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出生在黄安的陈锡联,本名也非“陈锡联”,而是“陈锡廉”。跟“程载道”变“陈再道”一样,是参加革命时登记名字登记错了。
不过陈锡联不是陈再道那样“将错就错”,他是1929年,14岁参加的红军游击队,虽然陈锡廉不似程载道那样天煞孤星,亲母长姐俱在,生活却比程载道悲惨的多。
程载道没有好听的乳名,他的母亲直接唤他“伢儿”。陈锡廉不一样,他有一个有文化的乳名“谱庆”,甚至同石三伢子一样起了字,叫“廉甫”。然而三岁那年父亲病故,爷爷又生了病,结果他这一脉便被大家族排挤,被迫分了家。
而与其说是“分家”,不如说是“扫地出门”,母亲、两个幼小的姐姐、刚记事的陈锡廉和尚在襁褓的弟弟陈锡礼五个人,只拿到了两间屋子和两亩地,全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可算劳力。母亲劳力有限,卖了一亩地,一个人种一亩,此外做杂事挣些零碎。
这样紧张的生活让陈锡廉活得远不如程载道,当程载道作为孩子王带着玩伴们破坏地主家的水田时,陈锡廉在给主家做放牛童子,还时常挨打、吃不上饭,最后小陈锡廉实在受不了挨打挨饿的日子,逃回了家。
可更屈辱的还在后面,一家五口的生活贫困到极点,一年的年三十,陈锡廉家竟然沦落得做乞丐,去上门讨饭吃。陈锡廉拿着打狗棍,随母亲到一个过去的土豪亲戚门前,希望能赏口饭吃,结果让这“亲家”放狗追咬。是十岁出头的陈锡廉拿着木棍保护了母亲。
穷则思变,1929年的陈锡廉只有14岁,心中却也有了为自己争个人样的心思,想去投奔徐海东的红军游击队。
陈锡廉的母亲不愿让孩子去冒白刃,每天夜里,她会拿来一条丝线,绑在陈锡廉的手腕上,另一端连在自己的手腕上。她害怕儿子断掉和家庭的联系,一去不复返。
可年轻孩子的劲头没有被消灭,终于,一个寂静的夜晚,陈锡廉悄没声的解开了与母亲的连线,走入山林,成为徐海东手下一名“红小鬼”。
也是在登记名字的时候,记录者将他的名字写成了“陈锡联”,从小过的生活犹如乞丐的陈锡廉几乎是个文盲——虽然他出身一个相对富裕的大家族,有“锡廉”这样的名,有“廉甫“这样的字,他本来被规划的人生命运似乎是做一个“廉“的好官——陈锡联在回忆录中提到,14岁的自己都分不清“廉”与“联”有什么区别,发音一致,也就等于一样了。
斗争的日子是艰苦的,可对比起过去乞丐一般的生活,能吃上饱饭便是幸福的。瘦骨嶙峋的陈锡廉很快在游击队里胖了起来,甚至后来有了“小胖子”的绰号。
一年后,陈锡廉,或者该叫他“陈锡联”,又联系来了母亲。陈锡联走到母亲面前,让母亲看着比过去高了、胖了的孩子。
母亲又哭又笑,她想孩子总是要长大离家的,锡廉现在比以前高了、胖了,多少好过跟着自己挨饿。于是他告诉15岁的锡廉,去干吧。
陈锡联同母亲告别,回到了队伍里。他不知道的是,下次再与母亲相见,将是17年后的1947年。而他的两个姐姐,都将为革命献出生命,成为烈士。他的母亲为躲避追杀带着锡礼弟弟流浪多年,直到1945年听闻红军打回了光山,才敢返回家乡。
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主席身体越来越差。
一生战天斗地、乐天达观、从不向困难低头的主席,似乎也感受到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在敲定第五位接班人(刘、林、王、邓、华)以后,也在考虑军队的掌门人问题。
当时,开国十大元帅还有4位在世,分别是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开国十大将,健在的有5位,分别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和罗瑞卿。
主席选定的我军新掌门人,却并非开国元帅和开国大将,而是一位开国上将。
这位被主席委以重任的上将,就是时年60岁的红四猛将陈锡联。在一次高层会议上,视力已经不好的主席两次拉住“小钢炮”的手,满怀期待地对他说:“你要挂帅啊。”
那么,主席为何跳过尚在世的4位老帅、5位大将,要让陈锡联挂帅呢?
【陈锡联(右)】
和这四大元帅、五位大将相比,陈锡联最大的优势是年轻。
有“军神”之称的刘帅,年龄比主席还大1岁,已是83岁的耄耋老人。刘帅24岁失去右眼,战争年代9次负伤,晚年左眼也几乎失明,身体整体情况也不好,要再出来主军显然不现实。
红四方面军的旗帜人物徐帅,是这四位老帅中年龄最小的,但也已经74岁了。徐帅是红军时期我军最能打的将领之一,但由于身体原因,抗战后期和建国后长期没有在核心岗位。
主席眼里的“当代鲁智深”和“老实人”聂荣臻,时年76岁。聂帅是模范晋察冀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建国后代总长,并在军工和两弹一星领域作出重大贡献。
在四大老帅中,被主席誉为“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叶帅,北伐时期已是师长,在我军各个时期都担任过总长,还屡次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但此时也已经79岁。
开国大将中,73岁的黄克诚在16年前的庐山淡出,69岁的谭政偏政工,罗瑞卿也屡经起落,72岁的萧劲光则被主席定位为“终生的海军司令”,而68岁的“战神”粟裕,早在1958年就没在核心圈里了。
相比之下,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陈锡联,年龄优势十分明显。
【邓公、叶帅和主席】
除了年龄上的优势,陈锡联在战争年代也很有过人之处。
陈锡联出生于有名的“将军县”红安,这里也是韩先楚、王建安、郭天民、秦基伟等230多位开国将军的故乡。陈锡联14岁就参加了鄂豫皖红军,在徐帅麾下逐渐成长起来。
红四的许多猛将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打仗不要命。
像开国大将徐海东,开国上将许世友、韩先楚,开国中将王近山、郑维山、周希汉、胡奇才,开国少将肖永银、尤太忠等人。陈锡联给人“儒将”的印象,实际上在红军时期同样打过许多大仗、恶战、苦战,且多次负伤,其中4次差点牺牲。
陈锡联少年成名,18岁任团政委,19岁任副师长,20岁任师政委,21岁任师长,是红四总指挥徐向前麾下远近闻名的“小钢炮”。抗战时期,这块璞玉又被刘帅雕琢成型。
作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八路军769团的团长,陈锡联和386旅旅长陈赓是刘伯承麾下的干将。129师开门红“夜袭阳明堡”,炸毁日机24架,就是22岁陈锡联的得意之作。
【夜袭阳明堡示意】
除了会打仗,陈锡联也是难得的军政双优干部。
在我军,军、政往往是两条线,能在军事主官和政工干部之间自由切换,当然会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成就优秀的人才。
土地革命和抗战初期,担任过团政委、师政委,后来又担任过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和兵团司令员的,有几位典型的代表人物:杨成武、邓华、刘亚楼、陈锡联。
这几位全能型的干部,年龄最小的陈锡联,不仅综合素质强,情商也很高,就拿夜袭阳明堡机场来说,蒋校长亲自嘉奖2万大洋,这样的待遇就连平型关大捷的林总都不曾有。
可是,22岁的陈锡联第一时间作总结,认为此战还不够完美,主要遗憾是不会打飞机,不知道倒上汽油烧,如果懂得这些的话,人员伤亡就能减少,仗会打得更漂亮。
正是这种谦逊和学习的精神,让陈锡联更加受朱老总、刘帅的欣赏。八路军副总指挥彭总,对部下一向严格,但对陈锡联和新385旅的“护驾”从来没有意见。
抗战结束后,陈锡联、陈赓和陈再道,成为刘邓首长“三张王牌”。
【抗战时期的陈锡联】
除了会打仗、会宣传,陈锡联也很会当首长。
抗战胜利以后,以129师和115师一部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陆续成立了五大纵队,分别是冀鲁豫杨得志1纵,冀南陈再道2纵,太行山陈锡联3纵,太岳陈赓4纵,以及太行军区二梯队组建的王宏坤6纵。
这五大主力,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看家部队。杨得志(后杨勇)1纵一开始不温不火,陈再道2纵有起有落,陈赓4纵长期独立作战,王宏坤(后王近山)6纵的历史较为短暂。
只有陈锡联的太行山老部队3纵,一直是刘帅心中的最爱。
陈锡联别看年纪小,但很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