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渔灯儿
本人是《博物》杂志的忠实读者,因此更不能忍受《博物》公众号11月21日推送的《李子柒穿的不是汉服不是旗袍,那是什么?》一文的错误百出、篡改历史,这违背了最基本的科普精神。
我作为中国服饰史爱好者已有10年,还是略懂一些基本的清代服饰知识的,接下来便盘点一下这篇“奇文”(伪科普)中犯下的事实性错误:
错误一篡改历史,发明伪概念
一上来,此文作者就开始了老生常谈的“剃发易服”话题。众所周知,清朝入关后颁布剃发令,男性汉服基本遭到禁止;然而,汉族女性服饰却几乎未受波及,即使清初有一些针对汉女服饰和缠足的禁令,也全都不了了之。
清早中期汉女服饰是对明末汉服的继承
图为康熙年间汉女装
然而,此文作者却声称“尤其是乾隆朝以后……女性汉服也被逐渐禁止”,“女性既不能穿本族服饰,但也禁止穿满洲服饰”——
这实在错的离谱!清代康熙、乾隆及以后,根本没有针对汉族妇女的易服政策,于文献无记载。实际上,乾隆爷自己的后宫里,就有身穿汉女装的妃嫔:
乾隆三十六年,两位穿凤冠霞帔的汉族妃嫔(红衣者)
清代中后期,汉女装与旗装(注:即满族服饰)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风格。一些旗装元素进入汉装,例如所谓“厂字襟”(即折角有纽扣的大襟,“厂字襟”一词是现代人发明的,清代无此称呼);但总体上,汉女装始终保持以袄衫、披风搭配马面裙的传统。
清中期(约嘉庆年间)汉女装
这是服饰自然演变、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而此文作者却硬要说是强迫“剃发易服”,这是根本没有历史文献依据的!
实际上,旗装对汉装元素的吸收只多不少:你看看那刺绣、那挽袖、那立领,难道要说汉女对旗女也实行了“强迫易服”?
晚清同治年间汉女装(左)与旗装(右)的对比
为了抹去清代汉女装的民族特色,此文还特意发明了伪概念“清民女装”一词——请问,您知道晚清人自己是怎么称呼这些服饰的吗?就叫“汉装”、“汉妆”、“汉式衣服”!
《彭公案》:见有二位姑娘,一个汉装打扮,一个旗装打扮,长得花容月貌。
《沈阳百咏》:满装妇女喜着卷袖长衫,例诸汉装著裙者固不及其袅娜,然例诸汉装不着裙者则较为优雅云。
《儿女英雄传》:虽说是汉军旗人,那驻防的屯居的多有汉装,就连我们现在的本家亲戚里头,也有好几个裹脚的呢。
(笑死,此文作者还说“旗人不穿汉装”呢,结果人家晚清旗人就爱穿)
清末汉族新娘依旧凤冠霞帔,新郎则是清朝官服
错误二以偏概全,轻视少数民族文化
更好笑的是,此文作者还声称“清民女装”并非民族服饰、而是清朝所有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服饰——
这是什么迷惑发言???清政府怎么可能有能力统一所有民族的服饰?而且您到底搞没搞懂什么叫“阶级”?
20世纪凉山彝族男性的“天菩萨”发型与服饰、盔甲
举个例子:四川凉山彝族在整个清代乃至1950年代前都有相当的独立性,就连彝族男性的发型、服饰都是不接受“剃发易服”的,更别说女性了!
而且,彝族内部又有黑彝、白彝、呷西(奴隶)等阶级,那些贵族奴隶主怎么可能穿与奴隶阶级相同的服饰?
20世纪凉山彝族妇女老照片
当然可以说:凉山彝族的服饰也受到了清代满汉服饰的少量影响,比如“厂字襟”;但是,在装饰风格、发型、首饰、裙装上,显然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
我们看清代官方的《职贡图》中,各少数民族民众也是穿著本民族服饰,各有特色,甚至还有像明代服饰般交领右衽的。《职贡图》是研究清代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资料,请问作者是忽略了吗?
错误三违背历史的常识性错误
鉴于此文不仅大错连篇,小错更是数不胜数,我只好捡一些错的最明显的,罗列于此:
1.管短袖上衣叫“马甲”?错!
根据清代习惯及朝廷制度规定,半袖或长袖的短外套称“马褂”,无袖的称“马甲/坎肩/背心”。此文却将短袖的马褂误称为马甲,是常识性错误,极其不应该!
2.有前开叉就是旗装?错!
此文指出李子柒将一件旗装女马褂错误搭配裙子穿,纠正得对。但是作者的论据是这件马褂“有前开叉”,所以是旗装,这太片面武断了!
晚清汉装女马褂
其实清代汉族女性还真就有穿有前后开叉的马褂、马甲的例子。旗、汉妇女间借鉴服饰,正常不过,但是始终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仔细看,汉装女马褂与旗装风格上还是有区别的。
晚清汉女在袄外穿马褂
3.旗女不穿裙子?错!
此文声称旗人“女性不穿裙子”,而给出的“证据”,恰恰是一张孝庄太后穿裙子的画像!举例成了反例,真是太不细心了……
黑色部分即露出的裙边,可见裙褶
清代旗人妇女确实很少穿裙子,但亦有一种叫做“hūsihan”(满语)的女裙,结构可以是半身裙或连衣裙。清初时,各种女袍下都可以穿裙,后来旗女日常中不再穿裙,但裙子依然用于最具礼仪性的朝服中。
4.龙凤裙褂、跨马鞍不是汉族婚俗?错!
这些婚俗都是满汉共有的,怎么就成了“不是汉族婚礼传统”?例如“龙凤裙褂”,是从明代披风演变而成的服饰,并非旗人马褂,撷芳主人老师早有《披风与红裙》一文进行考据。
从清中期到现代,披风(裙褂)的演变
还言之凿凿地说什么“马鞍这个尤其明显”?您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汉族人结婚就跨马鞍了吗?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悉北朝余风也。”
唐·苏鹗《苏氏演义》:“婚姻之礼,坐女于马鞍之侧,或谓此北人尚乘马鞍之义。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稳同载者也。”
至于此文所谓“旗汉不通婚”,更是无稽之谈。清代旗人、汉人通婚较少,但也没到种族隔离的程度,有不少文献可以为证。这是个常识问题。
结语
我请问这位作者——
为什么要着急将汉族的千年传统抹杀?
为什么否认清代汉族女性传承民族服饰的史实?
为什么对各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视而不见、混淆一谈?
此文大错小错多达数十条,其中不少常识性错误,足见学识之浅薄;更有篡改历史、颠倒黑白的内容!然而作者却言之凿凿、还堂而皇之地为公众“科普”,实在有违最基本的科普精神!
这已经不是本号第一次锤博物丧失科普精神了,上一次回顾见: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本文为征稿作品,作者请见文中标注,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作者;
* 作者的其他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