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董功,继阳朔糖舍酒店之后,
又一次改造景德镇陶溪川的旧工厂。
在这里,空间的主题已不再是建筑,而是树,
继而是脚下的土地、头顶上的天空,
或是拂动树丛的微风、雨后清新的气息……
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切片,
把抽象的自然、时间、空间和人联系起来,变得具象。
不一样的季节里,不一样的光线中,
时间和自然,让空间的变化超出了设计的想象。
如今,旧空间变为新建筑,陶溪川有了新的艺术发生地。
董功于2008年创立直向建筑事务所,于2019年被授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导师,美国伊利诺大学普林姆(Plym)教席杰出客座教授,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客座教授。董功及事务所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于2021年参加MoMA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首次中国建筑展,2018年参加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FREESPACE主题展。其代表作品包括:海边图书馆、海边礼堂、阳朔糖舍酒店、船长之家改造、坪山美术馆、景德镇川上行、深圳福田区人民小学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形容时光如流水般流逝,日夜不息,一去不返——这是景德镇“川上行”酒店名字的来历之一,将“曰”改为“行”,也将惜时而行的意思包含在了其中。
大堂正面的画作正是描绘了曾经景德镇陶溪川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川上行”的前身,仅仅是景德镇陶瓷机械厂(现陶溪川)一片荒废的堆料场,体量不大,默默无闻,甚至不如大型厂房那样显眼。“你看到一个曾经鼎盛的造瓷之地,变成半坍塌的状态”,建筑师董功回忆起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感觉,心里觉得有些苍凉:不起眼的甚至有些破败的建筑,红砖的仓库,灰的红的烟囱和各色杂树,老房子和树甚至长在了一起,那是时间和自然的力量。
>向左滑动查看
堆料场原貌
“树、建筑,都是时间发展的信息载体,如何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时光里的旧物,用恰当的方法去激发它的新生命力,而不是平常的机械化的保护?”——这成了建筑师董功和业主方思考与合力想要解决的。
场地中间的香樟树下设有一间茶室。
建筑体量的边界和墙体定位,在设计一开始就是以退让树为前提决定的。随着后期逐步有了准确的测绘,包括树根、树冠的真实尺寸和枝干走向等信息,设计也在不断被矫正和进行主动调整。
因为种种缘故,堆料场里有不少的树木。老的,新的;常绿的,会随时节更迭的……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树木,不仅是建筑师丰富的创意灵感,更是整个空间的灵魂所在。从始至终,建筑师都选择了一种建筑退让的方式,从建筑体量到墙体定位,从空间类型的选定到材料的选择,甚至建造过程中的一再调整,都只为让设计为树而生,保留树原始的状态,让空间溯树而建。在大量艰难但精准的前期保护工作后,树木与新旧建筑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鸣。
>向左滑动查看
从木回廊到客房区、画廊使用清水混凝土的连廊过渡,暖褐色的清水混凝土更加柔和。
“院子”和“廊子”作为主要的空间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树木的自然姿态。刻意留出的凹槽、孔洞,都为了尊重树的原始形态,并让它可以持续生长,与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陶砖、红砖、暖色调的清水混凝土,历史的底色上,是自然在蔓延。
>向左滑动查看
客房集中在北面老房子及上方,单走廊面向外街采光,阳台朝着南面的香樟林打开。一层是老宿舍改造而成的历史客房,每间都设有前院。
向内打开的砖院,接近土壤颜色的陶砖围绕着古老的梧桐树;底层被架空的回廊,围合包裹着四季常青的香樟树,在上层行走,树影斑驳,将时间变慢。客房部分位于北面老房子的上方,为了保留树木,建筑师不惜将建筑切掉一角,牺牲掉三间房间。
楼上的客房推窗而望,正是香樟林和曾经的翻砂车间改造而成的翻砂美术馆。
它们的阳台都朝向南面的香樟林,近处的层叠树木和远处的城市与山脉,都化成这里会变的装饰,四季不同,朝暮变换。南面的老仓库和泡桐树在修缮过程中被完整保留,老山墙与周围的泡桐树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建筑师将新建筑的屋顶提升了一米,天光和树影便得以在屋顶缝隙中交错。建筑的高低错落,屋舍的新旧融合,质朴无华与些许工业感觉,都与树形成旖旎之景,如梦如幻,却真实到触手可及。
老仓库改造成餐厅,后面保留了一段老山墙,作为酒店的另一个出入口。
围绕西边的老梧桐,建筑师放置了一个向内打开的砖院,承载各种会议功能。老梧桐四周的陶砖是接近土壤的暖褐色,比一般的砖要薄,和景德镇当地烧窑的砖尺寸一致。梧桐树一年四季样貌不同,都带来不一样的生机,使整个“梧桐院子”都有一种向上的生命力。
“一个院子没有梧桐树,它就是个院子。但是有了这一棵梧桐树,你便觉得它有了形象和性格,可以跟它有对话、有交流了”。梧桐院里,夏时雨打梧桐叶,秋来落叶簌簌而下,春至老树又露新芽,给人带来无尽的诗意和期待。就像董功所说的,树是定义“川上行”空间氛围的主角。但建筑师设计的不是一砖一瓦的结构和格局,也不只是功能与感觉,而是一种关系,它关于人,关于树和空间,也关于时间,是彼此流动的,也是相互塑造的。
>向左滑动查看
木回廊二层西侧。廊子底层架空,二层完全通透,形成一个安静的书院氛围,充当着整个场所的“精神领袖”。
“川上行”的建筑块面,就像树木的背景画布,各种形态的树或如浓墨重彩的工笔艺术,或化为飘逸写意的意象美学,而欣赏这些美、感受这些意境的则是人。因为树,因为自然和时间的变化流淌,“川上行”变得可以生长。因时因地,四时不同,今天可以仰望天空的院子,下次也许就变成浓荫蔽日。光与风,视线与声音,也随之不断变换,成为一种全新的、被身体感知的体验。“我所做的,是尽最大限度去想象空间的一切,并尽力去实现这种想象。但是自然却可以将一个空间的想象无限变大,然后反馈给我们。”董功说道。
人们从外围城市的三个入口进入,穿过建筑、廊子和缝隙,经历不同的尺度、高低和错落,最终到达这片安静的香樟林,它如“秘境”一般被藏在了空间格局的最里层。
>向左滑动查看
世界音乐家Sainkho Namtschylak为到访者献上声音身体行为绘画,以声音驱动画笔,更直观地展现声音流动的痕迹。
川上行的首个展览,以“亦声亦景”为主题。设计时,建筑师董功深刻意识到声音对空间的重要性。酒店的回廊式多层结构巧妙地形成了一个声音回廊,每一丝细微的声音都被放大和清晰传递。递进的结构隔绝了外部噪音,优化了回廊内部的声音环境,造访者可以在这里体验到独特的声场效果,使整个川上行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声音场所。展览邀请了四位国内外艺术家,围绕“声·景”的主题,通过声音艺术与建筑的从容对话,逐步激活空间中流转的记忆与情感。
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John Milton Cage1989年的版画作品《Global Village》。他一生专注于不断突破艺术界限,塑造了声音艺术的多重可能性,而这种多样性在川上行,也会被无限延展。
川上行的文化顾问机构艺文力希望通过更为抽象的艺术形式,将激发这座建筑深层的情感与意义。而声音艺术,正如建筑师设计中的留白,似乎天然为更多艺术形式的融入和流动预留了空间,等待着它们在建筑中间留存。
>向左滑动查看
日本艺术家赤松音吕作品《地磁水琴窟》(Chijikinkutsu)。
>向左滑动查看
艺术家吕连涛作品《嘘!》。
>向左滑动查看
艺术家李星宇声音装置作品《声外之声》。
>向左滑动查看
春秋大集·陶溪川艺文生态大会在“泥剧场”“水剧场”“树剧场”和“草剧场”的演出现场。
在亦声亦景·声音艺术展举办期间,“春秋大集·陶溪川艺文生态大会”演讲与发布在景德镇陶溪川翻砂美术馆“泥剧场”开启。立足于景德镇这片千年文化沃土,演讲以“从泥土开始”和“从树木开始”两大章节为核心,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未来发展的深度探讨与发布。
>向左滑动查看
“从泥土开始”回溯了泥土与景德镇文化的深厚关联,探讨了陶溪川如何借助这片土地的底蕴,延续和重塑传统手工艺。
“从树木开始”着眼于未来的生长与延续,探讨陶溪川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可能性。通过自然与文化的交融,陶溪川探索出一种多元共生的模式,将传统与现代相互联结,构建一个开放而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平台。
董功《树的唤醒》线上演讲。
树木的生命力,在于成长与变化、伸展与力量,在于树与树之间的遥望与互动。从一粒微弱的种子,便已开始祈望未来的枝繁叶茂;而一棵壮硕的树木,必会期待有朝一日聚木成林、蔽日遮天。从以陶瓷为主的标志性文创街区,到世界级的手工艺平台,陶溪川的成长转型之路逐渐清晰。
看完这个与树共生的酒店,你最喜欢其中哪个空间?或者对景德镇陶溪川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成长之路有何见解?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的读者送出“川上行”的体验房券一张!
摄影 | 关里
造型 | 王悦
文 | 斑斓
编辑 | 关迪、张媛
实习生 | 黄晓 设计 | 梦芸、嘉怡
图片提供 | 直向建筑、艺文力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