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下,实现把行为和结果分开的4种方法

分享至

本章是《肯定式教养》专栏的第142章,肯定式教养,一种颠覆你原有认知的教育理念

上一章我已经给大家论述了,要避免批评打骂孩子,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行为,我们就需要把行为和结果分开,做到只接纳行为,不接纳结果。

但问题是很难,因为我们对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预判是一种本能。

基于我们的预判能力,一看到行为我们会本能的预测结果,然后本能的把行为和结果绑定在一起,进而也就对行为做出评价,判断这种行为到底是好还是坏,从而让我们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反应,是接纳喜欢,还是排斥逃避。

也恰恰是这种强大的本能,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规避风险,保证了我们的生存繁衍。

所以现在说要把行为和结果完全分开,就有很大困难,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的本能对抗。

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经过我的分析总结,暂时有4个思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判断哪种解决思路更适合自己。

四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思路一:把孩子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

孩子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并不是说孩子今天做了某个行为,将来就一定会产生某一种结果,大部分行为没有这种绝对化的效果。

举个例子,就比如说哪怕孩子今天偷东西了,那孩子将来就一定会成为小偷吗?或者说孩子今天没努力学习,将来孩子就一定不学习,学习就一定会不好?再或者难道就因为孩子今天超时玩手机了,孩子就是一个违背约定不守信用的人,将来就一定会失败?

不要用绝对化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

那既然孩子是一个绝对化的个体,你就不能用眼前暂时的一个行为就对孩子做一个准确的预测,这肯定是不对的,这典型的就是以偏概全,过度极端化了。

而且当你越是用这样以偏概全的方式预测孩子时,你就容易带上有色眼镜,反而容易让自己掉入到自证预言的陷阱。

一旦你因为某一个行为预测孩子就是一个粗心的孩子,给他们贴上了这样的标签,那你就会更多的关注孩子粗心的行为,并且总是因为这个行为问题批评否定孩子,那孩子自然也就会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粗心表现。

他们可能也努力改正过,但是哪怕再细心的人也会有粗心的表现,因此孩子就容易把自己的粗心问题放大,就会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存心的人了。

也就是说,你用自己的自证预言,成功的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粗心的孩子。

坚信孩子是不断变化的,他们也并不会因为一两个行为就会变成某种样子,保持开放的态度,那你就最大可能避免预测本能对你的影响,面对孩子行为时也就可以更好的接纳。



思路二:想办法避免不良结果的出现,那你也就会接受那所谓的不良行为

当行为导致的结果不再被你看作是不良结果时,自然你也就能接纳行为了。

就比如说你讨厌孩子厌学,是因为你担心孩子的厌学会导致他考不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然后无法赚钱养活自己,这样的结果你无法接受,所以你才排斥孩子厌学的。

但是如果这个结果你能接受了,比如说你努力工作赚钱,开个公司,使得孩子即使不上学也能当老板,也能养活自己,那你还会排斥孩子的厌学吗?是不是就没必要了?

在或者说,即使孩子厌学,但是你培养孩子其他兴趣爱好,让孩子有一项其他可以赚钱的特长,那即使孩子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甚至上大学还耽误孩子的赚钱,那你是不是也就不排斥孩子的厌学了?

只要使得行为的结果变得不是让你那么排斥,你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预判能力而否定孩子的行为,自然也就做到接纳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