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殿勇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少白美校92届绘画专业毕业生,独立艺术家
编者:袁殿勇和少白都是北京美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书画创作和相关工作,长期受教于衲子先生。下面是他们在今夏文津阁衲子艺术研讨会上的对谈,可增进大众对衲子书画艺术的了解,也提出了当代语境下对笔墨和传统的思考。欢迎大家讨论并提出您的看法。
右三, 袁殿勇。左二,少白
少白:笔墨这个问题,实际上笔墨——是名“笔墨”,实际非止于“笔墨”。理解陈先生的作品需要了解他的理念,也必须要了解他怎么用笔用墨。先生这次书名叫《用笔》,展览叫做《用笔》,一幅作还涉及到到用笔、用墨、用水。但是都以用笔为首要。黄宾虹先生曾讲“墨法必自笔法用功”。所以还是要用这个主题作为切入。
殿勇:用笔,用墨,用水,会用才行。先生有过一问"你会用笔吗?”先生有张画上题过“笔墨为画家之本”。
关于用笔我曾问过陈先生为什么执笔这么高,说执笔低画的准确,执笔高不太容易画准确,不大准确就能达到那种“不齐而齐,齐而不齐,无味之味”的感觉。先生经常提到这两句,绘画中应有这种境界。我觉得把一种技术说清楚很难!《轮扁斫轮》这个故事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用理论语言文字来说明白实践技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就像看一张画,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清楚它怎么好、哪儿好、如何如何等等,给说完全了。要通过不断的实践等等长时间的手段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与先生住在同一栋楼里,时常出门碰见先生站在路边看柳树,“你看这歪歪扭扭的柳樹各有姿态,真是生动极了!”。一天我刚出楼门就碰见先生,“你快来看看院子里铁篱笆上长了一个瓜,这瓜都长这么大了,又从旁边钻出一串雄花来,这真是太有趣了!快拿相机把它拍下来。”
秋瓜
记得还有一回,是去紫竹院旁边一个展馆看石涛的画展,结果展馆休息,展馆旁有个胡同,住家种了很多的花草,还有瓜果蔬菜,有种盆儿里的,有直接种地上的,先生边看边给我讲如何观察生活,观察植物的不同角度,观察丝瓜不同的生长姿态…。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紫竹院公园,当时正是深秋,满池的残荷千姿百态,在湖边慢慢的走,细细的看,只后悔当时没有录音!走出紫竹院大门,先生说,真好!今天比看石涛画展还要过瘾!自然是画家最好的老师。在圆明园观荷时先生指着桥下的荷叶说:“那几片荷叶把它看成几个大墨点!”他能把自然物象的动态和感受直接转化为心中的笔和墨。他说大自然太丰富了,你能捕捉得一点点,就会使你受用匪浅!我们看先生的画作都是从自然中埔捉来的,都是他在生活中真实见到的,牢记在心中的。“有时捕捉得,有时付流水”,这是先生对生生不息的自然,对生命的情感感叹吧!
看他在画作上的题款:“力透纸背,还能飞提纸上,方为好手。”我理解这是先生对用笔用墨的自我标准,这是用笔的两个矛盾关系,有重力,又要飞动起来,一个是压下去,一个是提的起来。周汝昌先生也曾经在《永字八法》中解析过这两种力。解决这个矛盾是用笔的一个关键吧。记得有一次与先生去荣宝斋看雪涛先生的画展,我指着雪涛先生画的一朵荷花,用笔就像写一个字一样,先生说这是“飞提纸上”。到了另一个展厅看到李可染先生的一幅字,先生说这叫“力透纸背”。
先生对石涛的理解是很深的,他看到当时不少出版物解石涛的《画语录》,提出希望周汝昌先生能给解一解。当先生看到周先生解《画语录》第一章“一画”的手稿时,他认真的看了很长时间,看完后非常激动,说终于有人能理解石涛了。他说石涛的画看不够,石涛的画生“扎扎”的,是真拙!看他这笔道就像一个不会画画的人画的!他的画有些可以直接学(直接临摹),石涛是用情来作画,没有任何套路。先生说“以不会二字懸诸顶门”也是这个意思,用笔要生、要拙,行笔要涩 。反对用笔油、滑、熟、会、能。我有时与先生一起去他的画室,画画之前他会先临一两张字,说是要先去去火气。《张遷碑》临的最多。他画画前的准备工作很慢,一般是先烧水,沏茶,裁纸,叠格,研墨、翻看前人的画作等。临帖时很慢,一笔一画非常认真(但他在作书作画时可很快,常常是我录像的镜头追不上他的用笔)。他强调临碑时要“透过刀痕看笔痕”,不可决对照临。后来我买了一本新出的《李壁墓志》,先生临了很长时间。他在比较《李壁墓志》和《张猛龙碑》后,说两字近似,《李壁墓志》要比张碑活泼一些。先生说如果画画是砍柴的话,那写字临帖就是磨刀。过了写字这关后还不行,还需把写字的笔法用到画法里,这又是一关。
王秉复先生也说过,陈先生把《张玄墓志》、《张猛龙碑》、《张遷碑》等都吃透了!。
石涛作品
少白:由于笔法深刻的认识,促使先生在作品中的墨彩产生了非常动人的效果。殿勇来谈谈:先生在用墨方面提过有什么经验?
殿勇: 先生作画,开画时用笔很快,收拾的时候很慢,反复的用淡墨或水点某处,把空白一点点很慎重的补充上墨,用水是始笔与墨更好的融为氤氲。在画面中点子很重要,他还经常眯着眼睛,用手盖着画面这块或那块儿,反复看,最后才把点子点上去。他给我讲过他画的一张梅花,说我也没见过长成这样的梅枝,一开画就不能停了,要笔笔相生发,处处相照应,要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用笔有实也要有虚,梅枝有伸展出画面的,也要有从画外回到画面里的,要留出大大小小的空白,用心在方圆之间,看似不用心,实要处处用心之极。打墨点儿很重要(苔点),不能打乱了,要打出锣鼓点儿来,要符合规律。我问空间问题?先生说不考虑三维空间,只考虑二维(平面黑白关系)。
衲子作品
少白:实际上我觉得他的用色用墨也受到雪涛先生非常大的一个启发:他说雪涛先生画面处理的很亮,实际上就是找到了对比关系。他充分运用到自己作品当中。
之前陈子庄说过,他说一幅画如果能做到”分观笔笔是书法,合而观之是一幅画”,就算是好作品,但这个境界不容易达到,有笔然后再有墨,自然就是高手,那么色,自然能通了。他带我去看毕加索画画的录像,他反复观看实际上是看毕加索对形体的理解,他对方圆的变化有自己的理解。一次看展他看马蒂斯的一本画册,看了很久。
这也是他与前人绘画的不同处之一——把隐的东西,显化出来。
殿勇:陈先生曾说过黄宾虹对绘画中阴阳关系的理论。他对西方现代艺术非常关注,对毕加索等画家的画也非常喜欢,很熟悉。他说毕加索是把这个东西(一反一正)直接拿来表现,一阴一阳大到整个宇宙是这样,小到微观还是这样。
先生画画,一个题才要反复画很多张,看过多幅先生画的《笔砚》,其实他是在推敲画面的关系,黑白的关系,方圆的关系,干湿浓淡的关系,墨、色、冷、暖的关系等等,画画就是在画关系。《桃花双鸽图》一只是画方,另一只是寻圆。
刚才有朋友提到陈先生曾提到过——颤笔。关于颤笔,有人总觉得是成心颤抖出来的,先生说:“我是在用力呀!”。就像周先生说的写横画时(勒)有一个无形的力在往后拉着你,你要用力挣脱那个反力往前行笔,因用力才出来那个颤抖的笔,不可成心、用心去颤笔,用笔不可装老,当功夫到了,自然而然出来才行。
少白: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先谈到这里。有机会再请殿勇老师做更充分的讲解。
2014年于文津阁衲子艺术研讨会
衲子:1940年生于北京,名陈征,庆龙,大龙等。1956年师从张惠中先生学书法、画兰竹。1958年师从王雪涛、汪慎生先生学习写意花鸟。1964年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1976年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教授中国画和书法。
衲子作品欣赏
须知书画本来同
纸本墨笔-75cm×43cm
香溢
纸本水墨-46×34cm
蒲草
纸本设色-34cm×30cm
笔墨之美有如此
纸本设色-23cm×47cm
莲叶何田田
纸本水墨-97cm×180cm
蜀葵
纸本设色-94cm×90cm
我家老瓦盆
纸本设色-53cm×39cm
平和
纸本设色-69cm×69cm
垂直照水
纸本水墨-70cm×138cm
大滌子题画语
纸本水墨-71cm×138cm
太平瑞物不易得
纸本设色-111cm×55cm
古人句
纸本水墨 -21.8×17cm
白菜
纸本水墨-102×21.4cm
诗魂
纸本水墨-70×35cm
烟波
纸本水墨-69×33.5cm
杜工部诗句
纸本水墨-234×53cm
纸本水墨 -27×18cm
诗境
纸本设色-22.8×35cm
画竹
纸本水墨-35×35cm
纸本水墨-32.5×45cm
芙蓉
纸本设色-34.8×34cm
纸本水墨-32.5×45cm
秋藤
纸本水墨-34.7×34.5cm
白荷
纸本水墨-35×34.7cm
梨花
纸本水墨-34.8×31cm
无题
纸本水墨-35×46.5cm
游鱼
纸本水墨-52×96.7cm
梅兰竹菊
纸本设色-35×138cm
纸本水墨-26.5×56.8cm
儵
纸本水墨-32.5×45cm
映日荷花别样红
纸本设色-70×139cm
清如许
纸本水墨-32.5×44.5cm
橘柚
纸本水墨-46.3×34.5cm
岁暮
纸本水墨-34×46cm
纸本水墨-40.7×120cm
竹枝
纸本水墨-35×69.5cm
大拙编辑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