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首发,请勿搬运。
1959年6月26日上午,在依山傍水、美丽的韶山学校,师生们显得格外兴奋。
原来,今天学校来了一位“贵客”,这位贵客就是他们的同胞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学校时,大家热情地迎接他。
随后,师生们高兴地聚集在来校参观的董事长周围。 走着走着,我们就到了小学到初中的斜坡。 我们打算在这里停下来拍张合影。
“咔嚓”一声,一张“仿佛听到声音”的照片发布了。
照片中,毛主席戴着红领巾,开怀大笑,全校师生都紧紧地围着毛主席。
照片的下方,有两个孩子,看上去非常聪明活泼。 他们一侧靠在毛主席身上,甜甜地笑着。
此时,谁也没有想到,12年后,两位紧紧依附毛主席的一男一女少先队员竟然结婚了。 几十年后,他们甚至被称为“千年最幸运的夫妻”。
我们不禁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毛主席“无心插手”,居然充当了“媒人”?
这个“好关系”的故事,还得从三人相识的地方说起,那就是毛主席的家乡韶山。
胡梅乘北风,越鸟巢南枝:毛主席对韶山的热爱
韶山是湖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毛主席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毛主席一生足迹遍布,但他的身上始终带着韶山的印记。
韶山是毛主席祖先居住的地方,也是深刻影响毛主席语言和生活习惯的故乡。
比如,毛主席和大多数韶山人一样爱吃辣椒,甚至有句名言:“不吃辣椒就没有革命”。
例如,在韶山,就有用“牙粉”清洁口腔的习俗。 这里的牙粉是烧稻壳后留下的“白灰”。 毛主席童年时就受此影响,养成了用牙粉刷牙的习惯。 这个习惯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改变。
离开家乡多年,毛主席的思乡之情从未减弱,他多次回到家乡韶山。
然而,自1927年毛主席离开韶山以来,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战事频繁。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第四次回到韶山已经遥遥无期了……
193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用简短的介绍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
然而,在战争年代,家书价值千金,回家又谈何容易?
终于在1959年6月25日,在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的陪同下,毛主席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此时,毛主席离开家乡韶山已经32年了!
下午4点,一辆灰色的吉姆轿车行驶在湘潭到韶山的路上,上面坐着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 飞驰的车辆后面尘土飞扬。 面对家乡日益熟悉的风景,毛主席显得十分激动。
然而,兴奋的不只是毛主席。 韶山的老乡们也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互相转告。 在韶山学校,“中央首脑来视察”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韶山学校:毛主席与“金童”在此相会
韶山学校,顾名思义,是一所位于毛主席故乡韶山的学校。 韶山学校虽然正式成立于1953年,但其前身毛氏学校早在1921年就已成立。
毛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毛主席的支持。
1921年秋,毛主席弟弟毛泽民受毛主席委托,返回韶山创办新学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毛氏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1925年初,毛主席回到韶山,依托毛氏宗亲学校,发动农民运动。
后来毛氏学校几经变动,于1952年成立湘潭县韶山小学。 这一年冬天,毛主席亲自命名为“韶山学派”,次年,韶山学派正式成立。
1959年6月25日下午5点,韶山学校两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被少先队指导员告知,他们将承担一项重要任务:代表韶山孩子们向来访的领导献花。明天上学。 作为迎宾团的团长,蒋含宇也得给领队戴上红领巾。
接受重要任务的两名学生是姜瀚宇和彭树清。 当年,江瀚宇和彭淑清刚满14岁,是韶山学校二年级的学生。
虽然没有提到首长的名字,但是两个聪明的孩子很快就想到了。 韶山是毛主席的家乡,来视察的领导一定是毛主席。
两人得知消息后,都非常兴奋。 他们向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 这是多么荣幸啊! 伟大的荣誉意味着重大的责任。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两人反复排练。 蒋含宇一遍遍练习戴红领巾,彭淑清则踏上了“寻花之旅”。
同月26日上午,毛主席来到韶山学校。 韶山学校的师生们非常高兴、兴奋。
正在吃饭的蒋含宇和彭淑清闻讯后,赶紧跑到花园里,摘了夹竹桃和玫瑰花,扎成两束。
为了给主席献上最鲜艳的花朵,两人没有提前采摘,而是等毛主席到达学校后再采花。 刚采摘的夹竹桃和玫瑰娇嫩娇嫩,花瓣上还残留着露珠。
蒋含宇和彭淑清高兴地冲到毛主席面前,向毛主席敬献了两束鲜艳的鲜花。 闻着清新的
花香,毛主席也很高兴,亲切地问他们几岁了,上几年级了。
毛主席和大家高兴地边走边聊。 到了小学到初中的斜坡时,大家都停下来打算一起合影。
这时,蒋含宇摘下了脖子上戴的红领巾,赠送给毛主席。 戴着少先队的红领巾,和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们在一起,毛主席高兴地说:“我现在年轻了,当上了少先队了!”
听闻此话,在场众人都哈哈大笑。 毛主席的秘书侯波用相机记录下了这温馨的一幕。 这就是这张“仿佛听到声音”的照片的由来。
后来,这张“仿佛听到声音”的照片广为流传,被报纸、画报杂志、纪念封面所采用,甚至被用作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七枚邮票之一。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为这张照片题诗:“毛主席戴红领巾,少先队高个子。笑风摇身躯,声音仿佛传在纸上。”动乱岁月已过去,家乡山河焕然一新,以奋斗史为背景,我才体会到这笑容有多么深沉。”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照片中的场景,将微笑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人民苦难已经结束,祖国山河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正一步步走向幸福生活。
离开韶山学校后,毛主席举办家宴,与乡亲们喝酒聊天。
在浓浓的乡愁包围下,他诗词兴盛,写下了著名的《齐鲁致韶山》。 27日下午,毛主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乡。
1966年,毛主席第五次回到韶山。 这次回归是保密的。 在滴水洞生活了11天后,6月28日上午离开时,他深情地望着这片自己长大的土地。 殊不知,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3、同甘共苦:千年最幸运的夫妻
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毛主席都非常重视儿童教育。 他曾在《边疆儿童》、《新中国报》、《解放日报》、《中国儿童》等报刊杂志上为儿童题词,关心、鼓励儿童。 毛主席本人也曾出现在儿童宣传海报上。
在实践中,毛主席也没有忘记关爱儿童。 1959年毛主席访问韶山时,已给蒋含宇、彭淑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14岁的蒋含宇和彭淑清并不知道他们会成为终生伴侣。
能够亲自为毛主席献花、戴红领巾,对他们两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荣幸。 经过这件事,两人立下了同一个目标:这辈子绝对不能抹黑毛主席,好好学习、工作,将来一定要考上北京的大学。
在湘潭一中学习期间,他们勤奋、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他们都是班委、团支部的成员。 蒋含宇还兼任学校团委委员。
1963年,蒋含宇和彭淑清一起参加高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蒋含宇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炼油机械专业。 那个时候,考上大学的人是非常稀有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实现了“考上北京大学”的梦想。 他们真是天之骄子啊!
蒋含宇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说道:“我们是通过国考考上大学的!如果和那张照片有关的话,应该说那次见面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激励我们学习、奋斗!”
蒋含宇和彭淑清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学生。 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渐渐地,爱情在他们之间悄然滋生,在大学四年级时,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对此,蒋含宇曾幽默地说,毛主席是他们的媒人。
大学毕业后,两人被分配到辽宁工作。
蒋含宇被分配到凌源县下乡。 他牢记“不让主席难堪”的信念,表现得“一点也不像大学生”。 他与农民一起工作,吃苦耐劳,毫无怨言。
由于工作出色,蒋含宇很快就被调到县里工作。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而懈怠。 他仍然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
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担任技术员。
虽然同在一个省,但相距遥远,始终见不到面。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关系。
1971年,相恋数年的蒋含宇和彭淑清决定结婚。 他们没有新房,就暂时借用了一个军人的家作为新房。 经过简单的仪式后,他们就成为了夫妻。
那个时候,他们可以说是一贫如洗。 一双新鞋、一双新棉鞋、一床新被子、一个新枕头,都是他们的家当。
结婚后不久,她得知湖北荆门炼油厂的建设需要调配各地的技术力量。 怀孕几个月的彭淑清毅然决定报名。
前往湖北时,由于一路辛苦,彭淑清不幸早产。 但这并没有动摇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孩子满月后,她就马不停蹄地带着孩子报到干活。
荆门炼油厂的食宿条件很差。 他们住在简陋的宾馆里,还要跑三四里路去买吃的。 单位领导非常关心彭淑清的健康,考虑到她丈夫不在身边,主动提出让她休带薪产假。
但一心一意为大众的彭淑清担心自己放假会耽误进度,于是离开家人照顾大家,拒绝了领导的提议。 没有丈夫的陪伴,彭淑清不仅要努力工作,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她的生活非常困难。
直到1972年5月,蒋含宇被调到荆州,夫妻俩才终于团聚。 后来,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从荆州奔赴九江,为江西石油建设贡献力量。
蒋含宇和彭淑清不求名利,也从不公开宣扬自己是毛主席的“金童玉女”。 直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同事们才知道蒋含宇和彭淑清是毛主席的两位少先队员献花、戴红领巾。
后来蒋含宇和彭淑清成名了,有了两个孩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他们是“千年最幸运的夫妻”。 他们一起走过青春,走进婚姻的殿堂,相伴一生。
4、一对深深爱着毛主席的夫妇
蒋含宇、彭淑清经常向全国青年讲述党和国家的历史和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 此外,他们还收集有关建党、建军、建政的资料,编成专题馆藏,捐赠给全国多家图书馆、纪念馆、学校。
年轻时与毛主席的短暂接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们非常尊敬毛主席,热爱毛主席。 毛主席去世后,他们更加怀念毛主席。
蒋含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与毛主席的会面和合影是他事业和人生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
作为集邮爱好者,蒋含宇收集了各国和地区发行的毛主席邮票。 此外,他还收藏毛主席画像、语录、书籍、画报等红色藏品。
夫妻俩经过多年的努力,编写了《热爱毛泽东——围绕毛主席的两个年轻人的红色集》一书。 这份文件得到毛泽东亲属李娜、李敏的题词,并作为毛主席诞辰的纪念。 120周年纪念文件。
5. 结论
作为模范夫妻,蒋含宇和彭淑清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摄影师卢厚嘉曾赠予他们“幸福时刻,真挚婚姻”的锦旗,书法家杨昌寅称他们为“中国千年第一对幸福夫妻”。
这对夫妇在中国出名,不仅因为毛主席是他们的媒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因为毛主席而结缘,一起长大,一起奋斗。 在困难的环境中,我们砥砺前行; 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携手同行。
参考
卢伯雄. “仿佛听到声音”的邮票——《毛主席戴红领巾》照片背后的故事[J]. 东方收藏,2019(07):58-60。
张莉. 珍贵照片中的“金童美女”[J]. 新长征(党建版),2017(06):53。
蒋瀚宇与彭树清——毛主席为他们做媒[J]. 现代团队,2011(08):52。
尔尔兰。 毛主席身边的男孩[J]. 文史月刊,2009,(11):18-20。
金晶. 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12):14-15。
尚东. 47年前为毛主席佩戴红领巾的江汉玉说,这不仅仅是一张照片[J]. 环球人物,2006(13):42。
龚古忠。 何以衣锦还乡——缅怀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J]. 湖南党史月刊,1989(10):11-16。
勿梦渺茫:共和国领袖毛泽东的故乡情结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五次回到韶山 - 共产党员网
毛主席时代一代儿童宣传画的记忆 - 人民网 - 书画频道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