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镇中有戏,戏在镇中。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不久之前,《哈姆雷特的七七八八九九》《边城》《欲望号街车1933》这三种风格迥异的戏剧,在乌镇同台亮相。
2024年10月17日至27日,在这11天里,乌镇西栅沿街有百位戏剧大师肖像乘着飞旗高扬,11个剧场,86场演出,在 “精神如炬,信念如磐”的理念下,再次拓宽了艺术的边界。
而这,也是乌镇自2013年以来第11次举办这样的活动。
一个小镇的戏剧张力能有多大?乌镇这个江南水乡又缘何好戏连台?
为什么会在乌镇办戏剧节?
说到乌镇,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世界互联网大会,作为重要国际会议,当年在全国选址时曾列下三个条件:
互联网经济比较发达、像达沃斯一样优美、能代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地处江浙沪金三角的乌镇脱颖而出。
乌镇之美,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神韵,粉墙黛瓦、石板老街,行走其中有一份烟雨江南的浪漫。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乌镇最为人称道的并不只是像达沃斯一样优美的景色,还有其靠精细管理打造的度假品牌和借助乌镇戏剧节创立的文旅IP。
早在2013年,第一届乌镇戏剧节的开幕让这个小镇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乌镇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陈向宏认为,古镇不应成为一个只是用来怀旧的标本,真正的活力来自于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因为这个初心,乌镇戏剧节诞生。
乌镇大剧院,被称为中国最美大剧院
戏剧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当电影取代了剧场,成为故事幻象的制造场,当数字技术制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却排除了亲身体验和现场感时,21世纪剧场就更需要肩负这种功能。
每年的乌镇戏剧节由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古镇嘉年华等组成。
特邀剧目,每年囊括众多中外剧目来演出;青年竞演,则是青年戏剧人展现自己的舞台;小镇对话是乌镇戏剧节创作者与观众的重要对话通道,形成戏剧工作坊、戏剧论坛、展示展览等几大板块内容。
而古镇嘉年华则是琳琅满目的街头表演艺术形式,由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街头表演的艺术家组成。路人和演员不分彼此,随机有趣,创意洒脱。
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戏剧节,乌镇戏剧节一大特色在于各个演出场所的多元性、专业性。
在步行可到的范围内,交织着不同的室内剧场和户外剧场,以及许多可供演出之户外广场,小桥流水、石桥巷陌、天空田野,皆是戏剧艺术的舞台。
美国戏剧教育家丽莎·泰勒·勒诺曾如此评价: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戏剧节可以像乌镇戏剧节一样,结合自身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遗余力地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早在2016年的第四届乌镇戏剧节,就有来自德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波兰、瑞士、澳大利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智利、荷兰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场戏剧演出,这样的规模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仅此一家。
而后多年,乌镇戏剧节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戏剧大师以及爱好者来到了这里。
截止至本届乌镇戏剧节,已经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262部戏剧佳作、上万余场街头巷尾的表演在这里精彩上演过了。
可以说,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凝聚中国现当代文化,以及对外展示中国戏剧魅力的焦点。
今天的乌镇戏剧节,不仅在中国戏剧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吸引了很多国际戏剧大师的目光。
在过去,很多国家都想办一个世界性的戏剧节,但没想到,是中国先做成了,而且是用中国特色的思路和方式。
这个方式,首先是聚焦时代。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赖声川说:“我们活在世界上,如果真的有这个创作才华,那就意味着我们确实有一个使命——我们要说出我们时代的故事。”
戏剧是古老的更是年轻的,乌镇戏剧节自2013年创办以来,就一直高度重视青年的参与,不仅关注戏剧专业的青年人才,也积极吸纳戏剧爱好者。
通过多种方式,为青年提供了展示才华、学习交流的平台,不断培养新兴戏剧人。
早在2017年,杨哲芬就在乌镇戏剧节上,凭借《花吃了那女孩》获得最佳戏剧奖,而且作品在多个戏剧节上上演,集中展示了校园霸凌等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的阵阵思考。
青年之思考,亦是中国之思考。
用艺术语言探讨当代议题,对在场的所有人都会构成影响。而当曲终人散的以后,他们的思想也会成为时代的解药。
正如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孟京辉所说:“青年氛围是当今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
扶持今天的青年戏剧人,也是在铺陈戏剧的未来。
对于这些青年竞演的获奖者,乌镇戏剧节组委会给予一定的奖金,并保送人才到国外艺术节进行进修,为青年人提供了互相交流和向大师学习的机会,这些青年新锐成为未来中国戏剧艺术的中坚力量。
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际戏剧大师注意到了中国戏剧的活力。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有7位世界顶尖戏剧大师的力作齐聚于此,比如欧洲著名戏剧、歌剧导演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携华沙新剧院带来《我们走吧》;当代法语戏剧舞台最重要的导演兼剧作家之一瓦日迪·穆瓦德与柯林国家剧院联袂带来《海边》;以及日本国宝级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带来了《酒神》……
数位大师将国际顶级戏剧的魅力挥洒在了乌镇,也播种了艺术的种子,为中国戏剧界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为中国戏剧美学的国际化,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举办11届以来,乌镇戏剧节邀请了大量国际一流的戏剧作品和艺术家来到乌镇。
这些国际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观众的戏剧体验,不出国门也能看到世界顶尖的戏剧作品,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戏剧走向更大的舞台。
比如2022年孟京辉导演的戏剧新作《第七天》,就成为了阿维尼翁戏剧节in单元76年来第一部官方委约的中国戏剧作品,收获了近5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观众和专家媒体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当代戏剧的探索与飞跃。
这都是乌镇戏剧节推动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鲜活例证。
2015年10月21日,高层在访问英国期间提议:“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为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乌镇正在用实际行动打开用戏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以自身的魅力,来弥合伤痕和误解,凝聚人类共同的理想和愿景。
可以说,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世界窗口和美好未来的试验场展示地。
今年的乌镇大舞台,相比以往,还有一个重要的创新——增加了“戏梦粮仓”的新单元。
在乌镇北栅艺术园区的粮仓区域,主办方开展了包括互动空间、After Party、工作坊等形式在内的衍生活动。
既有青年和大师的面对面对话,还有各种形式的论坛和艺术展览,同时设置了放映、美食、市集的区域,燃起了戏剧之外的人间烟火气。
相比于传统戏剧节的固定群体,固定区域,容纳进了更多的表演空间与群体,向户外广场、街道社区拓展,让更多人来参与戏剧交流月活动。
不仅给大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给到了情感上的交互,艺术上的吸引。
也倡导了一种无界的生活方式和艺术、人生、美的关系。
这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以及讲好中国的戏剧故事,别具深意。
当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时,不仅能够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乌镇戏剧节打破活动的场地桎梏,让更多外界的人接触戏剧、了解戏剧、爱上戏剧。
除了丰富旅游资源,打响 “戏剧名片”外,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乃至人心的鼓舞,都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不会改变。而这份对美的追求,正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陈向宏在今年致辞中说道,“戏剧艺术于小镇,从外来课题到而今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这期间的蜕变是乌镇作为历史悠远的古镇所自有的文化包容所带来的。”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总监制黄磊也传达了这种殷切:“我希望乌镇戏剧节能一直办下去,做一颗美好的艺术种子,根植在更多人的心中。”
乌镇不仅仅是乌镇,戏剧节也不仅仅是小众群体的乌托邦。
它输出的不只是精彩的戏剧,更是理想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留给世界的润物无声,才更为深远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