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的确是好东西,也是今年最让人惊喜的电影,口碑爆棚,票房也不错。正式上映5天(截至11月26日),票房已经突破两亿。
故事主要讲述三位女性的成长。
爱逞强的单亲妈妈王铁梅(宋佳 饰)带小孩王茉莉(曾慕梅 饰)搬到新家,结识了所谓清醒恋爱脑的邻居小叶(钟楚曦 饰)。 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一个坚强,一个柔软,一个擅长给人当妈,一个擅长随时撒谎。面对旧创伤和新挑战,她们彼此温暖互相慰藉。 而围绕王铁梅的两个男人,前夫(赵又廷 饰)不时“添乱”,女儿的鼓手老师(章宇 饰)似乎充满新的可能。 作为已经觉醒的女人们和学习过性别议题的男人们,会遇到什么新问题?会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
每位女性的故事中都有相关男性角色。
女一,单亲妈妈王铁梅(宋佳 饰)。她的想要复合的前夫(赵又廷 饰),以及喜欢她的鼓手老师(章宇 饰)。
女二,王铁梅的女儿王茉莉(曾慕梅 饰)。处处针对她的同学张家新。
女三,邻居小叶(钟楚曦 饰),她的网友-牙科医生。
这部电影有非常多可以解读的地方,简单说下自己的看法。
姓名
《好东西》的主要角色,只有2个人拥有完整姓名——王铁梅和王茉莉。
其他人,要么用姓氏(小叶、小马),要么用身份(前夫)。
姓名为何如此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且伴随一生的东西。
但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女性是不允许拥有姓名的。 尤其是出嫁后的女性,更是从名字开始贯彻出嫁随夫,比如《红楼梦》中的“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
电影中,王铁梅和王茉莉这对母女之所以拥有完整姓名,我想是因为电影主要就是讲述她们完成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王铁梅作为单亲妈妈,赋予其完整的姓名本身意味着她的独立,而女儿随母姓(猜测,除非前夫也姓王),一方面寓意现在孩子也可以随妈姓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母女俩是各种意义上的共同体。
母女俩的名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铁梅刚柔并济,傲骨的梅还不够,还要加一个更坚硬的铁,仿佛其人生注定要与什么做抗争,如钢铁般的梅花才能护其周全。
茉莉则不一样,《茉莉花》被称为“中国的第二国歌”,不仅风靡全国,而且享誉世界。茉莉的人生,可以更加柔和,也更加多元,有着更多的选择。
其实,还有一个角色也有全称,那就是欺负茉莉的张家新。我想他之所以拥有姓名,主要是因为他是王茉莉的对手。
对于王铁梅来说,小叶、小马无法真正影响她的生活,所以只是她生活的配角,有没有全名不重要。
但对于王茉莉来说,张家新的确对她造成了困扰。如果不是小叶参与这对母女生活破了局,茉莉还得烦恼很久。
我觉得,虽然茉莉仿佛并不在意,但张家新确实是作为其“对手”的角色,所以他拥有完整姓名。
最终,我觉得,只有这对母女是真正成长了,或者说自洽了,她们拥有全名也寓意自身的完整。
“男人”
本片中有很多男人。
前夫,是讨好的、谄媚的,但对茉莉还算不错。对铁梅也算上心,至少铁梅稿子出事后比小马更先发现。
小马,是呆萌的、好笑的,因为母亲过世,对女性也算挺友好的,唯一的败笔大概就是撕衣服那里吧。
医生,是狡猾的、自恋的,是本片中真正有问题的不那么尊重女性的。但这种你情我愿的事,只能说谁先动心谁更受伤,事情发展成那样,尽管心疼小叶,但很难说她完全没有责任。
男性同事,是惰性的、推诿的、冷言冷语的。但只是出于嫉妒和偏见,见怪不怪,对铁梅的伤害忽略不计。
但其实留言区背后的人,才是真正问题所在,更可怕的是有男也有女。
结构
电影中多次提到男性吃尽了性别红利。
事实的确如此。当前社会,诸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社会运转机制,以及公共设施都是基于男性的需求建立。
但换一个游戏规则就会更好吗?
对于女性来说,或许会更好,但 如何让全体女性受益,却是个大难题。这也是诸多流派争论不休的地方。
因为除了性别差异,还有个体差异。 新旧秩序的轮换,置换了性别,强弱却依然有别,不会带来真正的平衡与和谐。
社会问题,本质上还是存在慕强恐弱。
性别之争只是阶级之争的分支。如果忽略这点,那么只是从男权社会变成女权社会,只是由女性替代男性变成强者的一方, 无法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 歧视、欺凌依然还会存在。
正如《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中讲的
女性的进步与解放,决不是简单地向男性学习,决不是单方向的“男性化”,而是一种更科学的“人化”,男性同样也面临着这种严峻的“人化”抉择。可以这么说,人类两性关系的前景不是一个性别统治支配另一个性别,而是女性与男性抛弃自己的传统人格枷锁、双向接近于新人格。 ——欧阳洁《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
《好东西》并没有将着力点放在反婚反育,而是希望每个人是有选择权的,未来是有选择权的,那么显然就更不应该局限于倡导性别上的对立。假设未来进入了女权社会,而生的孩子却是男孩,那又让其如何自处呢?难不成又从性别歧视“进化”到基因歧视?
还是建立一个“想打鼓就打鼓,想当观众就当观众”的社会更好吧。
当然,或许是因为男性无法真正体会女性的切身之痛,才能说得这么冠冕堂皇吧。着眼当下的问题,强调女性主义是很有必要的。
语言
《好东西》有着诸多精妙的镜头语言。比如人人夸赞的音效和家务的平行剪辑,在茉莉耳中那些颇为特别的声音印象,竟然来自被忽略的母亲的日常家务。未被看见、被听见的视为理所当然的家务,就这样别出心裁地被看见、被听见了。
《好东西》也有高度凝练的电影文本。比如茉莉的犀利吐槽和真情实感作文、铁梅和小叶女性情谊的多次对话(以及争吵)、男人们餐桌的雄竞等等,金句频出,直击痛点、笑点、泪点,让人拍案叫绝。
但我想,有些激进女权主义者是不会满意的,因为电影中连最基本的“他妈的”都没替换成“他爹的”。
这里并非嘲讽,由于看电影前几天,我恰好看过“辱女词”的相关文章,了解到这样的词有太多太多,既有最为常见的用词,也有文学中的修辞,感到颇为震撼,所以看电影时就注意到了这点。
我以前不理解极端女权,但仔细想想,如果性别中的不平等不仅在历史中、在书中,还尽在耳边、尽在日常,那的确会让人难以忍受。
但讲真的,为了追求最广大的受众,电影断然是不会把常用词换为新词的,那样会有很多人出戏,甚至云里雾里。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之一,作为男性,我当然不愿意当前的文化被彻底否定,但也乐意看到未来有更客观中立的词汇出现。只是这个过程恐怕并不容易,这关乎话语权的争夺。
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在男权社会建构的话语体系中,想要夺回女性话语权,这很难,目前也还没法像赛博女权宣扬的那般真正变革,在这个前提下,《好东西》已经做的非常好了。
回响
作为喜剧片,《好东西》又好笑又好哭,无疑非常优秀。
作为女性主义电影,尽管我觉得部分男性是有些工具化的,但毕竟女性才是主角,能把诸多议题拍得举重若轻、细节丰富,实在是很了不起。
作为现实题材电影,也很能激发共鸣,成长中的不配得感,追求爱情的患得患失,焦虑时的夜不能寐,破坏气氛的不停道歉,成年后说真话的艰难......凡此种种,我们都深陷游戏不得自由。
这部电影,必然是一个里程碑或者说标杆, 今后,如有类似题材,也必然会被拿出来作比较,希望这种对当下的关注能不断回响、扩大声量, 也 希望国内能有更多类似的好电影出现。
- end -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电影海报及剧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