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朋友眼睛和脸上抽动的情况好很多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最近已经可以自己独立做作业了。”因为孩子有抽动障碍,小徐妈妈一度愁眉不展,经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药结合治疗后,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对孩子治好病也更有信心了。
记者获悉,今年5月,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获批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科研项目,致力于治疗儿童抽动症。
2年前,小徐被确诊为抽动障碍,长期服用中草药,前段时间有加重迹象。8月中旬,小徐妈妈带着他来到 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儿科医师司培接诊了小徐, 发现小徐有挤眼皱眉、张口咧嘴、摇头耸肩、腹部肌肉抽动明显等表现。家长表示,小徐还有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情绪不能自控、在学校容易频繁跟同学发生冲突、缺乏自信等情况。
经诊断,小徐为小儿抽动症—脾虚肝旺证。针对其病情、舌脉,司培对其开展了中药及针灸治疗。经过2个月的治疗,小徐挤眼皱眉的情况减少,肌肉抽动等症状消失,注意力不集中改善,可独立完成大部分课后作业,情绪也基本稳定。小徐的妈妈表示小朋友当前病情稳定,抽动障碍症状基本消失,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司培告诉记者,颛桥中医儿科秉承海派徐氏儿科姜之炎教授的思想,以“平衡阴阳、平肝健脾、宁心安神、调和脏腑”为核心指导,运用龙牡清心合剂联合针刺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慢性抽动障碍,并通过改善患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疗效的稳定性、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复发率。
何为抽动症呢?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的以运动性或发声性肌肉痉挛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神经疾病,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
抽动症的症状有哪些?
1)眼部肌肉抽动
表现为扬眉、皱眉、眨眼、翻白眼等。
2)面部肌肉抽动
表现为咧嘴、张嘴、缩鼻、扮怪相等。
3)颈部肌肉抽动
表现为点头、摇头、耸肩、扭脖子等。
4)上肢抽动症状
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握拳、搓手指等。
5)下肢抽动症状
表现为抖腿、踢腿、踢脚、走路中下蹲或转圈旋转,甚至步态异常等。
6)躯干抽动症状
表现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等;腹肌抽动不容易被家长发现。
7)喉部发声抽动
简单的如“喔、吭、啊”等,也可以显示为清嗓子、干咳、吐痰、类似动物叫声等;复杂的如反复无意识地自言自语或无缘由发火骂人,说脏话。
8)其他异常行为
重复语言和动作,强迫性行为,刺激、冲动性接触动作;也可能发生自伤或伤人行为,如撞头、反复咬破嘴唇、咬铅笔等。
抽动症通常共患各种精神或行为障碍,常见共患病如图:
抽动症发病年龄在2—21岁,以5—1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如孩子在此年龄阶段出现以上症状,家长们应引起重视。
家长们该如何判断孩子是抽动症还是在“调皮”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区分:
1.多变性:抽动症的表现具有多变性,常常由单个部位抽动发展为多个部位抽动,初始部位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运动抽动为首发,继而向颈、肩、躯干、四肢发展,抽动动作时常发生变化,由简单到复杂。
2.不能自控:抽动症状不受自身意识的支配,无法自控。
3.睡眠时消失:白天清醒时症状出现,入睡后消失。
4.易加重:感冒、压力过大、情绪激动或过度疲劳时症状加重,进食太过油腻、辛辣、甜腻时也会加重。
5.不稳定性:抽动症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排除病理性原因外,抽动症状易反复发作。
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儿科门诊信息
司培
中医全科主治医师,姜之炎—闵行区名老中医工作室成员
擅长:中草药结合针灸、推拿治疗抽动症、多动症、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急(慢)性咳嗽、厌食等疾病。
门诊地址:颛兴路122号门诊二楼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四 8:00—11:30,13:30—16:30
记者:王嘉玮(见习)陈美玲
供稿:区卫健委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