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恐龙电影
或者去博物馆看恐龙时
有没有留意过恐龙前肢的“小短手”
它有什么作用?能捕猎吗?
近期
中国唯一公开展示的异特龙真标本
在广州有了新发现
异特龙“大卫”真标化石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于近日在国际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发表新的科研成果——《脆弱异特龙前肢运动范围》。课题组聚焦于侏罗纪时代的顶级掠食者——异特龙,研究其前肢运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理解异特龙的捕猎策略和生存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
3D科技揭秘异特龙前肢运动
异特龙是北美晚侏罗世莫里逊组地层中最常见的兽脚类恐龙属,以其至少保存下来的60具化石骨架而闻名于世。针对异特龙不同身体部位的运动范围研究,是古生物力学这一新兴学科分支中的重要研究。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所收藏展示的异特龙,昵称“大卫”,是中国唯一公开展示的异特龙真标本,保存完整度高,尤其是头骨和腹膜肋的保存状态极为罕见。
异特龙生活在1.55亿到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以其强壮的身体和灵活的动作著称,被誉为“侏罗纪霸主”。自2021年底“大卫”亮相博物馆恐龙展厅以来,它不仅是颇受瞩目的“明星”,也是博物馆科学研究的重点。
异特龙复原图
对异特龙“大卫”的研究是中国首次对北美大型兽脚类恐龙进行的古病理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为了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古生物力学研究,研究团队使用激光扫描获取了化石表面的形态学模型。而后,对前肢数字模型进行了三维安装,对其前肢进行了全面运动范围评估。这一过程也极大地降低了珍贵化石标本在研究过程中不必要的破坏和磨损。
本次研究揭示了异特龙前肢的灵活性:肩肘关节屈伸超过70度,指关节最大屈伸达90度,显示其前肢在捕猎中至关重要。异特龙肩关节有限的活动范围表明,前肢主要是捕捉猎物,但不能再向前,这表明首先接触到猎物的是嘴部,而手掌则可以用于抓住胸部或颈部以下的猎物或钩住物体。
异特龙的前肢运动范围。
异特龙的前肢指部运动范围。
除了发现异特龙前肢的运动特性,本次研究还揭示了其在右肩受伤后展现出的惊人恢复力。尽管最终或许是因捕猎方式变化导致食物短缺而灭亡,在它生命终结时右肩的损伤已痊愈。这些发现使我们更生动地了解了异特龙的生存挑战和传奇冒险,帮助我们理解异特龙在进化中适应环境变化,仿佛在诉说着远古时代的传奇冒险。
异特龙真标本化石的前肢指部。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表示,不了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多样性,就无法理解现在的生物多样性,也就无法保护好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今天的一些濒危动物从哪里来,又将向何处去?只有充分了解它们的发展演化历史,才能避免失去它们。
我们要研究、理解人类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就首先要知道人是怎么来的,恐龙就是这个大故事里面的关键一环。在史前时期,恐龙面对气候的重大变化,比如天气的巨大变化、重大地质灾害、巨大的火山喷发、海平面的上升、下降等等,所有的这些变化都记录在化石中。通过研究恐龙化石,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长期的、真实的生态系统。
恐龙是我们了解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恐龙的演化史就是一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史。从2亿多年前到6600万年前,地球陆地上的动物以各种各样的恐龙为主,没有恐龙就没有地球现在的生物多样性。
科学研究表明,在恐龙繁盛于地球的年代,气候温暖湿润,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那时候,整个地球是一个协同演化的生命共同体,各物种之间的生存关系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更多的是协同演化。
弘扬“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国历来重视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通过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加强就地与迁地保护、研发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探索跨境合作管理机制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实践价值。
对恐龙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探索,也是对未来的准备。通过深入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我们星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只有了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多样性,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爱护今天的地球家园,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类未来的命运。
资料参考:南方+、光明日报、格致论道讲坛、学习时报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