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突然想聊一个关于育儿的话题。
有人转给我一张其他平台的讨论截图,其中提到“十三姐应该非常鸡娃,但却显得很佛”。这不是原话,原话措辞充满恶意,我就不展示了。
大家对养育孩子的“方式和结果之间的对称性”还是非常在意的。
我相信有些人觉得只要孩子还不错,就一定是父母“鸡”出来的,于是他们看着就不爽,不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会鸡,是因为他们鸡也鸡不出来。
八年来我其实一直在谈母职困惑,有人总以为母职困惑就必须等同于孩子是学渣,否则你不够惨。
大错特错!母职是我的事,孩子的成绩是他的事。
我一直纳闷,难道这么多人不知道很多学渣也一样在被“鸡”吗?同样在被“鸡”,不还是照样有好有差?
娃不稳,鸡也鸡不出来。娃稳,不鸡也出得来。
所以,“稳”比“鸡”更重要,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让娃成为一个“稳娃”。
有些育儿博主经常指引大家育儿方法论,我愿意将这些都理解为善意的。
我研究心理学四五年,并且最近两年在认真读研。我想说,抛开学科本身的知识先不谈,先说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结论:任何一种理论或经验,都并非适用于所有人。
还有门课叫《跨文化心理学》,被誉为最优解的权威型教养方式也是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产物,放到集体主义背景和孝道传统的中国是否真的那么奏效,也难说。一味照搬、学这个理论那个实践,只会让自己看起来更像韭菜。
张三的成功育儿经验,放到李四家里毫不奏效。李四的失败教训,王五用了同样的方式可能没那么失败。
也就是说你家孩子“不鸡肯定不行”不代表别人家孩子“行都是鸡出来的”。
育儿这件事,先天因素占30%,另外由两个板块瓜分剩余70%,父母的认知和相关理论的储备占20%,结合自身实际状况调整理论的应用占50%。
各家有各家的法子,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想探讨的是,到底为什么有些孩子真的能自主学习,让我们带娃性价比那么高呢。
把孩子尽早地训练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确实需要技术手段,我可以分享一点故事,不一定对所有人适用,但可以拓展一下参考范围。
孩子四岁前我自己带他,有时闲得大眼瞪小眼,我在硬纸卡片写上汉字,反面画上图,教孩子认字,然后是大量指读,玩串珠子,搭积木。
十几年前社交媒体基本没有,我根本不知道什么“育儿理论”,没有专家指导,我闭门造车。
我在孕期看过卡尔维特的书和蒙台梭利的书,我自己本身就看不少哲学的东西,心理学的东西,还热爱音乐,玩各种乐器,这些都是我和孩子之间的玩具。
如果说这些无形中的启蒙是一种“鸡”,那我算真的鸡过。
其实从幼儿园的时候,我儿子就可以安静地看绘本,带出去吃饭他不吵不闹,就那么捧着书看,或者玩一个智力玩具什么的。我曾因此怀疑他有什么问题,怎么那么安静。
但后来知道这被专家称为“专注力”。
我从不会打断他的专注行为,他做事我总是让他先做完,然后听他介绍他的逻辑和感想。
现在回想,这是心理学里称之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自我主体思维的形成”。
主体思维和客体思维的区别,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事情有多少信念感和内驱力。
我们家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基本上就一个固定画面:每人在自己的地盘忙自己的事,要玩的时候就会一起玩。不存在你在学习工作而我在看电视玩游戏这种情况。
孩子需要建立一套自我的完整性。心理学里讲,从6岁开始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意识,他们有自尊,道德感,羞耻心,共情力,如果你开始把他当成一个大人对待,适度引导,更多的是放手,那么他会飞速成长,超乎想象。
所以归根到底,我并没有比别的家长做更多的什么,我甚至比她们少做了很多。
我更少参与孩子的事,更少指导他,更少关注他,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会让他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
我也非常粗心,这可能是老天爷赏饭吃,粗心造就了孩子必须心细,否则他不一定能安全长这么大。
我们带娃出门旅行,他很小就必须学会自己看地图,找坐标,交代事情要严谨不能出岔子,沟通的时候要落实细节避免误解耽误事......他上学忘带东西我肯定不给他送。从小就知道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这就是最好的自主性训练。
我在孩子学业上的操心非常少,更多操心于大局。比如小升初的时候,我真的操心过要让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环境。
孩子就是这么个孩子,但不同环境的选择可以改变一切。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送去机构,他们上着数学,英语,作文,编程等等,捧回漂亮的证书奖状,这些我们一个都没参加过,那些机构的门在哪,至今不知,什么奥数英语奖状一张没有,什么小托福啥的一个没学,跟那些真正的学神相比,骨折仰望,自愧不如。
如果把这些称为“鸡”,我连鸡毛都没碰到。
但我们很会利用小环境,比如爸爸的理科兴趣,妈妈的唠叨体质,在家里形成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
我脱离不了一个焦虑母亲的底色,我看到他不做作业我也血压高,我看到他成绩下滑我也着急,但我用尽洪荒之力劝退了自己的干预。
我最大的干预就是对告状的老师说:“请你好好治他”。
这真的是自主性的一部分,享受努力带来的收获与接受堕落带来的惩罚,都是自主性里极其重要的成分,缺一不可。
孩子能不能有完整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学习时的内驱,也体现在不想学习时的自由。
实不相瞒,我时常觉得我儿子和我很像,是个“不太追求卓越”的人,人生基调就是“差不多得了”,不愿意太苦自己,只享受自己稍微跳一跳能够到的高度,再高就懒得弄了。
比如这些年学校里呼吁大家报名的所有竞赛,我问儿子报不报,他一律“不报”,我一律“好的”。
我连“为什么”都不会问。他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自己有数得很,我即使有反对意见也不会直接反驳。于是总是双方沟通得体,互不伤害,也不绑架。
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和擅长的东西,他自然会去投入精力参与的。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一定不会有半句反对,竭力支持。
比如高二的时候他还经常全天请假去参加乐团的演出或比赛,我从来不会说:“这不耽误学习吗”。
换别的妈妈,可能就急死了: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些没用的?
怎么没用了,你知道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能被家人支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吗。
我支持孩子的一切喜好,不管是否“耽误学习”。事实证明,只要他获得自我效能感,不但不影响学习,还能相互促进。
最近一次我心理学的小论文是关于学业自我效能与自尊、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其中还有个中介变量是性别。研究说男孩子的自尊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影响更明显。
你看,这些理论虽然粗浅,但至少给了我们多一个思考维度——支持孩子,鼓励孩子,自尊一旦稳固,学习不会太掉链子的。
从小让孩子有自主性,最大的受益人是父母。
我还在踌躇着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的时候,我发现他已经学会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适度的压力,更好的是,他甚至学会了自己调节心态。
那种“孩子真的长大了”的快感,远超“孩子考出好成绩”带来的欣慰。
但有一个不算容易的前提,要娃稳,父母必须先稳。
我知道一定有家长说很迷茫,自己孩子就是练不出自主性怎么办?
谁都不是天生就会当妈,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之路,不要被外面的方法论和小环境影响。
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们家庭的相处之道,你要做到什么分寸,才能真的让孩子感觉舒适,获得自己独立的成长,还能让你不那么累?就算别人给你一张详细攻略,你也不可能100%抄作业,人不一样,作业就不能一样。
前阵子我和600号专家对谈,提到了现在精神科接待的青少年来访,他们作为医生有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是让家长学会反思。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会管孩子,是我们管得太多了。
很多人说那些成绩好的孩子都更容易自律,自驱。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先自律,自驱了,所以才成绩好。
抛开成绩,先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养成独立的内核,有自主性打底,他们才会对学习有新的认识。
有稳定的内驱,真的比追求一时的成绩重要得多。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