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苏宁)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的报告》,会议着眼于满足新时代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了针对性意见。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组织省有关部门对照审议意见逐条研究落实,并逐项跟踪推进。具体成效如何?11月27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反馈报告》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深入落实非遗保护“一法一条例”,各地出台非遗保护管理文件14个,组织近7000人参加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专题培训,不断强化机关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法治意识,提升法规政策素养和专业能力。
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危机。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对具有独特价值的项目和高龄传承人做好全面记录,目前已完成14位国家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与此同时,组织认定并将公布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419家,公布首批江苏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71项。利用江苏智慧文旅平台非遗资源数据库录入近9000个省市县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信息,实施非遗数字化宣传展示平台项目,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对生存困难、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优先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认定省级以上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38个,鼓励市县出台“一项一策”帮扶措施,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措施落到实处。
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充盈的时代气息和青年的创新活力。审议意见中也提出“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的建议,对此省政府有关部门创新非遗传承人培育方式,指导南大、南师大、盐城工学院等高校开展100余名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支持77所省属高职院校开设203门非遗类课程,今年全省共招收相关专业学生258名,持续实施非遗研培计划、名师带徒计划,不断拓展传承模式。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江苏将进一步推动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深化开展“家门口享非遗”活动,利用非遗工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非遗传习场所等,深入开展非遗在社区、进乡村活动,促进优质非遗资源有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群众日常生活。持续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在保护好文化生态基础上,推动非遗柔性融入特色景区、历史文化街区,让非遗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同时,支持各类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参与非遗传播,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非遗、喜欢非遗。组织苏州昆曲、徐州香包等非遗项目参加2025年世界博览会,以非遗为媒介讲好发生在江苏的中国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