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广外一路追光,走进联合国于我不仅是一份追寻了多年后得偿所愿的梦想,更是一份将永存我心的持久感动与骄傲。”此时纽约阳光正晴,广外国际关系学院16级硕士生,广外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首批赴美攻读硕士学生徐吉从曼哈顿下城,来到位于中城的联合国大楼。被各国国旗环绕的大楼显得特别地高大与雄伟,徐吉开启了他在联合国维和部行动和危机中心的实习之旅。
在广外,类似徐吉这样受益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实习或就任于国际组织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我校为持续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四个育人面向”精准发力:一是面向社会需求育人,探索外语专业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二是面向国家战略育人,培养国家急需的关键语种人才;三是面向学术前沿育人,创新拔尖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四是面向科技新兴领域育人,打造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满足了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多元需求,为培养国际化人才贡献了“广外力量”。
紧贴社会需求,深化双学位培养改革
“语言是打开文化的大门,先学语言有利于加深对某个方向的研究,”行政管理专业的朱同学说,“虽然我不是英专学生,但英语是我学习专业中的重要工具,这不仅能提高我的外语实践,还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非语言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优势。”
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持续推进“新文科”建设,深化外语与非外语专业的深度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育才模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校自身办学优势,积极推进“外语+专业”的教育改革,2024年通过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学校依托现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和法学)申报的9项“外语+专业”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复,广外成为了广东省首家双学士学位项目建设高校,并于2024年开始通过高考招生,受到考生和家长的热捧。项目包含“商务英语+法学”“商务英语+数字经济”“德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广外教务部部长、招生办主任陈金诗介绍,双学士学位项目不是简单的“1+1”,而是采用小班教学、复合型培养等模式,在课程大纲、课程设置等方面着重改革。毕业生将以“外语精,专业强”为核心竞争力,在学习能力、协作意识、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未来就业与升学前景广阔。
2024年广外首次双学士学位招生新闻发布会
在推动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同时,广外不断推动专业转型升级与特色专业的创新发展,积极增设新的外语语种,推动文文互鉴、文理交叉、文工融合,并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在“精英节”上,众多广外学子在外语技能的加持上大放异彩,纷纷赢得企业的亲睐。我校教师高翔也表示,“外语+专业”的模式相当好,“大学生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象牙塔内,要多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外语搭配上真正专业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拓宽视野,对学生的就业以及知识体系的培养相当有用。”
对接国家战略,培养急需的关键语种人才
2023年7月,广外东语学院两支实践队伍前往广东潮州,深入当地探寻凤凰单丛茶、潮州刺绣。他们以多语言视频的形式将非遗记录并推广,其中泰语版视频的发布引起了泰国网民对潮汕地区文化艺术的极大关注,并在国内南方网、泰国泰中新闻网、印尼的华文新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广外自带“国际范儿”,从创立时就义不容辞肩负起培养国家战略需要的外语人才的使命。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以国际胸怀探索国家所需的关键语种人才育人模式。近年来,我校参与亚洲合作对话与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研讨会、“中国与俄语世界”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国际会议,接轨国际视野,为校内小语种专业师生与国际知名学者提供交流平台。多年耕耘,我校目前共开设了33个语种专业,并开齐RCEP成员国官方语言专业。其中,覆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30个关键语种中的28个,并设立1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俄语、法语、日语等)、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希腊语、乌尔都语等)及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除此之外,我校对接国家开放战略需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与捷克、塞尔维亚、伊朗等沿线国家一流国际高校的密切合作,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把握学习的机会,成为世界文化的传播者。”参与我校承办的“万人计划”之“面向小语种专业的‘一带一路’国家暑期研修班”的学生区芷晴说道。彼时,一颗颗“小语种”悄然种下,终将成长为国家未来“大栋梁”。从课堂到实践,我校学子尽显风采。荣获全国大学生缅甸语演讲大赛中一等奖的唐榕苓感激道:“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同伴、老师、学校的帮助。”疫情期间,我校多语言学子志愿承担入境翻译,波斯语专业学子陈婕坦言“就翻译疫情相关词句来看的话,还是挺难的”,但他们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最终出色完成了任务。此外,我校多语言志愿学子奔赴各地,在世界粤商大会、广交会、美博会等国际活动中协助传译,获得主办方高度认可。自办学以来,我校一批批关键语种人才进入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入职亚投行的李佩欣表示:“广外有一种很强烈的外语氛围,会让你不自觉地想要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这为能够入职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打下了非常好的语言基础。”
广外校长闫相斌指出:“在筑牢人才培养底色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湾区所急、广外所能’的导向,致力打造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未来,广外将更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进一步优化“小语种+大战略”育人模式,为国家需求的关键语种人才培养更强大的后备军。
聚焦学术前沿,创新拔尖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我一直梦想着能用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探索不同文化的深度交融。”商英专业学生黄社秀说道。言出法随,2021年,黄社秀凭借卓越的表现,荣获“欧亚校园”双硕士项目赴法深造的宝贵资格,这不仅是她个人努力的见证,也是我校“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成果的一次有力展现。而她的才华并未止步于校园之内。在瑞典BRIX工作小组的实习期间,她更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了社评《China-Africa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并在BRIX官网上发表,瞬间在中国及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黄社秀激动地说:“文章被发表,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学校国际化教育成果的展示。”如今,黄社秀正以双硕士项目为新的起点,在法国雷恩商学院继续深造,书写着她学术与国际化成长的崭新篇章。
同样受益于该模式培养,目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2017届汉硕毕业生林嘉妮说:“不论是我到国外实习教学还是到美国读博,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广外提供的种种资源和学习机会,其中就包括了广外语言类专业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资源以及创新性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像黄社秀、林嘉妮这样的广外学子并非个例。这源于我校在全球化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培养拔尖外语人才,创新推出“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深度融合“导师制、研究性、个性化、国际化”四大要素,精准对接学术前沿。通过开设语言学拔尖人才创新班,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汉语基本功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在语言学领域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研究型优秀人才。
我校以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目标,培养了一个又一个高端国际化人才,他们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走进国际视野之中。广外高级翻译学院、国际治理创新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谈小甜,就是致力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的杰出学生代表。她于2023年6月至10月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担任研究实习生,又于同年11月将前往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公共⾏政和发展管理司,担任公共管理实习生。谈及相关实习经历时,她表示她的发展得益于学校实施的拔尖型外语人才模式的培养方案,这不仅使她提高对外沟通交流能力,还深刻地了解国际组织的运作方式。谈小甜笑着说:“我希望自己未来能够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的经验和智慧,促进全⼈类的发展。”
面向科技新兴领域,打造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沉浸式体验软件开发,使我加深了自己对计算机领域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计算机科学对于语言学科和生活实际应用的更多可能性。”作为2023年首届参与广外与澳门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翻译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的学生,余彦君在结束大一的课程后向学弟学妹们分享道。该课程以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融合了两校在翻译学、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领域的优质资源,是我校面向新兴领域,打造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语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我校还启动了“视界行”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团组项目,资助一批优秀学子前往牛津、剑桥、耶鲁、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国际组织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思维。
“视界行”研学团在南洋理工大学教学楼前合影
与此同时,广外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紧密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办学特色与优势,构建了“法学+外语”“外语+法学”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双模式”,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厚德明法 博稽中西”为理念、以“高水平涉外法治学科竞赛”为着力点的“鼓励引导、精心指导、广泛参与”的高水平涉外法治学科竞赛育人体系。这一体系注重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海外相协调、法学与外语相促进、思政与专业相融合,为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获《光明日报》《法治日报》《南方日报》“学习强国”、新华社内参等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进行仪式性演讲的汉英互译时,要格外注意措辞的风格,尽量使用清晰、生动、鼓舞人心的语言……”英语口译课上,张皓认真记下老师的讲课要点。作为广外法学(国际组织创新班)首届学生,大学四年里,张皓不仅要学习法学课程,还会接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法学与外语相互促进。2022年4月,张皓和队友们参加了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并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张皓表示,“备赛过程中,学院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我们的书状写作和模拟庭辩。通过这次比赛,我的法律检索、文书写作、沟通协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本文内容转载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