老人被尊称为“军中华佗”!
1942年,三五九旅奉命赴南泥开荒生产。蒋维平被任命为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农场场长。
蒋维平凭着多年的务农经验和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带领战士们再创佳绩,不仅粮食产量在全旅居首,而且还开辟了制药、制炭、纺织等多种副业,农场因此被评为359旅第一模范农场。
1944年,蒋维平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出席了延安群英会,受到毛主席嘉奖。
这一天,王震将军陪同“延安五老”之一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参观农场,看到蒋维平把昔日荒凉的九龙泉变成了风景优美的“花果山”,两人调侃他是“美猴王”。
有这样一个全才的“老宝贝”,王震将军当然是乐开了怀,他当场赋诗一首:
燕赵多豪骏,老猴蒋维平。花甲入革命,胜利有老翁。
谢觉哉也欣然命笔,和诗如下:
兵农礼乐般般会,手脚心神件件优。九洲踏归图玄圃,花果山中一老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挑起内战。
本来被安排在后方的年满七旬的蒋维平坚决要求去前线,并同时向解放区全体英模发出挑战书。
蒋维平的请战要求得到晋察冀军区领导的批准,他的挑战书被刊登在晋察冀军区出版的《子弟兵》报上。
蒋维平被任命为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担负前线伤员的救治任务。
蒋维平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的全体同志,随部队转战华北战场,先后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收治伤病员近两千人。
1950年,蒋维平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这年他已经是72岁。
1951年后,蒋维平历任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华北军区张家口医 院、北京军区张家口陆军医院及二五一医院 副院长等职务。其中二五一医院,他是创建人之一。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蒋维平是白求恩精神的践行者。
建国后,蒋维平老人始终工作在医疗一线,他不以官居,不以功居,不以老居,依然勤勤恳恳地为部队战士和当地民众就医治病,竭诚奉献。
多年的战地实战积累,他对一些特殊病症有着专有的治疗经验,他配制的一些药方也有着特殊的疗效。
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向他求医求药,对此他总是热情诚恳接待,从不拒绝。
战士于振江喂猪时,不小心手指头被猪咬掉,复员安置没着落,他就收留到自己家里。
战士许才复员后无家可归,蒋维平就把他安置到老家石楼村,并帮他娶了媳妇成家。
他在二五一医院开垦了小菜园。那些辛勤培育出来的西红柿、茄子、黄瓜,他自己舍不得尝一口,一篮又一篮送到医院的食堂,要让伤病员尝尝新鲜蔬菜。
蒋维平生活非常简朴,延安时留下的一条裤子、一双粗布袜子,他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一直用到了临终。
他在菜园子干活穿的一件棉背心,还是在南泥湾时自己亲手做的。
养孙子蒋镇结婚时,老人送的礼品仅仅是两把锄头和两把镰刀。
当蒋维平老人去世时,人们看着他的临终“千层补”衣着,将军、士兵、市民、庄稼人都感动得流泪。
蒋维平把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张家口东窑子村张万林老人回忆说:“初级社的时候,村民们拿不出钱去购买农具和牲畜。蒋老得知后,便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来两匹骡子和一部双轮双铧犁。”
“后来,蒋老送来的一头黄骡子死了,全村人不肯吃肉,含泪把骡子埋葬了。”
在自然灾害困难的年月里,医院附近村里的人病倒了,蒋维平登门治病,从没要过庄户人家一分钱。看到哪家特别困难,他还送钱送物。
得到蒋维平救济的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蒋维平非常念旧,他心里一直牵挂着家乡。
他每次回家探亲,都向村里捐款。当他得知石楼村农业社资金匮乏,于是又把之前节约下来2000元薪金送给了家乡。农业社用这笔钱购置了2部双轮双烨犁、4架喷雾器、一匹马,建设了30亩桃园、120亩苹果园。
蒋维平念旧,当然也挂念着自己最亲的亲人。
儿子蒋志刚自从参加八路军以后,再也没有音信,这是老人始终放不下的最大一块心病。
这还不算,后来他得到的消息更让他心里发堵。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维平专程到晋察冀军区查找儿子下落。
没有想到,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的同志告诉他:1943年,蒋志刚带枪投敌,未获信任,被日军枪杀于保定西关。
具体描绘的情况是这样:
蒋志刚入伍后,作战机智勇敢,很快就在一分区某连担任连指导员。1943年主力部队缩编,蒋志刚改任副指导员。
1943年,一分区处在抗战最困难时期,这时候蒋志刚“变坏了”,经常跑到去富户家喝酒,喝了酒就发牢骚。
蒋志刚的情况被组织发现后,正要采取措施时,蒋志刚和几个战士带着枪,叛变到日伪军那里去了。
后来得到消息,蒋志刚几个人被日本人怀疑,于是被集体枪杀,陈尸示众。
蒋维平听到这个消息,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他太了解儿子了,一个和日本鬼子有杀父之仇的人,怎么会认贼作父呢?
他坚信,志刚绝不会叛变投敌!这里面一定有蹊跷。
蒋维平委托组织帮忙调查清楚。
然而,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调查的人回复说,当时的知情的人都不在了,无法搞清楚,事情就这样拖了下去。
蒋维平临终前,眼前一直晃动着蒋志刚的身影,儿子不清不白,他的心有所不甘……
直到八十年代,才有知情人说出真相:
当时任连副指导员的蒋志刚接受了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假装消极叛变,以此打入敌军内部。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军在保定城内的一个情报站出了问题,情报站站长贪图享乐,把组织拨给的经费花光,怕受到惩罚,就投靠日军,出卖了蒋志刚等人。
蒋志刚因此遇难,他不仅不是叛徒,而是甘冒风险不怕牺牲的抗日烈士。
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但是已经太晚了,让蒋维平老人留下终生遗憾!
蒋维平、蒋志刚父子,一位是老骥伏枥,为新中国的崛起而鞠躬尽瘁,一位是青年志士,为驱逐侵略者而勇于献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