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脚步悄然而至,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了市场上的宠儿。然而,在这股暖流中,却隐藏着不少假羽绒制品的阴影。央视财经记者的深入调查,揭开了部分商家为降低成本、追逐暴利,以“飞丝”冒充“羽绒”的惊人内幕。
走进直播间,主播们激情四溢的叫卖声不绝于耳:“2888元不要,888元也不要!95%的绒子,像葡萄串一样,很蓬松!”、“贴身去睡,真的像睡在云朵里一样的感觉,摸起来像摸婴儿的肌肤一样!”、“98鹅吊绒,一等品!”……这些诱人的描述,让不少消费者心动不已。然而,当记者深入调查后,却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真相:这些所谓的“羽绒制品”,不仅质量标识是假的,连检验检测报告和羽绒充气标都是成批采购的“牌牌”,价格低至一两元。
一位消费者张女士在直播间购买了一款号称“95%绒子含量”的羽绒被,结果收到货后发现,被子不仅不蓬松,而且手感极差。经过专业检测,发现这款被子的绒子含量竟然不足10%。张女士气愤地说:“我本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结果却是被狠狠地宰了一刀!”
这些劣质的羽绒制品,不仅流向了消费者的家中,还堂而皇之地进入了酒店、民宿等场所。想象一下,当你在寒冷的冬夜,满怀期待地钻进一床看似温暖的羽绒被中,却发现它根本无法为你提供应有的温暖,那种失望和寒心,恐怕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
直播宣传天花乱坠,产品质量却一塌糊涂。这些劣质羽绒制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肆意横行,除了商家自身的贪婪和狡猾外,监管的缺失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网络主播在直播间里鼓动唇舌,为劣质商品营销造势,而网络平台却往往视而不见,甚至默许这种行为的存在。当劣质羽绒制品成为分工明确的产业链、利益链时,监管部门又在哪里?他们是否真正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直播带货的监管措施。2020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直播带货过程中涉及各方主体的责任义务,并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产品质量违法、广告违法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然而,这些措施在现实中的落实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我认为,监管的缺失不仅体现在对直播带货行为的监管不力上,还体现在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漏洞上。只有从源头上切断假羽绒制品的生产和销售渠道,才能真正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面对假羽绒制品的肆虐,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作为技术提供者、规则制定者、流量分配者的电商平台,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扎紧管理机制的篱笆,避免给假冒伪劣产品留下可乘之机。同时,监管部门也不能总是等到乱象曝光后再介入调查,而应该主动出击,完善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借助多种渠道和手段,查处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行为。
在某次监管行动中,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了一家涉嫌生产销售假羽绒制品的企业。经过深入调查,执法人员在该企业的仓库中查获了大量以“飞丝”冒充“羽绒”的制品。这次行动不仅为消费者挽回了经济损失,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此外,消费者自身也应该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在购买羽绒制品时,要仔细查看产品的标识、标签和检验检测报告等信息,避免被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蒙蔽。同时,也要积极举报和投诉发现的假劣产品线索,为打击假羽绒制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我们不应该让假羽绒制品成为我们心中的“寒流”。只有线上线下齐发力,共筑消费安全网,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温暖和安心。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打击假羽绒制品的嚣张气焰,守护我们的消费权益和生命安全!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我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