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在《道德经》里提到:“物极必反,适度为宜”。
事实上,世间的所有事物都要遵循规律,适度为宜。
比如植物生长需要顺应四季,我们为人处世也需要遵守限度。
毕竟,做事有尺度,才能赢取信任;说话有信度,才能留有退路;善良有态度,才能以心换心。
做事有尺度
仔细想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离得太远会让人觉得疏离,而离得太近又会滋生许多问题和矛盾。
换句话说,只有保持好合适的社交距离,把握好做事的分寸,才能平衡好与他人的关系。
哪怕是再熟悉不过的亲人,亦或是朝夕相处的朋友,都不要随意越过彼此间的边界。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这样的台词:
“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到了,事情就焦。”
做事亦是如此。
生活中,对于他人不愿提起的往事,不刨根问底就是最大的礼貌;
工作中,对于突然出现的囧事,点到为止也是不让人难堪的智慧。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收起为你好的心思,止住为人做决定的冲动。
懂得用心里的尺子,丈量好尊重他人的距离,丈量出他人真正的需求,给予对方或理解、或安慰、或帮助。
正如《中庸》里的一句话: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意思是,君子安于所处的地位,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不产生太多的非分之想。
生活变化莫测,没有人能预料到明天会发生什么。
唯有不越界,尊重他人的选择,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唯有守分寸,做事时留有余地,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说话有信度
英国诗人琼森说: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生活中,语言是人们交往的纽带,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射。
一个人是什么样子的,从他的言行举止上就能看出来。
就好比,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总是喜欢许下承诺、夸下海口;而那些能力强大的人,往往习惯少言少语,用本事说话。
同样,没有经过深思的言语,常常也会让人觉得是一时冲动,让人难以信服。
德谟克里特就曾说过:
“别让你的舌头抢先于你的思考。”
很多时候,你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不仅弄湿了别人,也让自己少了个退路。
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那些随口说的话,容易让人忽视;而那些轻易做出的计划,也更容易让人忘记。
可见,无论是肢体上的习惯,还是言语上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
如果一个人长期只下口头功夫、不做实际行动的话,给别人留下的便是言而无信的印象。
《春秋》亦有言: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当一个人说出去的话不再让人信服,无疑是失去了话语权。
毕竟,人无信,则无立。
唯有在说话前深思熟虑再开口,才能守住信用、守住人品、守住人生。
善良有态度
听过一句话:
“一个人没有选择和态度的善良,其实和懦弱别无两样。”
的确,虽说行善可以积德,但没有选择的善良,不过是你向外界展示的弱点。
毕竟,当你的善良给错了人,换来的不是感恩,而是理所应当;当你的善良没有下限,换来的也不是回报,而是一次次伤害。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放假到景区游玩,在三十多度的天气下,她看到一名流浪汉在景区门口乞讨;
出于好心,她便到便利店买了两瓶水递给流浪汉;
让她没想到的是,流浪汉不但将水丢进了垃圾筒里,还顺手抢走了她的手机。
很认同毕淑敏的一句话:
“你可以善良,但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否则等于零。”
真正的善良不是软弱,也不是盲目赠予;而是在能够保护自己的前提下,理性给予。
要知道,没有脾气的善良是愚蠢,没有原则的善意是放纵。
同样,一个人没有底线的人,自然也会让自己生活在纠缠和麻烦之中。
反之,守好与他人的界限,平衡好心中的“度”,才能掌控好自己的人生。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把握分寸,平衡好与他人的距离,平衡好自己的内心,然后过好自己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