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中药,皆可疗愈,这是数千年来国人的普遍共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小调,从《黄帝内经》的深邃理论到街头巷尾的养生妙方,二者神奇地产生交集,构成了美妙的文化融合。这种融合绝不仅是艺术与科学的简单碰撞,其间的无穷韵味值得回味并持续探索。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音乐就是一味最好的药。乐(樂)和药(藥)同源的说法被广泛认可。文化学者齐飞从它们的字形和历史背景解释:“在繁体字中,‘乐’字加上草字头,形成了‘药’字,这表明‘乐’和‘药’有内在的联系。上古时代,音乐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相传,黄帝为了治愈被战鼓震昏的士兵,制作了一种金属钟形的乐器,这就是最早的乐器之一。仓颉根据这个乐器创造了‘乐’字,并逐渐发展出‘药’字。传说伏羲先帝制造瑟埙以调理百病,三皇五帝试制竹苇并立定五音及十二律借以疏通人体之十二经。”
《黄帝内经·素问》首次提出了“五音应五脏”观点,认为“五音”与人体五脏存在密切的联系。在音乐中,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五行(土、金、木、火、水)相对应。宫音属土,其风格庄重、沉稳,犹如大地般承载万物;商音属金,其声清脆、肃杀,有收敛之意;角音属木,生机勃勃,有生发之象;徵音属火,热情欢快,具有向上的力量;羽音属水,清幽婉转,有润泽之效。
音乐作为一种沟通天人的媒介,其节奏、旋律可以调节人体与自然的节律。在不同的季节,人们会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来顺应天时。春天,万物复苏,可多听角音以助阳气生发;夏天,宜听徵音以养心神;秋天,商音可助肺气收敛;冬天,羽音能滋养肾气。这种根据季节变化选择音乐的做法,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在“以乐为药”中的具体应用。
除此之外,五音疗法还要讲求“四时之声”,人体的精气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游走于不同的脏腑、经脉之间,每个时辰都有专门的脏腑“值守”。人们在采用五音疗法养生的同时,要遵循自身经脉变化规律,在不同时间听不同的音乐,以做到“对症下药”。
青年琵琶演奏家荆延超对此颇有研究。他给记者举例,以宫音为主的宫调式乐曲,代表曲目有《秋湖月夜》《十面埋伏》等,乐曲风格沉静悠扬,厚重端和。中医认为,宫调音乐节奏平稳流畅,能够调节脾胃、凝神静气,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当中,欣赏此类乐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脾胃,帮助食物消化吸收,从而减轻人体负担。因此,最适宜欣赏宫调式乐曲的时段应当是用餐期间以及餐后一小时之内。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和传统文化的重视,音乐与中医药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健康角度来看,这种融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药物、自然的养生和康复途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各种亚健康问题,音乐疗法与中医药的结合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节身心平衡。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将音乐与中医药文化融合,可以使这两种古老的文化以更加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承。换个角度看,在文化产业方面,还可以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音乐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的作品,如音乐剧、动漫音乐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绽放。如今已有相关尝试——交响乐《本草》,这是国内首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交响乐作品,作品分为《上阳春·岐黄润天府》《一叶秋·亦药亦芳华》《灼灼花·杏林代代传》三个乐章,构筑起融合医、药、文、史、艺于一体的中医药美学大观;民族音乐剧《千金方》是国内首部以音乐剧手法弘扬孙思邈中医药文化的舞台艺术作品,生动演绎了一代名医扶危救难的仁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高尚品德。
(大众新闻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徐亚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